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29日 · 人稱茂哥的沐真(Raymond),他56歲時經歷大病,曾被醫生斷言「無得醫」,但他依然遍尋治療方法。. 60歲時,他奇迹康復頓悟人生,而一次雲南的尋茶之旅,更啟發了他創辦義工團體行善,以及開設茶室,推廣他至愛的普洱茶。. 現年70歲的茂哥於60 ...

  2. 2023年6月16日 · 今次《你財策劃師》的主角,是38歲的Ben。 兩年前在Ben在我的專欄已進行了一次理財諮詢,今次主動和我聯絡的原因,一方面是讓我知道他的近況,另一方面有些新的理財方案想向我徵詢意見。 他任職電訊公司企業發展部門,這幾年因疫情原因市場對企業通訊服務需求大增,所以他的收入水漲船高,這幾年平均月薪約有10萬元,當中包括6萬元基本薪金及4萬元佣金。 踏入年初,留意到美國不少科技相關龍頭企業都大量裁員,估計其他相關行業都難以倖免,所以相信未來的收入都會減少。 上次商討時Ben已提過考慮將個人名義持有的物業轉給父母,令自己名下沒有物業,可以有空間再購買物業,今次商討時已經完成交易。

  3. 2020年6月24日 · 十年人事幾翻新,今次讀者Kathy是重訪個案,她11年前曾為月光族,遂向Alvin諮詢如何改善情況。 今次再與Alvin詳談,Kathy已成人妻,財富增加不少,面對的問題亦有所不同,但同樣因為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對未來規劃的想法。 Kathy現時已擁有自己的安樂窩,惟支出亦不少,幸好每月仍可儲起三成多的入息,生活尚算無憂。 不過,Kathy夫婦打算移居海外,故想知道未來5至10年應如何安排財政大計。 【延伸閱讀】 【退休規劃】63歲單身女移民夢碎 400萬留港退休怎安排? 現時Kathy夫婦二人正考慮未來移居海外,目的地是加拿大或英國,因丈夫是加拿大籍,要走不困難。 但因Kathy喜歡英國文化和參觀歷史博物館,所以鍾情移居英國,期望是5至8年後便能夠成行。

  4. 2022年2月5日 · 香港教育者、學者,非牟利慈善團體「自在社」創辦人周華山說:「香港人平均壽命是全世界最長,若退休仍是65歲的話,最需要處理的其實是退休後的生活和情緒問題。 退休最需要處理情緒問題. 香港人平均壽命是全世界最長,女性87歲,男性是82,到我們這一代大概是90歲,若然退休是65歲的話,問題便會出現,他/她們於社會上一生的奮鬥,風光過,到60多歲便隨着退休而直綫下滑,鬱鬱而終,所以最需要處理生活和情緒上的問題。 從生活質素、心靈質素和情緒質素都要作出調整。 我現在做多些免費短片,提供大量關於心靈情緒溝通等資訊,讓大家可以廣傳幫到更多人。 希望大家處理自己,始終心念創造實相,意向導致結果。 【50歲持3物業部署退休 如何增現金流應付每月8.2萬元家庭開支? : 按此 】 退休無期限 拍片開解迷途羔羊.

  5. 2021年7月13日 · 在60歲時有人建議黎永良出書談談個人投資心得,他便開始將個人的投資經驗分享予讀者,由於他的文筆不錯,所以本書也是他親自撰文。 而書本的收益更捐到香港大學、九龍華仁、瑪利諾神父小學等等,這些機構全是與他的出身有密切關係。 出書不為錢,只為將知識能夠傳授予有需要及有緣人,賺得的金錢亦捐贈出去,可見他對金錢的慷慨。 黎永良生活照 . 點擊圖片放大. 30多歲就財務自由,你可能以為黎永良出身富貴。 不過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小時候家裡環境很貧窮,父親當時收入不多,吃飯也成問題,早上吃飯,晚上可能只有飯焦拌白開水。 但靠着個人的努力,黎永良考入香港大學,其後再獲滙豐銀行聘用當上實習行政主任,其後努力學習不同的投資知識,終能夠在30多歲已達財務自由。

  6. 2023年11月9日 · 1. 業務動能. John Bailer表示,DAGVX的持倉公司,必須具備優秀的基本面和不斷改善的業務動能(business momentum)。 他指出,很多基金經理都希望鎖定具有穩定健康業務的公司,但這些公司很難有實惠的股價。 「很多時候,你無法購買優質股,因為它們太貴了,」他一直努力尋找資產負債表良好、估值良好的公司,雖然有時很難找到,但實際上已有不少斬獲。 市場上常見「難為知己難為敵」的局面,就是好股不夠平,平股卻合該這樣便宜。 而他的訣竅,是瞄準估值仍然具有吸引力的穩健股票。 他要做的是確認公司具有業務動力催化劑——甚至連公司本身也忽視了的。 用俗語說,就是在禾稈中發掘珍珠。 2. 行業前景. 除了識揀,也要識放棄。

  7. 2020年10月12日 · 港產科學家兼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早前榮獲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2021年「生命科學獎」,投入逾20年時間研究無創產檢,全球每年有逾700萬名孕婦受惠。 自小對科學有濃厚興趣的盧煜明,於傳統名校聖若瑟書院畢業後,負笈到英國讀醫,1997年回流香港後一直在中大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 他明言,23年來未曾想過離開香港發展,「香港是我的家,每位學生將來有機會是我的繼承人。 盧煜明出身於醫學世家,父親是青山醫院前院長、精神科醫生盧懷海,自小就聽父親講醫學事。 耳濡目染下他對科學產生興趣,課餘時間愛看科學雜誌,小學由較顯淺的《Discover》起步,到中學看《Scientific American》。 【前企業高層韋寶華如何享受退休生活? : 按此 】 自嘲「頑皮仔」 幼園操行僅丙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