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1日 · 2024 年 3 月 1 日. 441. 0. 《彭博社》在2019年曾報導,一座城市擁有3,000萬美元以上資產的富豪人數,臺北高居世界第8位,但普遍的的特性是低調;與此同時,瑞銀集團(簡稱UBS)臺灣區總經理陳允懋表示,客戶中有高達90%來自未上市公司;瑞士信貸(目前已被瑞銀集團收購)於2022年也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未來5年資產達100萬美元的高資產族群會增加4成,至於臺灣更是被預估到了2026年會增加9成,是趨近於翻倍的數字;再看UBS於2024年1月公布的《臺灣財富金字塔淨資產排行榜》,當中所謂的「準富裕層」高達960萬人,在在都顯示出未來臺灣高資產族群將愈來愈多。

  2. 2024年1月1日 · 遊:數位創新、環境永續、接軌國際會計制度,是壽險業3大經營方向. 詹芳書:汰弱留強,業務員的競爭力來自強化服務與專業. 陳宏昇:穩固市場競爭力,做足充分規劃及準備. 邢益華:從保障需求出發,因應人生多元的風險. 馬君碩:壽險業金融科技已走進深水區,未來影響愈加深遠. 林順才:保障型商品穩健發展,業務員應提升專業素養面對高齡、傳承市場. 劉上旗:退休潮、大健康、氣候變遷是壽險業未來3大趨勢. 陳世岳:勇於迎接不同挑戰,發揮守護民眾、安定社會的正向力量. 黃淑芬:以客戶為中心啟動變革和創新,帶給客戶超越安心的幸福. 黃敏義:面對嚴峻挑戰的同時,亦有更多從中挖掘的機會. 趙學欣:提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掌握未來風險,以促進永續發展.

  3. 2024年4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4 年 4 月 1 日. 229. 0. 從業久了,難免會遇到瓶頸,或者身陷舒適圈中,差別只在於是否能夠輕易跨越。 如果陷於其中的時間長了,有些業務員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觸碰到了天花板,就此停滯不前。 而馬來西亞大東方人壽GREAT IDEALS GROUP營業組經理巫晉蒶,雖然在舒適圈中待了10年之久,但是基於對客戶的責任、對保險的認同,以及對主管的支持,她一直堅持著沒有離開行業;而在2010年開始帶領團隊之後,她終於借力全新思維,突破了10年未曾動搖的堅固瓶頸。 巫晉蒶回憶,1998年時,她追隨先生陳禮祥資深集團經理的腳步進入了保險業,除了想要成為先生的助力以外,也想借助銷售建立自信心。

  4. 2024年5月1日 · 16. 0. 成為主管幾乎是每位保險業務員成功發展後的必經之路,但即使是再優秀的業務員,也不一定將成為一位出色主管,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業務銷售與領導團隊的思維大不相同! 國泰人壽專招中一通訊處通訊處經理洪佩琦分享,業務員與主管最大的差異在於,業務員的各項指標只需自我完成就好,但團隊裡的各項指標需要團隊夥伴一同來完成,因此需要具備相應的指導、培養、動員等能力,而這是單純作為一個業務員所未觸及的。 從業務員到基層主管,思維大不同. 洪佩琦指出,剛晉升主管的業務員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對自己身分的認知偏差,習慣了以個人業務為主的他們,在剛晉升的期間,自我定位通常是「業務兼主管」,但洪佩琦表示,應該以個人業務為輔! 主管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團隊的建立,夥伴的教育與培養需要主管投入不少的時間精力。

  5. 2024年5月1日 · 2024 年 5 月 1 日. 10. 0. 馬來西亞理想理財團隊組織經理余國銘,入行前是一名化學師(於實驗室中進行樣品化驗),工作了2年後,漸漸地對每天制式化的作業流程感到疲乏,發覺到這樣的工作對自己而言並不具有未來性,因而產生了危機感。 余國銘認為「為老闆而工作」並不是自己嚮往的工作型態,當時便希望轉換到能夠自主經營,甚至創業的領域。 有一回,他與在保險業工作的學姊聯繫見面後,得知保險業的工作型態正符合自己對理想工作的期待,不但能夠學習成長、完全掌控安排自己的時間,職涯的發展更是沒有上限的。 因此,他決定跳出既有的舒適圈,來到保險業創業打拼。 聽話照做、穩紮穩打,累積深厚業務功力. 每一位卓越的保險業務員都有著自己的從業故事。

  6. 2019年11月1日 · 這是規劃財富傳承中,最常見也是最大觀念及認知落差,最好的財富傳承規劃方案必須要保障到2個部分:第一點是保障資產的收入,第二點是保障資產,其中資產又包含2種,一種是人力資源,一種是實質物產。 「人」是創造實質物產價值的主體,所以在規劃財富傳承方案時,計算和評估人的價值是關鍵之一。 此外傳統上,我們認為「資產累積、資產保值、資產分配」是最重要的3件事,卻沒看清本質。 許多高資產客戶都面臨「富資產、窮現金」,當面對事故需要現金周轉或度過難關的時候,而被迫出售心愛的資產,變現支付各項費用,這就是沒有連續收入所產生的問題,可見收入比財富的影響更加重大。

  7. 2018年3月1日 ·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 金融科技趨勢模糊了原本劃分明確的金融業務界線,也將各種新技術帶入法遵、監理的領域。 讓金融業者為了達成法遵要求,不得不提高法遵人員、治理、風險管理的成本,各種因素催生出監理科技(Regtech)一詞。 隨著監理沙盒機制的通過,很多人都把重心關注在——誰會進入沙盒? 多少人會進入沙盒? 進入沙盒要有什麼樣的條件? 這些問題可以明顯讓我們感受到金融業確實已進入了另一個階段。 過往談發展金融科技,想要怎麼做全憑公司意志,但接下來就與監理官有關係了,因為不管業者有多少的創意與想法,只要主管機關不點頭,創新也無法進行。 也就是說,不管金融科技如何發展,監理科技 (Regtech)勢必也得跟上腳步。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