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7月20日 · 大城石澗位於城門水塘北端源於香港最高的大帽山頗接近荃灣昔日直接流出沙田海是香港最大的石澗此澗會被視為攀澗者一試身手之場地難度雖不高但對一般遊人來說要爬石跳石仍屬高難度。 但只要懂得走捷徑,就可以徒步深入,領略石澗的清涼世界。 攀澗者攀石涉水玩法. 多數攀澗者都會循菠蘿壩自然教育徑再經林道北上,到了一條石屎橋 (人稱「灰橋」),橋下偌大的清潭樹影婆娑,環境清幽,此正是大城石澗下游最大的水潭,由於澗口不難前往,每逢假日吸引不少遊人玩水乘涼(此潭雖可愛,但請勿游泳,否則漁護署巡邏車在橋上經過,會順便票控在集水區游泳人士)。 要溯澗而上,需穿過灰橋橋頭的密林小徑。 第一關須涉水過澗,下游河谷雖不太難爬,但石澗多處地方必須涉水,下身盡濕。 此段景物比較平淡,不用花太多精神觀賞。

    • 大潭水塘──多層放水。在 1888 至 1917 年間分期落成的大潭水塘由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大潭篤水塘等 4 個水塘組成,其設計是當在上面的水塘滿水後,剩水從各水塘大壩頂的溢洪道洩洪到下面的水塘,最後由最近大潭灣的大潭篤水塘大壩壩頂溢洪道排入海裹。
    • 香港仔水塘──水壩設計最具英國風味。分別落成於 1931 及 1932 年的香港仔上、下水塘,設計就如大潭水塘,由下水塘承接上水塘剩水。香港仔水塘大壩設計甚具心思,上水塘大壩壩底連接一小屋,有一英式石橋連接對面山坡,此刻溢出洪水就在小屋兩邊形成流瀑,景象優美;而下水塘大壩壩底有個長形儲洪池,周邊有 9 級溢洪梯,形成美妙的水圖案。
    • 城門水塘──天空之鏡中的溢洪黑洞。坐落荃灣城門谷的城門水塘建成於1937年。相比於香港島的水塘,設計屬『新一代』,剩水從大壩旁的溢洪碗排放至大壩旁與壩底的溢洪道排走,形成大壩旁的峽谷山壁臨時出現一道飛瀑與幾道急流,壩底有時亦會以噴水姿態洩洪,是真正的洩洪,十分壯觀!
    • 河背水塘──洩洪的圖案美。坐落於元朗八鄉的河背水塘,是建於50年代的灌溉水塘,用以支援當地的農業。河背水塘大壩計設類似大潭、香港仔等老式水塘,剩水由壩頂溢洪道溢出;但S 形的大壩則別樹一格,連壩底的多級溢洪道亦是依河道作曲綫設計。
  2. 2016年7月14日 · 落成於1939年的城門水塘是以建築在城門谷的兩條堤壩攔截河谷內及大帽山南坡溪水而成的亦是首個將新界存水以管道輸送到香港島的水塘由於依傍在大帽山針山及草山群山之下景色千變萬化所處的城門郊野公園在1976年已成本港首批郊野公園之一。 該水塘環塘徑由菠蘿壩自然教育徑、城門水塘林道、城門水塘緩跑徑組成,途經樹木品種豐富的自然教育徑;林徑又途經俗稱「小夏威夷」的塘畔白千層樹林,昔日不少武俠劇都在此取景;水塘最深處又有全港最大的風水林,緩跑徑則包括水塘最寧靜的區域,終點的大壩是欣賞夕陽最佳地點。 水塘的鐘形溢流口、紀念碑、鐵橋、水掣塔及主壩均被列為第一級歷史建築。 環塘一周約需2 小時15分,在夏天或可分段進行。

  3. 2020年11月16日 · 為了令市民大眾可以更了解集水區的生態系統服務」,綠色力量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主辦了一個為期三年的賽馬會集水成自然教育計劃》,首年活動以城門水塘集水區為主題當中重點活動就是免費公眾導賞團介紹已有97年歷史的 ...

  4. 2017年3月27日 · 香港人Zen Ho憑冬日針山城門水塘航拍影片獲得2017第二屆先進動態影像獎4K超高清航空攝影金獎。 他說: 香港摩天大廈林立,人多車多,繁喧的都市生活,總令人疲倦不堪。

  5. 2024年3月28日 · 城門水塘位於荃灣東北角位處大帽山和金山郊野公園之間城門水塘陽光明媚綠水青峰流水淙淙被命名為銀禧水塘水塘附近一帶有不少野生動物的身影沿著水塘道或教育徑漫步可以觀賞步道兩旁種植了一排排可生長至18公尺高的白千層而最受歡迎的景點 ── 綠洲一般的白千層樹林,吸引了不少香港人特地前來拍攝婚紗照。 打卡熱點白千層林道的城門水塘。 (相片由受訪者戴緻賢提供) 城門水塘屬於入門路線,緩速散步2個半多小時定必完成,十分推薦給新手爸媽。 大家由菠蘿壩自然教育徑起步,Johnny提議可先到城門郊野公園遊客中心參觀,了解一下城門郊野公園附近之風物及歷史。 城門水塘不同的路段均有多個郊遊點,可供一家大小席地而坐享受野餐樂。

  6. 2016年10月5日 · 城門水塘地方大路線多上次沿畔塘徑繞水塘走一圈不見水浸白千層的蹤影我以為自己選錯路線錯過了這景點。 我甚至嘗試在網路搜尋「水浸白千層」的位置,但沒發現。 所以今次嘗試由菠蘿壩自然教育徑出發,再尋「水浸白千層」。 經過這一次,我的謎底終於解開了。 (對不起,是我孤陋寡聞) 相片來源:Hand Drummer. 菠蘿壩自然教育徑是山路,較畔塘徑入口的水泥路舒服多和靚多了. 相片來源:Hand Drummer. 走著走著,才發現已走畢自然教育徑,並接上畔塘徑。 不就是我上次走過的路嗎? 為什麼景觀好像不一樣呢? 相片來源:Hand Drummer. 謎底終於解開了,原來遇著水位高,處處也是「水浸白千層」。 只要走近水塘邊便看到。 (請看文中下方路線圖的橙色箭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