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本 名. 刘贤德. 外文名. ErnestLau.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国 籍. 中国. 出生日期. 4月6日 [2] 代表作品. 《迷》、《全人类高歌》、《沉沦. 主要成就. 华语金曲30年殿堂乐队. 职 业. 吉他手. 组合成员. 太极乐队成员雷有曜 (AlbertLui),雷有辉/晖 (PatrickLui),盛旦华 (EddeSing),邓建明 (JoeyTang),朱翰博 (RickyChu)和唐奕聪(GaryTong) 人物经历. 1986年,太极乐队推出首张大碟《迷》,至1995年为止,太极乐队推出了《全人类高歌》、《沉沦》、《顶天立地》、《Crystal》、《每一句说话》、《留住我吧》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 [1]

    • 概览
    • 历史渊源
    • 武术特点
    • 武术派别
    • 现代发展
    • 练习要点
    • 所获荣誉
    • 亮相春晚

    [tài jí quán]

    中国武术中的拳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展开9个同名词条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太极拳主要代表人物有施承志、陈正雷、杨振铎、李秉慈、孙婉容、钟振山等。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名称由来

    太极拳属武术一大拳系。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意即“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拳取的也是这个意思。太极图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 太极拳一词,最早见于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根据文献和口头资料,王宗岳的遗作,是清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省永年县)武澄清(1880年-1884年),在任职河南省舞阳县县令时,得于县属北舞渡镇家盐店,时间约在清咸丰二年(1852年)或稍晚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有无王宗岳此人,研究者迄今尚无定论,近十余年来有人还提出《太极拳论》是武禹襄(1812年-1880年)的化名之作。不管上述议论谁是谁非,有一点可以肯定: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件,谁也没有看到过。 武禹襄的长甥李亦畲(1832年-1892年)于光绪七年(1881年)将王宗岳武禹囊的拳论和自身体会,手书三册传世,俗称“老三本”。自藏本封面题名《太极拳论》,下注“后附小序并五字诀”。赠郝和本封面题名《王宗岳太极拳论》,下注“后附小序并五字诀”。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太极拳理论著述。“太极拳”之名、王宗岳和武禹襄的拳论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均首先出于此抄本。 1928年定稿的《清史稿》,在《卷五百五・列传二百九十二・艺术四》中记载:“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这是太极拳之名见诸官方史书的最早记载。说“河北有太极拳……传习者颇众”,证明永年人杨禄禅、武禹襄所传拳术已正式定名为太极拳了。

    创始起源

    太极拳究竟为何人所创,又是何时所创,这是一个既不能回避又难以定论的问题,长期困绕着太极拳界。目前,主要有以下6种说法: 1、梁朝的程灵洗 程灵洗,字元涤。南朝梁武帝、元帝年间(502-554)在世。徽州府休宁(今属安徽省)人,亦说陈国新安(今浙江省建德、淳安县一带)人。 程灵洗的太极拳由韩拱月所传,韩拱月的老师不得而知。韩拱月传程秘,程秘传程灵洗的太极拳改名小九天,其中提手、穿梭、单鞭、揽雀尾等数势名称与现在的太极拳名称相同,还有几势动作名称与现在的动作名称颇为相似,程所著观经悟会法云: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留有《用功五志》:“博学,是多工夫。审问,不是口问是心问。慎思,听后当留心想之。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四性归原歌》:“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至于天地亦此性。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2、唐朝的许宣平 许宣平唐时江南徽洲府歙县人也,受业于于欢子,于欢子的生平不见记藏,许传宋远桥,原有37势动作,但实际上流传下来的却有42势,其中相当动作名称与现在流传的太极举名称相同或近似,练习方法为单势练习,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不分次序,练习者自己选样,至37势逐一练成,动作自然连贯,一气呵成,故又称长拳,留有《八字歌》:“掤、捋、挤、按世界稀,十个艺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粘黏连随俱无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周身大用歌》:“一要心灵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定继续不能停,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力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九不到。”《十六关要诀》:“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流行于气,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纵之于膝,浑暖于身,全身发之于毛。”《功用歌》:“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3.唐朝的李道子 李道子唐朝江南安庆人,尝居武当山南岩宫,所传太极功为先天拳,亦称长拳。先天拳,亦如三十七势,为太极拳别名。宋时传于江南宁国府俞氏,明代传于宋远桥,张松溪等人。所传歌诀:“无声无象,全身空透,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汇倒海,尽性立命。” 4.唐朝的胡镜子 唐朝的胡镜子传于宋仲殊,宋为安洲人,宋传殷利亨,殷将太极拳名改为后天法,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为主,与太极十三势功用相同。 5.张三丰创拳说 历史上有关张三丰的传说最多,争论亦最大,众多人称其为太极拳鼻祖,目前,有据可查的主要是源于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基志铭》记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搏于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拳,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岳为最著。温州陈洲同从王宗乐受之,以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年间,张松溪为最。” 6.陈王庭创拳说 武术考证家唐豪实地考察了陈家沟,依据陈王庭的遗诗:“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以上前四种传说有关文字记载主要源于《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流考》手抄本。 关于太极拳起源问题的确有待深人研究,解放以后,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观点:一类认为太极拳是陈王庭所创,发源于陈家沟;一类认为在此之前早有太极拳,大约在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经唐朝时许宣平、李道子,宋时程必,元时张三丰,明清为王宗岳、蒋发,清中叶陈长兴发展起来。目前,还很难断定太极拳究竟是何人何时创造的,但是可以肯定,太极拳绝非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萌生、发展、壮大、成型的过程,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形成的,这也正说明了太极拳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历史变革

    尽管太极拳创始难以定论,但是从太极拳定名以来,陈长兴以后的太极拳演变线索是较清晰和公认的,这构成了现代意义的传统太极拳主体。根据拳理著作、动作形态可以看出从明末清初以来的太极拳演变、发展历程。 •基本形成期 1、重要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留下的理论著作很少,代表性的有陈王庭的《拳经总歌》《太极拳十大论》《用武要言》等,从这些拳论、歌诀来看,突出反映了太极拳的技击性,如《拳经总歌》:“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缜绕我皆依。”讲的就是技击方法。但是,这个时期的拳论中已有了运用阴阳哲理、五脏医理解说拳理,如《太极拳十大论》中的“二气,呼吸既阴阳也”,“五脏,夫捶以言势,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 2、拳套动作形态 陈王廷时期的七个套路,经过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一代,原有的108势长拳和太极拳二至五路,已逐渐被舍弃,很少有人练习,取而代之的是陈氏太极拳一路和炮捶(现称之为二路)。一路又分演出老架、新架。新架与老架架势一样宽大,扬弃了原有的一些高难动作,新架随后又出现了赵堡架,代表人物有陈清萍。关于赵堡太极拳的渊源问题,据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中记载,是王林祯传蒋发传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佰→张宗禹→张彦传陈清萍,也有人称陈青萍学拳于陈有本,后人赘于赵堡,所传拳势与老架相同,但是突出了圆形运动特点。从陈王庭早先拳套中的腾空一字腿落地、双手落地、双足先后向上蹬踢等动作,到流传下来的陈氏一路,逐渐简化了原有套路,使之更加适宜大多数人习练,预示了太极拳朝着健身、群众性方向发展。 这个时期,基本完成了陈氏太极拳包括赵堡太极拳自身的改造,形成了现代意义上传统太极拳的雏型,由此将逐渐演变出不同的太极拳流派。 •流派定型期 1、重要的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正式出版的理论著作,主要有陈微明、许禹生、孙禄堂、吴鉴泉、陈鑫等人的专著。19世纪20年代初开始用照相技术,对动作拍照制版,给后人留下珍费季照,突出的有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陈发科的举势照片,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围说》,杨澄甫的《体用全书》,孙禄堂的《太极拳学》等,都是最为重要的著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禹襄、李亦畲及王宗岳的拳论,显未正式出版但确是经典之作,对太极拳发展起薯极其重要的作用,指导着太极拳的发展。 2、拳套动作形态 杨禄禅从学于陈长兴老架陈氏太极章,以陈氏一路为蓝本,逐渐形成了杨氏太极拳体系。杨禄禅(1799—1872年)到北京传拳,为了适应大众健身学习的需要,开拓了改编拳套,再经过其三子健候(1839—1917年)修改为中架子,最后由健候三子澄甫(1883—1936年)定型为大架子,成为动作好展大方,无跳跃发力,流传最广的杨氏太极拳,其它架势的杨氏太极拳,由于其动作难度或其它原因,并没有广泛流传。 其中,得传于杨禄禅和其次子班候(1837—1892年)小架子的全佑,经全佑之子吴鉴泉(1870-1942年)进一步修润,形成了动作小巧紧凑,速度均匀,不纵不跳,风格与杨氏同一趋向的太极拳,定型为吴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年),曾从杨禄禅学陈氏老架,后又从陈青萍学习新架,又严格按《太极拳论》参悟太极拳,从而创造了武氏太极拳,经李亦畲(1832—1892年)进一步完善,最终定型为武氏太极拳,拳架动作形态上有了独到之处,在拳套编排结构上类似杨氏和陈氏,但动作形态上高度抽象概括,仅以“起、承、开、合”其至“开合”二字概括所有技法,强调开合虚实,架式紧凑,独树一帜。 孙禄堂(1861—1892年)擅长形意、八卦,又向郝为真学习武氏太极拳,参合三派之长,创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极拳,突出进步必跟,退步必撒,开合相接的特点,定型为孙氏太极拳。 陈长兴之曾孙陈发科(1887—1957年)于1928年去北京传拳,成为陈氏太极拳的中兴者并确立了陈氏太极拳的地位,广泛开始传播动作螺旋缠绕,松活弹抖,有顿足发力的陈氏太极拳。 纵观五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以一路为主,其它四氏太极拳,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顺序、谱名、动作名称。在动作形态上,几个主要流派,都以扩大或缩小动作原型为手段,创造自己拳势,这和几个流派创始人的自身条件和习拳根基有关,如个人身材、学识等,杨澄甫定型大架与其身材显然有关,孙禄堂擅长形意、八卦在孙氏太极拳中显而易见,武氏取法舍形,主敬主静,没有脱离其受宋明理学的影响。 •普及推广期

    理论特点

    拳理特点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运动,符合拳理,具有技击性。这里的拳理是指太极拳动作本身符合攻防规律,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一定的攻防实效,这既是太极拳动作与体操、舞蹈、导引等其它运动的基本区别也是本质区别之一。 哲理特点 太极拳受传统哲学渗透影响,具有哲理性,充满辩证思想。从哲学角度来看太极拳被誉为“哲拳”,这不仅由于太极拳的称谓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也不仅由于太极拳动作要领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而且由于传统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全面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思想,特别的技术要求,突出的价值功能。 医理特点 太极拳吸收了传统医学的经络、俞穴、气血、导引、藏象等理论,符合医理,具有健身性。 判断太极拳的基本标准 从技术角度上来看起码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特殊的技击性。太极拳是拳不是操不是舞,所以虽然不主张“武”却能“武”,是“文拳”,而这种武又不同于一些“硬打硬进”的武事,非常重视“以柔克刚”,讲求“粘连粘随”、“舍己从人”,这是一种极高层次的技击。 其次,突出的哲理性。从太极拳的产生到具体动作都有深刻的哲理,这种哲理性已上升到理性指导层次,融汇到具体动作形态中,如阴阳辩证哲理,具体为拳中的虚实、开合、动静等等。甚至有人称懂得阴阳能分出虚实就是太极拳,所以每动都要在此理指导下运动,和其它运动相比在理论层次和全面程度上都显得突出。 第三个特征就是明显的健身性。在健身方面太极拳的一系列技术要求,理根于传统医学,又符合现代科学,显示了明显的健身性,正如拳论所称的“若问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丹”,现代大量的科学实验正说明着这点。 总之,具有特殊的技击性、突出的哲理性、明显的健身性,同时又符合太极拳系列技术要求,才算是太极拳。出于不同的练习目的,可以有所侧重,但是作为完整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最佳的练习效果应该是三性有机的统一。

    技术特点

    太极拳技术是指充分合理、有效地完成太极拳动作的方法。这里合理是指合哲、拳、医等传统原理以及生理、心理、生物力学等现代科学;有效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身心潜能,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健身、技击效果。根据太极拳运动状态和动作组成要素分为相对静止的静态(阴性)身型技术与动态(阳性)的运动技术。

    共同特点

    从太极拳的技术本质来看,太极拳是以技击动作为主体,其核心是劲,由此产生了逐项技术要求,具有技击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一种拳术。从运动表现来看一种比较柔和缓慢、重意,练内的拳术,是吸收各家拳法,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经络和阴阳学而形成的一种拳术。

    拳术分类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氏太极拳”。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后人称为“武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吴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 全佑,杨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修订。全佑之子鉴泉(1870~1942年),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年)所创。 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武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心得传于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编了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称“孙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 和氏太极拳 和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年)所创。 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

    简化拳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20多年来﹐简化太极拳已盛行于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简化太极拳》的挂图和书籍出版了数百万册(张)。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140多处太极拳辅导站,举办过800多期太极拳训练班﹐参加活动者达4万人次以上,这些辅导站传授的主要是简化太极拳。 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79年又在杨氏太极拳基础上,吸取其它各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曾号召全国人民打太极拳。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太极拳的全面发展营造了巨大的空间,太极拳进入推广普及期,邓小平曾亲笔题词“太极拳好”。

    在温县陈家沟,习练太极拳之风甚盛,妇孺老幼皆练,当地流传的谚语说“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这都形象地反映出当地习练太极拳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陈家沟历代名家辈出。

    温县现有武术馆校30余家,其中文武学校有4家,习武场所近30家,家庭武馆20余家,学员2000余人,流动学拳人数达8000余人。300余名太极拳师在海内外开办太极武术馆及连锁加盟店300余家。

    不仅国内演练太极拳之风盛行,太极拳大师们还走出国门,将太极拳这一国之瑰宝传播海外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太极拳传播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最受人们喜爱的武术运动和健身活动项目,全世界的太极拳习练者高达三亿之众。

    拳经

    十三势歌 明朝万历年间山右王宗岳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尤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心解 武禹襄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拳经总歌 《拳经总歌》全文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包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练习要求

    1、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2、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3、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4、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5、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招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氏)太极拳是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在习练中不可因起、承、开、合节序的关系而产生继续的现象。应以求尾闾正中,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好。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腰间。脊骨之气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能联合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到灵活协调,进一步掌握行气运动的功夫。能做好以上这些要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气沉丹田。 (二)练太极拳必须明确呼吸自然之理,千万不能闭气。练拳从开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贯注,周身要空松,劲才能显得正,决不能用呼吸系统的运动来支配太极拳的开合运动。手法要气势腾挪,有预运之势,无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射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而来,手法达于气势腾挪,即可气贯手指。 (三)平时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稳妥,又须轻灵自如。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四个字,但四字之间不可截然断续,必须做到连贯自如,不能呆板,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走架时要学会知己的本领,一动势/必先问问自己有何处不够,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断纠正,才能不断进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滞,所谓身法轻灵,必须贯彻于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于运用,平日行功走架时,就要当做正在与人打手,在打手时又要当做走架,如是相辅相成,拳艺才能不断提高。走架成熟之时,全身似气球,身体犹如悬空,两手高低屈伸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日久功深,太极拳的精妙艺术得矣。

    实战原则

    实战原则点有两点: 1、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 2、引手: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 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总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一身须具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发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断。 太极拳实战讲:粘,来叫顺送不丢顶。遵循力学原理的运用,如合力、杠杆原理、动量守恒及惯性等原理中的力量。

    2020年12月17日,线上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2年2月,太极拳(李雅轩太极拳)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2年1月,焦作太极拳“打”上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景观太极《行云流水》节目突破了时空限制,向全世界展示了太极拳的刚柔并济。

  2. 太极真人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仙人。字远逸,镐京人。据《云笈七羲》称,杜冲本为古代仙人,周昭王时,闻知文始真君尹喜得道成仙,遂赴尹喜旧宅草楼修道。适逢尹喜后人尹轧亦居草楼,与之共修道术。周穆王在尹喜故宅草楼修道观时,请其为道士,奉以仙人礼。于是他闹居幽室吟诵老子《道德 ...

  3.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归类为内家拳。 明朝万历年间(具体年月不详),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一場打架,就把人們心中的傳統武術打癱了? 人們不禁對太極拳有了諸多質疑。 獲勝方格鬥狂人徐曉東宣稱,太極是500年的騙局,而雷公太極拳創始人@雷公太極在事後髮長文,他承認了自己的失敗,卻反對人們對太極拳的質疑,“說太極騙子的人可以閉嘴了”。 徐曉東是現代自由搏擊拳師,練習過中國散打、泰拳、自由摔跤、巴西柔術等格鬥技能。 緊接著,陳家溝的王佔海、王佔軍攜弟子韓飛龍,還有幾位太極拳界的高手共同向徐曉東下戰書,誓要捍衛太極拳尊嚴。

  4. 26个同名词条. 收藏. 查看 我的收藏. 0有用+1. 太极(Tai Chi),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 化生 的过程。 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易经 系辞:“ 是故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 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太极”是易学的基本概念,最初见于《周易· 系辞 上》:“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 ,两仪生 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同时与“ 大衍筮法 ”相关,即《上系》所载:“ 大衍之数五十 , 其用四十有九 。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扔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围绕大衍筮法,历代以不同侧重对太极的哲学涵义进行了探索。 [2] 中文名. 太极. 外文名

  5. 太极2英雄崛起是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于2012年投资拍摄的功夫电影。 由冯德伦导演,洪金宝动作导演,陈国富编剧、梁家辉、袁晓超、Angelababy、彭于晏、冯绍峰、吴彦祖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中国陈家沟的传奇功夫故事,怪咖杨露禅头生异角,在陈家沟历尽艰辛吃尽苦头,最终成为一代太极拳大师,并抱得美人归。 >>> 收藏. 0. 主要 演员. 袁晓超. 梁家辉. 彭于晏. 冯绍峰. 精彩 图集 查看更多. 目录. 1 剧情简介. 2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3 角色介绍. 4 音乐原声. 5 幕后花絮. 6 幕后制作. 7 制作发行. 上映日期. 播出信息. 票房收益. 8 影片评价. 正方观点. 反方观点. 基本信息.

  6. 中文名. 十日终焉. 外文名. Doomsday in Ten Days. 作 者. 杀虫队队员 [2] 作品类型. 悬疑脑洞、灵异、推理、无限流、求生、玄幻 [1] 语 言. 中文. 首发时间. 2022年12月4日 [53] 连载平台. 番茄小说. 连载状态. 连载中. 总章节数. 1024章. 总字数. 200.2万字. 主要角色. 齐夏 、 余念安 、 乔家劲 、 陈俊南 、 楚天秋. 衍生作品. 十日终焉. 是否出版. 最新章节. 第1024章 守. 相关作品. 传说管理局 [76] 目前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