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別否定對方的感受。人有其感受方式的權利。曼哈頓心理學家萊德(John G. Ryder)表示,要認可她對自身處境的感受,不要向對方說「事情沒那麼糟」。
    • 別說你有類似情況。紐約的心理學家布魯斯坦(Michael Brustein)建議,避免告訴對方自己以前也有過類似情況,因為這只會讓朋友覺得你並沒有真正地傾聽,只是想談談你自己而已。
    • 別發表你的淺見。布魯斯坦說,當有人說她心理難過時,想安慰她就別問她「妳有試過什麼什麼嗎?」給一點建議似乎比傾聽容易,但專家建議別這樣做,而是表達你對其遭遇的同情,譬如:向對方說「我了解這真的很難。」
    • 陪伴朋友。布魯斯坦表示,就坐在朋友身旁,讓她哭一哭,會比你試著解決問題來得更有意義,也更有幫助。
    • 慰問喪親者的誤區
    • 從接納開始 以同理心關懷
    • 關懷病患的誤區
    • 視病人為主角 真誠聆聽和陪伴
    • 提出具體明確的協助

    不少人認為悲慟情緒一無是處,因此會勸喪親者要「看得開,放得下」。要他們別再留戀過去,儘早忘記亡者,趕緊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以免萎靡不振。對喪子者安慰說:「孩子再生就有了,趕緊生一個吧!」對喪偶者說:「人死不能復生,你尚有雙親和幼子,往後的日子還很長遠,你要堅強點,就別再悲傷了!」還有人不是急於為其介紹新的對象,以填補空虛的生活,就是忙著代為安排旅遊或社交活動,好讓當事人早日從傷痛中走出來。

    陪伴者給予過多勸誡和不應該的禁令,會讓有些喪親者選擇獨自悲傷,或是強顏歡笑,假意應付他人的期望;甚至有人為自己貼上軟弱的標籤而否定自我。根據《愛家雜誌》2003年9月號,臺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專業講師蘇絢慧認為,只是單純地借重外界暫時轉移或替代真實的悲傷感受,是無法幫助當事人獲得真正的身心靈和諧。《療效對話》(Healing Conversation)一書提到哭泣是人體嘗試將情緒毒素排出體外的方式,而掉淚則是療傷的過程。悲傷治療大師沃登(William Worden)提出調適悲傷需要經過四個心路歷程:接受失落的事實,經歷悲傷的痛苦,適應逝者已矣的新環境,將情緒重新投注在新的關係上。所以說,喪親者需要先經過悼念亡者的歷程,在情感獲得適度的抒發後,然後才能從自身內在找尋力量,重整腳步再行出發。 沃登...

    當人們獲悉自己得到重大疾病,很害怕聽到任何評論。因此探視罹患重大疾病者時,並不適合提暗示、批評或論斷的話。像是西方諺語:「逆境會促使人更加堅強茁壯」。(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這似乎暗示對方碰到的是好事,而事實並非如此。或是說:「你不是很注重健康嗎?怎麼還會生病」,「你以前是不是……,所以現在才……」,「噯呀!你怎麼會遇上這種事,真慘」,「你這個還不算什麼,某某人更慘……」,或者給予忠告:「你要聽我的……我覺得你應該……」,否定他的感受說:「不要擔心,不會有事的」。也有人會對癌症患者說:「我能瞭解你的感受。」它似乎表達了同理心。但是,《預防》雜誌引述乳癌倖存者麥茹璧(Jenn McRobbie)的話說,即便是癌症患者彼此間也不會這樣...

    關懷病患可以這樣說:「我很遺憾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或是說:「聽到這個消息,我感到萬分難過,不知道該說些甚麼。」至於如何和病人進一步互動?臺灣疼痛照護網引述《臨終關懷》作者的話說,和病人聊天,沒有既定的規則可循,只能以當事人為主角。可以說:「我無法體會或想像你的感受,但是我真的很關心你。如果你想談談你的感受……或是你想談其它話題」。如果對方訴苦或怨天尤人,專家提醒說,要接納而不批判,把當事人的情緒視為正常反應。聆聽過程中可以回應:「你真的很辛苦,實在很不容易」,「難怪你會這麼難過」,「不只是你,換成是別人也會如此」。心理學研究發現,傾吐能強化個人的免疫系統,當把苦悶轉化為敘述,悲苦的情緒會暫時消散。如果病人不想說話,也不要勉強,拍拍肩膀、握手、擁抱,或是陪著對方流淚,都是體貼的舉措。

    親友處在悲傷時刻,往往沒有心思關注周遭事情,或是對自己真正的需要開不了口。因此設身處地去考量當事人的需要,提供實質的協助,有助於減輕他們的心裡負擔。 專家提醒可別只是單純地說:「如果有需要我出力的地方,別客氣儘管說。」肺癌病患葛拉絲(Jennifer Glass)對《預防》雜誌表示,這句好心的話反而成了她的困擾,她必須揣摩陪伴者能提供哪些支援,然後很不好意思地開口麻煩他人。最好的做法是,陪伴者明確地說出自己辦得到的事項,好比說:「下週一我幫你的家人準備晚餐,還是你覺得其它日子比較妥當」,「你有不能吃或不想吃的東西嗎?我煮些意大利麵當你今天的午餐,如何」,「我每天幫你接送小孩上下學,好嗎」,「我假日過來陪伴你的小孩,行嗎」。而幫忙代為購買基本日常用品或是陪伴患者到醫院覆診,也都是很實際的協助。...

  1. 2014年10月11日 · 未来如果你需要安慰他人,不妨参考以下几点专家提供的方法,相信能更好地达到效果: 1.别否定对方的感受

  2. 一名男大生分享一封無法已讀LINE訊息,勾起了不少讀者對過世親友回憶,感人對白句句泣心酸,讓許多網友不捨淚崩。 「媽,我好想妳,我真好想妳! 我很害怕,深怕妳模樣在我記憶中隨著時間而變得模糊,深怕模糊了妳溫柔慈祥聲音! 該名男大生在網路論壇「 Dcrad 」向網友傾訴對母親思念。...

  3. 22 小時前 · 我們還沒有看到哪一方給出3位年輕人跳江原因,但估計跟其它地區自殺年輕人出於同樣原因,就是「絕望」。. 去年就有大陸自媒體發文表示 ...

  4. 2024年5月31日 · 重点不在于聆听字句,而是要听见其中情感回声。 他向你叙述跟朋友或老师争执,他述说失败或预期到困难,他抱怨爸爸或哥哥……

  5. 2024年5月14日 · 正体 简体. 编者按:要是家人不相聚吃饭,朋友不出去见面,而只是透过简讯或推特沟通,那么,我们便无法创造出那种正向、健康、有来有往人际连结模式。 一起来看看欧普拉和培理医生对话。 欧普拉:你曾经说过,我们世界人际关系贫乏。 我们生活环境里见到人越来越少,即使当我们真的见到人并且进行对话,仍然没有真正聆听彼此所说话,也没有全心全意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