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1年10月2日 ·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 0 訂閱站台. 10/2/2011 主日講道:說話的藝術. 經文:雅各書三:1-123節. 參考經文: 箴言十五:1-7/16:24/10:11、19-21/2316/25:11/八:6-8. 金句:箴言25:11「一句話說的,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 大鋼:. 1.舌頭的運用----. 2.舌頭的影響力----. 3 ...

  2. 姜貴的小說旋風》,就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產生的作品與張愛玲的秧歌》、《赤地之戀並列為同等地位的研究共產主義的專書高陽語),姜貴的文學成就在世紀末的台灣重新被發現及認識對姜貴作品的歷史評價自然有正面的意義只是現在閱讀這本頗具份量的小說總有著時空錯置的詭奇與時代莫名的諷喻。 《旋風》實際完成於1952年,正式出版卻延至1957年,以《今檮杌傳》之名印行五百本,當時確曾引起文壇的討論,評論資料從民國47年開始就在各相關藝文刊物上刊載,直至民國49年止共有十餘篇,甚至胡適先生也有短評,在寫作功力及情節舖陳上受到肯定應勿庸置疑。 或是因為被冠上反共文學的標籤,致《旋風》在文壇的影響力始終沒有確切的定位,尤其在解嚴以後,由於意識型態的解放,反因此而被掩沒。

  3. 2006年12月22日 · 由是觀之,「話本本是屬於技藝方面的原來是說話人底本用以記錄故事內容以講述來源與說話的關係很密切而話本小說即是一種寄生文類開始時的功能不為文學而為技藝。 後來明人將它們有意保存,並進行潤色及改編,才產生文學上的意義,由此可見它源自民間,用以滿足市民娛樂需要而產生,與市民的關係十分密切。 三、淵源. 簡而言之,話本的本源是說話,說話則源於說故事。 然而,這種並非單純是一班家人朋友聚在一起時所述說的小故事,而其中必要包含的一大條件,就是要是一種技藝性,或是有功利目的的述講故事。 以此為原則,我們就可以將話本小說的源流上溯至唐五代時期的俗講和變文之上。 唐時,由於君主提倡,上行下效,佛教得以在中土大盛。 為吸引信眾,僧侶必定要透過某種手段去宣揚教義。

  4. 摹寫就廣義而言是指文學作品對自然以及人生各種現象的摹擬而就其修辭格的實際內涵來說則是指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加以形容描述。 西方學者最早論及「摹擬」的,是柏拉圖(Plato),他以為藝術乃對物質世界物象的模擬,提出「意型論」。 其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藝認模倣自然」,以為摹擬心出於人類本能,自摹擬中,人類獲得歡樂。 模擬的對象是「表現為動作中的人」,所謂「動作中的人」包含人的「性格、行為與遭受」,學者姚一葦解為:「乃指人類活動的一種普遍的樣式」,對亞氏所謂「動作」認為「實包含人類的心靈或意志的活動在內。 」、「包含人類的所有的外在與內在的真實的活動而言,具現為最複雜的、個別的樣式。 」。 近代學者立普司 (Lipps)提出「移情作用」 (Empathy),

  5. 2018年8月3日 · 清唱劇第211號BWV211正式曲名為「安靜點,別講話」(Schweigt stille, plaudert nicht),另有暱稱「咖啡清唱劇」,是在1732年到 1734年間譜作的清唱劇也是小喜歌劇。. 首演由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1681-1767)於1702年設立的音樂團體(Collegium Musicum)在萊比錫齊默爾曼 ...

  6. 文學作者透過對外在事物的觀察與感性認知」,將筆下主角的原來的主體性轉變成另一種性質的事物換言之在使用轉化修辭格的詩文裡兩種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被有意地接合在一起主角的主體性被另一種性質的事物所取代。 王國維「人間詞話」提到「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區別,雖是討論到詩人以詩語言造境時,涉入個人主觀「情感認知」的程度,即「投射作用」(projection):「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 「轉化」究其表現形態,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型:「擬人法—擬物為人(物的人性化)」、「擬物法—擬人為物(人的物性化)」、「擬虛為實」;後者又可再細分為「擬人為人」、「擬物為物」。

  7. 好屌的作品唷!!! (我這樣講話會不會破壞校譽阿) 這是去年去看建築電訊展中一個作品 1970年代 一群有想法得建築師們所做報刊 其中之一構想就是說 在多年以後 建築主體不應該是注重建築物 而是這獨一無二自然建築物~~花草樹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