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1日 · 入行僅2年半的朱柏安,在9個月前決定開始發展社群軟體來厚實自己的保險從業之路。提到經營成果,他表示:「我的團隊目前8位專職人力,4位都來自於我的IG。」 社群軟體何其多,為何是經營IGInstagram)?

  2. 2022年10月1日 · 業務員可以根據受眾不同,在2個平臺發布不同內容的貼文,如FB分享健康知識與養生議題,或是資產傳承的內容;IG則可以發布下班後的生活、旅遊等年輕人較感興趣的話題。 對業務員來說,無論是FB還是IG,都是建立個人形象與品牌的工具,在使用兩者與客戶溝通及交流時,最需留意的是表現出的個人形象是否一致,以及根據受眾的不同,要使用不同的數位語言。 公開或是欲經營的帳號較不適合做為抒發個人情緒的管道,若真的有需要,任鎧麟認為新開私人帳號或是設定貼文權限都是可行的做法。 經營品牌,打造良好「數位第一印象」 細探個人形象,有些業務員強調「狼性團隊」形象,就會以名車、名錶等物質呈現為發文主軸,受眾就較會是其想要增員的對象;又或是想呈現出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樣貌,貼文內容就會截然不同。

  3. 2023年6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3 年 6 月 1 日. 0. 969. 找出客戶的痛點,並在對的時機提供解決方案,是成交的關鍵。 透過有系統性的痛點行銷流程,就能逐步走進客戶內心,找出客戶心中潛藏的痛點。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驗:瞥到一則廣告,上頭的商品讓你為之一顫,心想「就是它了! 」……暫且不論商品的實用性,能讓人如此心動,勢必是因為廣告打中了你的「痛點」:這項產品似乎能帶給你對未來的美好想像,你的痛點可能是生活品質或是型態的改善;這項產品好像能大大縮短作業的時間,那你的痛點可能便是沒有效率的工作模式。 不難看出,其實痛點其實跟自己的煩憂或是當下最想解決的事有關,要是有商品能提供解決痛點問題的方案,就可以激起客戶的購買欲。

  4. 2022年10月1日 · 劉昶德目前是以FB及IG同步的方式來經營社群媒體。 就內容來說,保險相關的議題,舉凡保險知識,或是保險的意義與價值等,他認為每週1~2篇是較為合適的頻率,分享的話題還是以日常生活的分享為主。 日常生活也涵蓋進修學習與工作,而對劉昶德來說,與客戶簽單的紀錄也屬於這一部分,因為為客戶送出保險保障是他的日常工作。 若是較為即時性與突發性的分享,如吃了特定美食、去了什麼地方,又或是遭遇地震等,則可以用限時動態來呈現,分享的同時又不會占據太多版面。 限時動態也有投票問答功能,可以增加與客戶的互動性。 一般貼文方式雖然也可以回覆,但客戶不一定會希望自己的回應被別人看見,限時動態就提供了一定的私密性。

  5. 2023年11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3 年 11 月 1 日. 0. 398. 隨環境變遷,市場上對財務顧問的需求將會愈大,且保險是財務規劃的基礎,若保險業務員能以財務顧問師為目標、以提供客戶全方位財務規劃為專業核心,將為自己創造不可或缺的價值。 「面對現在的客戶,財務顧問需要有更高的能量與更多的技能。 」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IARFC)主席Barry L. Dayley在42年的財務顧問職業生涯中,歷經3個不同的世代,每當世代轉變時,都會存在新舊交替的關鍵轉折期,而他認為現在正處在關鍵轉折期中,有3點值得關注:

  6. 2023年6月1日 · 303. 0. 身處數位時代,自媒體的經營已經成為時下的趨勢,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不同行業、性質的工作者, 運用自媒體平臺,成功搭建與受眾間的橋樑。 那麼對於保險從業人員來說, 該怎麼活用不同平臺,提升能見度及影響力? 本次特別企劃將透過《艾倫的理財研究室》頻道主陳立侖, 以及南山人壽群真通訊處區經理余馨明的豐富經營經驗及成果, 引領讀者從中學習,擬好策略, 塑造與眾不同的個人品牌。 更多內容請見以下文章: 剖析14萬訂閱財務顧問頻道主的自媒體經營策略. 經營自媒體,排除空間及時間限制. 透過社群平臺,與客戶相互陪伴成長.

  7. 2023年6月1日 · 本次《Advisers財務顧問》邀請到YouTube 14萬訂閱頻道主上勤理財規劃顧問資深顧問陳立侖為讀者分享其個人3年來成功經營自媒體的經驗以及箇中關鍵作法和應掌握的要點。 陳立侖在金融保險業已有超過10年的資歷,他3年多前還在傳統壽險公司服務時,由於業績面臨瓶頸,便在心中埋下了一顆轉型成為「財務顧問師」的種子。 他當時覺得,客戶的拒絕和不信任是源自於自己對專業的瞭解不足,同時他也發現,雖然團隊每一週都有相當豐富的訓練與課程,但是每當將這些內容拿來做為與客戶間的談資時,常會被客戶覺得「你就是要來賣保險的」。 因此,他改變了展業模式,將吸收到的市場資訊及理財知識編排成一部部的影片,上傳到社群媒體上。 除了能發送給客戶、準客戶作為分享外,也能夠當作學習歷程的記錄與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