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1日 · 為了打擊炒房,保障民眾購屋權益與居住正義,被稱為「史上最強打炒房」的「平均地權條例」修法祭出打炒房5大措施,新法及配套子法已於2023年7月1日上路。 5大措施包括:限制換約轉售、私法人購買住宅許可制、重罰炒作行為、檢舉獎金制度、解約申報登錄。 一、限制換約轉售. 政府為了避免透過預售屋或新成屋換約轉售牟利並哄抬價格,規定簽訂預售屋或新建成屋買賣契約後,買受人除配偶、直系或二親等內旁系血親,或符合內政部公告的特殊情形,例如簽約後因非自願失業等重大事故,並經地方政府核准外,不得讓與或轉售第三人,建商也不得同意或協助契約讓與或轉售;違規者將按戶(棟)處罰50萬~300萬元。 二、私法人購買住宅許可制. 原則上私法人應該無居住需求,近年法人購屋的情形卻愈來愈普遍。

  2. 2021年5月1日 · 一、營利事業所得稅的3種申報方式各有何優缺點. (一)擴大書面審核. 原則上,所有公司應採「查帳申報」,核實課稅;惟財政部為簡化稽徵作業,推行便民服務,特訂定擴大書審制度。 同時符合以下3要件即可適用: 全年營業收入淨額及非營業收入合計在3,000萬元(新臺幣,以下同)以下之營利事業. 帳載純益率低於財政部頒訂之擴大書審純益率. 申報期限截止前繳清稅款. 公式:課稅所得額=(營業收入淨額+非營業收入)×擴大書審純益率. 優點: *簡化稅務申報作業,請稅務單位亦簡化以書面審查方式處理,原則上較不易調帳查稅。 缺點: *收入金額大者,稅賦相當可觀。 *當年度虧損,仍必須依擴大書審純益率計算課稅所得額繳稅.

  3. 2018年5月1日 · 報稅季即將來臨,財務顧問通常有許多中小企業主的客戶,這些企業申報營利事業所得稅時,常遇到許多問題,其中一點就是負責人常會詢問公司費用認列的狀況:公司還有多少交際費可以認列? 捐贈費用超限了嗎? 公司支付各項費用除了需取得合於稅法規定的憑證外,稅法針對某些費用及損失項目,有認列金額的上限,如超過稅法規定的限額,於申報所得稅時就必須將超出的部分調整剔除,因此造成課稅所得額變高,繳的稅也就變多。 瞭解這些在稅法上有限額規定的會計項目,除了可以省下稅金外,對於公司的整體營運規劃,費用控制等亦有幫助。 以下介紹常見的限額項目: 旅費:國內差旅費、國外差旅費及停車費、通行費、汽油費、計程車資等. *限額:

  4. 2019年5月1日 · 而財政部於二 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告,二 一八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金額為17萬1,000元,可於二 一九年五月申報所得稅時適用。 即【17萬1,000元×家戶總人數】若大於【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身心障礙、教育、幼兒學前、投資儲蓄特別扣除額】,在 ...

  5. 2021年3月1日 · 0. 670. 對於一個新手主管來說,若想讓團隊能夠健康成長,在建設初期應該關注哪些指標? 這些指標的具體標準是什麼? 以下4個方向,值得新手主管運用於團隊「自檢」,帶領團隊健康成長。 自檢1:是否持續新增人力. 若要分析一個營業單位的發展是否穩定、健康且有良好的發展趨勢,衡量的主要指標之一是看該營業單位是否有淨人力增長。 對於初建團隊來說,每3個月至少要有1個淨人力增長。 自檢2:活動率指標是否健康. 一支團隊若想保持活力,必須要有活動率。 活動率的高低說明了團隊的活動量、有效人力、人員品質,因此若想確保團隊健康成長,新手主管必須不斷檢視團隊的活動量。 團隊每月的出單量若是低於67%時,要高度重視,因為這代表團隊的「健康」出現了問題,主管必須採取相應措施。 自檢3:出勤率是否正常.

  6. 2019年1月1日 · 有鑑於此衛福部於二 一八年九月十九日公告修訂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的部分條文, 新增具多元風險分攤效益的「藥品給付協議」機制(MEA;Managed Entry Agreement),讓中央健保署在引進新藥時減緩了對健保財務的衝擊,更降低了新藥效能表現不確定的風險。 所謂的「藥品給付協議」機制,是針對藥品的不同臨床效益所訂定的多元風險分攤模式,以療效或財務結果為基礎的給付協議,提供風險分攤,包含核價後以病友的整體存活期、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以及臨床療效反應等結果,由廠商返還藥費一定比例金額,或由藥商提供固定折扣、輔助治療或搭配其他藥品的部分藥費等多元方式,讓健保署與藥商進行藥品給付議價協商時可以搭配運用,有助加速新藥引進。 創造雙贏的機制.

  7. 2023年7月1日 · 彭金隆|前瞻保險論壇. - 2023 年 7 月 1 日. 0. 614.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去年臺灣開放純網路保險公司(純網保)的申請,結果只有一家提出,主管機關審查後認為創新不足,無法產生創新帶領效應等原因而暫緩,導致眾所期待的純網保設立落空,市場預期金管會年底可能會重啟純網保的申請案。 如果我們細探問題,為什麼主管機關公告開放純網保申請時,有許多金融保險業者都說要申請,但最後申請者卻寥寥可數? 背後原因很複雜,例如目前市場競爭激烈,而純網保所能承做的業務範圍有限,導致即使設立也可能生存不易,這可能是申請意願降低的主因。 其中比較看好的純網產的申請,也可能受到防疫險慘賠衝擊而打退堂鼓。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