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心俞穴作用與功效.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濕性心髒病、心房纖顫、心動過速、心悸、心煩、失眠、健忘、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精神分裂症、癲癇、癔病、咳嗽吐血、噁心嘔吐、頭痛、暈車、胸痛、胃出血、食道狹窄、背部軟組織損傷等. 作用功效:寬胸理氣,寧心安神,通調氣血,散發心室之熱.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風濕性心髒病、肋間神經痛、精神分裂症、癔病等. 足太陽膀胱經穴道經絡.

  2. 心臟背俞穴。 《靈樞‧衛氣》:「手少陽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也。 【釋名】 穴與心相應,為心的背俞穴。 【位置】 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 神道 )旁開1.5寸處。 《靈樞‧背腧》:「在五焦(椎)之間,…挾脊相去三寸所」; 《針灸甲乙經》:「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 《素問‧血氣形志篇》:「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 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 大椎 ;兩隅在下。 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則相當於在第六胸椎棘突旁開二寸處定穴。 《千金要方》:「一云第七節,對心橫 三間 寸。 【解剖】 肌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胸腔內為肺臟下葉)。 神經:第五或第六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後支外側支。

  3. 2019年3月10日 · 心俞是全身要穴之一,其治療作用除了循環系統的病症之外,也涉及神(神經系統)、舌體病變、小便的排泄障礙等方面。 1.心血管系統病症:風心病,冠心病、心絞痛、胸痛、胸悶、胸痛引,心慌、心煩、心律不齊、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 心血管系統病症是屬於心臟本身的病症,也是心俞主治作用的"本職工作"所在。 寒證用灸法、拔罐,熱證用清法(皮膚針刺血),虛證用補法(輕刺激、艾灸),實證用瀉法(強刺激、刺血)。

  4. 取穴方法:取穴时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心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或左右约1.5寸)。 (详见此背部 穴位 图相关图示)

  5. 6穴名解. 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 [2] 。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为人体五脏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 ”又是“任”与“容”的意思。 《广雅·释亲》:“所以任物谓之心。 ”任,是容纳负载之意,故心亦谓之“容”。 《广雅·释诂》:“心,容也。 ” 心,神所出,《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6. 心俞穴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溫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解剖位置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5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5或第6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5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7. 2012年3月19日 · 心俞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一个穴位,也是心之背俞穴,注意勿深刺。 穴义 心,心脏;俞,输注。 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 定位 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 心脏病要穴,治心悸,心痛,心律不齐等; ② 镇静安神,治失眠多梦 ...

  8. 取穴方法:取穴時一般可以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心俞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或左右約1.5寸)。 (詳見此背部 穴位 圖相關圖示)

  9. 心俞穴,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5、第5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5、第6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10. 心脏背俞穴。 《灵枢‧卫气》:“手少阳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 【釋名】 穴与心相应,为心的背俞穴。 【位置】 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 神道 )旁开1.5寸处。 《灵枢‧背腧》:“在五焦(椎)之间,…挟脊相去三寸所”; 《针灸甲乙经》:“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素问‧血气形志篇》:“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 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 大椎 ;两隅在下。 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则相当于在第六胸椎棘突旁开二寸处定穴。 《千金要方》:“一云第七节,对心横 三间 寸。 【解剖】 肌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胸腔内为肺脏下叶)。 神经:第五或第六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后支外侧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