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11日 · 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鄧鍵一從社會運動前後進行的研究發現,對年輕的Z世代(24歲或以下)來說,「遇到政治動盪就要走,在上一輩人眼中比較理所當然,但在他們身上不是」,在前面幾個世代腦海中如「常識」一般存在的想法,已經斷了纜。 30歲以下港青想移民與政治關係不大. 社科系亞洲研究課程上周舉辦研討會,3個講題3種角度,透過研究與觀察看移民人心,究竟是不是我們聽慣聽熟那回事?

  2. 2022年1月30日 · 【明報專訊】長沙灣汝州西街永康工廠大廈是市建局首幢局部改造工廈。 該局於2013年向業主發出收購建議,準備重建,但4年間只收得約67%業權。 業主立案法團更在2016年翻新外牆和更換升降機,顯然無意易手。 該局董事會於2018年通過終止重建計劃,及後決定局部重修這幢於1962年落成、樓宇狀况屬「失修」類別的工廈,耗費約1.5億,其單位主要用作樓宇復修部的辦公室。 這在外界看來是騎虎難下之計,市建局則視之為範例,冀供面對工廈業權分散難題的法團及發展商等參考。 公用空間改造較少見. 香港測量師學會建築測量組主席張文滔指局部改造其實一直存在,對行內人來說不算新穎,早有不少工廈將部分樓層改為數據中心,與這次的模式相近,「但這次有些不同的地方,就是連公共位置都有改建工程」。

    • 公私不分的混合體
    • 發展權原是「應急錢」
    • 服務退步 駛離正軌
    • 誰讓港鐵壟斷發展權?
    • 「幹成事」移走港鐵「大山」
    • (系列之七)

    港鐵全名「香港鐵路公司」,多年來借鐵路建設為名,從政府手中取得土地供應權和規劃權,參與地產遊戲,化身實質意義的地產商,藉政府給他們的社會資源在地產和物業管理方面賺大錢,卻沒有把賺到的錢讓利予搭車的普羅市民,盈利不絕而車費只升不減,惹起公憤。港鐵由服務市民的鐵路公司變成忘記初衷的牟利地產商的過程,有很精彩的短片講解(註2),看後為政府行政權流失和被利用感到十分不安,引發把所知的事記下。 港鐵前身是1975年成立、香港政府全資擁有的地下鐵路公司,負責營運集體運輸系統(即口語裏的「地下鐵」),2007年吞併九廣鐵路後改名港鐵,範圍擴至東鐵、西鐵等,壟斷了全港的鐵路運輸。 地下鐵路曾經是香港的驕傲,快捷便利,安全可靠,但是2000年香港政府被當時流行的「市場主導」思維荼毒,把地鐵上市和像領匯(後來的...

    香港地下鐵發展初期不是一帆風順,1970年代全球石油危機及經濟動盪,承建的日本財團退出,地下鐵路網被迫縮減規模,同時為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才出現1975年政府把4個地鐵站上蓋發展權授予地鐵公司的決定(註3),即是德福花園、旺角中心一期、金鐘海富中心和中環環球中心。這項措施是為了給地鐵公司提供「應急錢」的一次性安排,不是長遠政策,行政局文件也清楚說明,政府全權控制地鐵上蓋的發展權,可以用作興建公營房屋,也可以出售作私人發展,而不是必然送給地鐵公司的禮物。 還有一點,1975年地下鐵路公司成立時,政府文件認定鐵路是公共交通工具,鐵路公司以審慎商業原則運作,而不是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政府也表示鐵路物業發展帶來的額外利潤,用作維持「保守的車費政策」,即是把車費調節在較便宜的水平,這些就是港鐵公司的指...

    二十年來地鐵領導層巧妙地利用社會形勢,一方面吃掉九廣鐵路,另方面藉着「鐵路」招牌取得沿線貴重土地,壟斷了鐵路站的商場和住宅地的建設,幾乎無本生利地做地產生意,賺取豐厚利潤,但是非常奇怪,2006年訂立的車費可加可減機制,車費與地產盈利脫鈎,以致現實裏地鐵年年在地產方面賺錢而車費只升不降,遠離政府成立地鐵的「初心」。普通市民看在眼裏,一則不明港鐵何以有此基於公共資源(土地和發展權)的賺錢特權,二則不滿搭車負擔年復一年上升,港鐵成為民怨「三座大山」之一不難理解。 二十年來主導港鐵公司行政的高層逐步把原來的地鐵駛離正軌,地產盈利遠遠超過客運盈利,以2019年社會事件發生前的2018年度為例,以除息除稅前盈利計算(EBIT,最後數目四捨五入),客運20億元,車站商務50億元,物業租賃及管理42億元,...

    二十年來房屋供應失調是香港的根本問題,港鐵空有大片土地的發展權,卻沒有發揮任何解決基層市民住屋需要的作用,只顧與地產商「合作」在鐵路站上興建商場和豪宅,以及從壟斷性的物業管理中賺取巨額收入,我們要問:政府行政體系有要求過港鐵配合政府多建公屋或居屋嗎?又或者為什麼港鐵可以頂住政府意願而不加以配合? 既然港鐵的地產盈利與車費脫鈎,又在擁有土地的有利條件下不出力解決香港住屋問題,我們要問:港鐵何德何能要求政府自動提供鐵路地皮上的發展權和物業管理權?政府為什麼偏心港鐵,讓它不用跟他人競爭而壟斷這些「好處」?在集體運輸鐵路公司化、上市和部分出售股權的過程中,政府得到一筆一次性收入,投資者和小股民贏到錢,長期把鐵路站上蓋發展權授予港鐵,公司從地產賺大錢,高層高薪厚祿,股民有點得益,但是普羅市民卻蝕了本來...

    港鐵多年來取得了香港的土地優惠,必須以香港平民百姓的利益為依歸,再不能以「上市公司」名義卸去對香港人的責任。 今天的香港要求管治者必須「堅守為民情懷」,「不僅要想幹事,還要會幹事、能幹事、幹成事」(註6),因此行政體系不可再躲在港英時代成立的各種「局」、「公司」後面,必須用心和主動,親力親為,站到台前,直面問題,發揮強大的領導力,為人民的生活創造幸福感。因此香港政府行政體系必須深入檢視港鐵作為上市公司對政府行政權的侵蝕,停止以公共土地資源支持港鐵進行跟營運公共鐵路系統無關的地產業務,果斷糾正過去一段日子的錯誤。

    鳴謝:本文參考了今年8月本土研究社分析「港鐵霸權」的文章,謹表謝意。 註1)政務司司長就「要求政府解決民生『三座大山』」議員議案開場發言 註2)本土研究社:四分鐘拆解永續港鐵霸權 www.facebook.com/watch/?v=311673477387005 註3)本土研究社:還原「物業帶動鐵路」的歷史時空 註4)《草雲居》2021年7月24日:機場管理局的失敗故事–政府功能公司化之禍 註5)《草雲居》2021年8月1日:出售公共資產損害民生–領展案例 註6)紫荊雜誌,2021年7月30日:夏寶龍:全面深入實施香港國安法 推進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3月31日 · 美孚新邨是香港首個大型私人屋苑,於1960、70年代分階段建成,以成為全球最大屋苑為目標。 美孚新邨所在地本來是美國巨企美孚石油(Mobil)的石油貯存庫,因阻礙葵涌高速公路興建,政府提出換地方案作補償,不單撥出青衣土地供貯存庫搬遷,還允許美孚石油重新發展原址餘下的36英畝土地。 當時代表公司與港英政府磋商的,是美孚石油執行董事宋啟鄖。 其背景符合韓墨松的「跨商定義」:生於漢口,曾在美國聖母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留學,曾加入美軍並取得美國國籍,並在1953年移居香港。 當年美孚新邨這投資計劃在香港史無前例,更讓人驚訝的是,這是美孚石油在全球踏足地產發展的首個嘗試。

  5. 2021年10月10日 · 【明報專訊】上周出爐的《施政報告》提出構建「北部都會區」,其中一個加快土地供應的手段為釋放祖堂地,並在一年內完成檢討及制訂具體修訂建議。 這項政策有「拆人祠堂起樓」之虞,卻在公布前已獲鄉紳支持,並提出放寬門檻至七八成人同意,即可出售祖堂地;公布後鄉紳代表侯志強也欣然表示「祠堂可以拆」。 外界反應則與鄉紳截然不同,有人認為政策傾向發展商,也質疑官方沒有具體數字,何以確知發展潛力。 而鬆綁之後,鄉紳是否只求賣地分錢? 何謂 「祖堂地」? 定義. 「祖」地一般以成立者之名命名,例如鄧輯伍祖、李富祖,傳給直系男性子孫,成立者的兄弟或親屬無權染指;「堂」地一般是留給宗族或家族的土地,可建祠堂、廟宇及祖墓等。 祖堂地以往最常用作農地,收入用以祭祀及照顧該族村民,故歷來均不能輕易賣出、分割或侵佔。

    • 恒大地產pe1
    • 恒大地產pe2
    • 恒大地產pe3
    • 恒大地產pe4
    • 恒大地產pe5
  6. 2024年3月21日 · 房屋局常任秘書長兼房屋署長羅淑,近日接受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恒傳感言》訪問,身為陳卓賢(Ian)粉絲Hellosss的羅淑佩,在訪問中分享追星感受:「我其實唔明點解𠵱家唔話畀人聽鍾意邊個明星?. 我媽媽嗰輩,如果鍾意陳寶珠﹑蕭芳芳﹑任劍輝 ...

  7. 2024年4月28日 · 新鴻基地產的共同創辦人馮景禧在六七暴動後低價賣出資產,舉家移民加拿大,又在1970年代回流,要用高價重建事業,其後發展不如拍檔郭得勝和李兆基;而何東家族中,扎根香港的何鴻燊和何佐芝,前者變成賭王,後者創辦商業電台,發展又比1989年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