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7日 · 《師子請問經》中有一段問答。 問:如何才能生生世世不失壞菩提心,連夢中尚且都不捨棄,何況在醒覺時? 答曰:“於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捨。 答:在鄉村、城市或者不論身在何處,都能引導眾生趣向菩提,若能這樣將眾生安立於發心中,就能不捨菩提心。 由此可見自利與利他的關係:能將他人安立於發心中,其等流果是讓自己不捨菩提心。 因此,在在處處將有緣者安置於發心中。 又《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說:“若具四法不捨大願,謂摧伏我慢,斷嫉,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說:若能做到四法,便能不捨菩提大願。 此四法即 ① 摧伏我慢; ② 斷除嫉妒; ③ 斷除慳吝; ④ 見其他眾生富貴安樂,心生歡喜。 若能如是串習,就能不失壞菩提心。 心得交流──林師兄消文.

  2. 2020年5月24日 · 《集法句》,「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癡。 」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 《集法句經》中說:「如果愚痴的人自認為是智者,那就是真正愚痴的人了。

  3. 【所言修者。 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所謂修行,是指守護所緣行相,使心一再地專注在所緣境上。 合註 註釋2. 所緣行相 指心的「所緣」及「行相」二者。 例如執持聲音是無常法的心,即是以聲音為所緣,無常為行相。 其他心識依此類推。 【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 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被自己的心所操控,心則不受自己的主宰。 【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 而我們的心又一直依著種種煩惱等障的支配,以致引生一切的惡業。 【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能被自己主宰,隨自己的欲趣向善所緣。 合註 註釋. 3煩惱等障 指煩惱障和所知障. 【煩惱障】主要障礙眾生獲得解脫的果位,包含貪瞋癡等眾多煩惱及其種子。

  4. 2020年12月2日 · 《入行論》此頌實際是修心的教授,教導我們如下文所說而修: 謂當思念:我得此者極為稀有,於一切種不棄捨。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剎那不捨。 即應當時常思惟憶念:我得到此菩提心,極為稀有!無論何時何地,縱然捨棄生命,也不棄捨菩提心。

  5. 陳志雲繼之前在廣管局公聽會被“滷味男”狂罵小人同太監後,上星期于書展再次成為攻擊目標. 話說當時志雲大師出席一個名為“創業難守業更難”講座及推廣其新作《志雲首選食府》期間一名“書迷”混入其中,索取簽名時忽然發難,一本書飛過去狂罵一番 .

  6. 修道的究竟成果,應如敬母阿闍黎所說: 「最高的智慧當屬遍」。 唯有佛陀的遍智,能不錯雜的分辨一切如所有性 ( 空性 ) 與盡所有性 ( 緣起 ) 。 合註註釋

  7. 2020年11月3日 · 第三,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於佛妙智發欲得心。 由第三緣發心:不忍大乘聖教滅亡,為了護持佛教,於如來妙發起欲證之心。 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亦緣除苦而發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