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1. 打嗝也是胃癌先兆 相關

    廣告
  2. 提供腸胃科身體檢查,包括腸胃痛、胃酸倒流、幽門螺旋桿菌等問題。請即網上預約。 胃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預防勝於治療,了解胃癌成因及病徵,及早檢查為您的健康把關!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17日 · 胃癌成因有幾種有先天遺傳性或是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經常吃加工鹽醃食物甚至滾燙的食物長期出現胃潰瘍亦有機會導致胃癌。 許醫師指出除了本身胃部較弱的人士外,工作壓力大、少喝水、繁忙得容易食無定時及吃飯時狼吞虎嚥,對胃部的傷害很大。 有些人常吃冷食凍飲、跳過早餐午餐、過飢過飽的人,胃部功能也會較差。 不宜過飢或過飽. 許醫師補充:「任何體質的人也會有機會患胃病,要留意的反而是個人情緒。 多愁善感或容易暴躁忟憎,不論是亢奮或抑鬱,也會影響肝臟功能。 肝主調達,調暢氣機及疏洩,如果肝功能受抑制,肝氣鬱結不舒,造成氣機逆亂,肝氣就會犯胃滯腹,導致胃部不適。 」同樣地,我們常說脾胃,脾臟及胃部兩者在體內互相配合協調。 脾臟主力消化系統,吸收食物營養。

  2. 2021年4月18日 ·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胃癌向來都高踞香港10大常見癌症之一死亡數字只排在肺胰癌之後但卻從來沒有被認真關注。 【58歲晚期肺癌婦有藥無錢醫 每三星期需花上2萬元治療: 按此 】 胃癌初期病徵不明顯. 胃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會分泌胃酸幫助消化,並把食物研磨成小塊,然後透過腸道蠕動將食物逐步推到腸道繼續消化程序。 當胃部細胞出現異變,發展成為惡性腫瘤,便是胃癌。 常言道病向淺中醫,但胃癌初期病徵並不明顯,如上腹痛、反胃、作嘔等等,都容易被忽略,很多時市民會隨便吃一兩粒胃藥,病徵被紓緩便當沒事。 所以到出現消瘦、內出血或吞嚥困難的時候,已經為時太晚。 不少患者在確診時已屆較晚期,增加治療的複雜性。 【本港糖尿病患者年輕化 57%新症患者僅40至64歲: 按此 】

  3. 2022年7月31日 · 胃腸道基質腫瘤GIST既非常見也非罕見有別於我們常在腸胃黏膜上發現的腫瘤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解說:「GIST是在肌肉層或在較低的漿膜層生長出來的腫瘤。 它的特別之處,雖同是GIST一類,惡性程度也可大相逕庭,部分可一直觀察毋須做手術;有些必須進行切除,甚至會轉移有可致命的危機。 顧名思義,在腸胃不同地方都可見其蹤,簡單來說,是整個腸胃道和消化道都可出現,食道都有,較常見是胃部,甚少見的位置是小腸、大腸和直腸。 病情差異大. 為何不叫它是胃癌或腸癌? 林醫生說,一般癌症都有表皮的特性,如腺癌和鱗癌。 GIST則有梭形細胞的特徵,不會直指稱為癌,會稱之為瘤。 也不會分類為良性瘤或惡性瘤,因為其特性多變兼差異大,由生長得緩慢至具擴散性也有。

  4. 2021年1月2日 · 網上或坊間流傳很多不知真假的資訊,最近便收到朋友傳來的信息,指中風時應要求救護車,或直接召喚聖約翰救傷隊的急救服務,以便送到指定醫院急症室接受所需的溶血針治療。 【4大警號判斷中風先兆 嚴重可致永久傷殘︰ 按此 】 這個信息有很多錯誤的地方,首先治療要視乎中風的類型而定,其中治療缺血性中風主要有兩個方法,分別是俗稱溶血針的靜脈溶栓藥物注射,以及導管取栓術(通血管手術)。 溶血針一般在病症出現後4.5小時內使用,可有效改善中風病人的功能康復和減低死亡率。 假如牽涉較大的血管閉塞,便要考慮通血管手術。 公立急症醫院均已設全日溶血針治療. 現時醫管局轄下所有急症醫院已經推行24小時溶血針治療,並非只有個別醫院提供相關服務。

  5. 2020年10月29日 · 今年推出新一代的危疾保險計劃中,除了針對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等主要危疾外,保險公司更在持續癌症治療、傳染病重症、及病後生活等不同層面,加強受保人的保障。 本文將分析友邦AIA、宏利Manulife、保誠Prudential新一代的皇牌終身危疾保險計劃的保障、特色及回報。 【患胰臟癌6大徵狀: 按此 】 比較三大熱門危疾的危疾賠償. 所謂危疾保險,當受保人患上符合保單定義的指定疾病時,便可得到一筆過的賠償。 至於賠償多少,就要視乎危疾的嚴重程度,嚴重者可得到基本保額的100%,但其他早期危疾如原位癌、通波仔,則賠償基本保額的約20至25%。

  6. 2020年11月26日 · 「反射至背部,是因為胰臟與背部的神經綫屬同一路向,有機會令人難以分辨哪個位置是源頭,胰臟出事卻誤以為是背痛。 到後期因腫瘤壓住胰臟膽管導致閉塞,會出現黃疸病。 當進一步擴散至肝臟,令肝脹大造成腹痛和腹水。 擁不良生活習慣易成高危人士. 惟留意的是,胰臟相鄰的個個也是重要器官,例如接近肝臟及腹膜,以致癌細胞容易擴散。 8成胰臟癌病人確診後,癌細胞已不局限在胰臟,已無法施行手術。 據統計,胰臟癌5年存活率僅7%,如能進行手術的病人,只約三分一人能根治。 此病的高危群,包括有家族史、遺傳因素,患者多為60歲以上人士,男性比女性患胰臟癌較多(3:2),西方飲食習慣如高脂、少蔬菜纖維、少運動、吸煙酗酒、肥胖和糖尿病患者都可增加患病風險。 【危疾保咁複雜應該點揀?

  7. 2019年7月6日 · 據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主任及講座教授卞兆祥表示,研究人員透過老鼠做實驗,發現幼年生活壓力可引發腸易激綜合症,家長應避免給予孩子過多壓力,建議教他們學會放鬆。 每天服藥僅可止痛. 卞兆祥指,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的主要症狀包括胃痙攣、腸脹、腹瀉和便秘等。 全港現時有14%人口患腸易激綜合症,即逾100萬人,其中腹瀉型佔4成,8%的患者需每天服藥,但只有止痛效果,因此病暫無法根治。 【延伸閱讀】 又紅又乾? 拆解乾眼症成因. 腸易激綜合症小知識.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逾8成家長認為,子女的壓力指數在10分滿分內高達7分。 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最新數據亦顯示,功課壓力、精神健康問題及與家人的關係是兒童最常見的自殺原因。

  1. 相關搜尋

    打嗝胃癌先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