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地緣於文學創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地生活的點滴,追憶難以忘懷的原鄉人情,常可於文學作品中追尋到作家的情感與歸屬。 近日舉行的第十一屆香港文學節「與文學碰面」研討會上,香港大學中文系潘步釗博士選取近20篇寫成於不同年代的散文,以《他年說夢痕--香港散文中的作者成長地區描寫》為題,探究香港作家筆下所寫的個人成長的回憶與經歷,以及對成長生活地區的描畫,展現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拼合而成的香港故事。 香港商報記者 陳柳燕. 童年成長中的情感流露. 以書寫香港或香港地區為對象的散文,很早已經出現。 潘步釗博士稱,以此類題材作中心而編集的文集,隨著上世紀70年代的本區意識興起、80年代的回歸步伐漸近,早就出現。

  2. 2014年12月22日 · 2014-12-22.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由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與嗇色園合辦的「1894-1920年代:歷史巨變中的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行。 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門、英國、新加坡、日本的30多位學者,及鏡湖慈善會、保良局、九龍樂善堂、省躬草堂、孔聖堂、嗇色園的代表們齊聚一堂,就1894年至1920年代之間的香港經濟、政治、宗教、社會變遷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剖析香港由南中國一隅之農漁村落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的歷史契機及變革軌跡,重新認識這個危機與希望並存的時代,以及香港獨特的歷史價值。 香港商報記者 杜潔菡. 1894年發生了什麼? 近日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辦的「1894-1920年代:歷史巨變中的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以1894年為起點。

  3. 2019年11月4日 · 為建全球首個海上最大淡水湖. 上世紀50年代,因大量內地移民來港人口大增,戰後工業迅速發展,對水需求漸趨緊張。 60年代初食水不足及連年大旱,供水香港的深圳水庫同樣告急! 故須制水。 最初每天供水3小時,之後隔日供水,最嚴重時每4天才供水4小時。 1964年粵港簽訂東江水供港協議,建造70多公里長的輸水管。 但當時的港英政府不想太依靠東江水,故不惜金錢大興土木,落實各項水塘工程,大埔船灣淡水湖在這情況下興建的。 先在大尾篤及白沙頭之間建主壩,伯公咀至東頭洲造副壩,將布袋形的船灣內海封截起來,抽出海水注入淡水,形成全球首個海上最大的人工淡水湖! 船灣內海沿岸建有6條客家村,是涌背、涌尾、橫嶺頭、金竹排、大滘及小滘等村。 因建造完成後湖水會高過海平面,6村將全被淹沒,千多名村民必須遷離。

  4. 2015-12-28. 来源:香港商報. 由高誦芬、徐家禎所著,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山居雜憶》,記錄了以江南為中心、從清朝末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改革開放開始這一百年的社會變革史。 1994年1月,高誦芬夫婦遠離車馬喧囂的上海定居澳洲,開啟了種豆、煮菜、讀書的生活。 這位出生於1918年的大家閨秀,出身世家,囿於傳統觀念沒有外出求學,而是在家中聘請私塾,從五六歲唸書、學畫,一直到十八歲出嫁徐家終止。 晚年的高誦芬閒暇時讀書看報,周作人、楊絳、豐子愷等人的回憶錄讓其有了共鳴,高誦芬於是寫了《山居雜憶》。 這既是對過往人物的眷戀也是對過去時代的緬懷。 兒子在整理母親的文章時,不禁慨嘆,自己幾十年來追求的平淡、自然的風格而未能達到的境地,在母親文章中卻無形中達到了。

  5. 2016年5月23日 · 從工業鑄型的角度切入藝術創作,進行一種全新的藝術嘗試。 此次展覽由另一位紅旗車迷“深圳畫院專職畫家”陸佳全程策劃。 同步展示其創作的多幅“紅旗”主題繪畫。 陸佳說:“我對汽車文化情有獨鍾,也被汪主席的紅旗事跡和精神所打動,同為中華兒女,我希望他所信奉的‘紅旗精神’能鼓舞更多國人,被更多人認知和傳揚。

  6. 2021年3月17日 · 2021-03-17 09:53. 來源:香港商報網. 有香港南極之稱的蒲台島早前舉行三年一屆的太平清醮,受疫情影響,取消了神功戲,齋菜宴亦大減,人流相應較上屆顯著減少逾半。 然而於清醮期間,所有儀式做到足,其中特色是有水上人習俗「過關」,島民祈求疫症快些消除,另亦有打醮少見的出海「祭水幽」,拜祭海上亡魂。 小孩捐過大士王腳下以求身體健康. 人流減少逾半. 蒲台島太平清醮每屆都固定在正月十五日至十八日舉行,今年為2月26日至3月1日。 這場為期三日四夜的醮會有多項儀式,包括首日接神,第二日啟壇,第三日正醮日有迎榜、頒赦、過關、水幽,第四日大幽送鬼王等。 面積只有3.69 平方公里的蒲台島,是花崗岩島嶼,島上有頗多嶙峋怪石,亦有少量樹木和溪流,平地則沒有多少,稱得上「地無一里平」。

  7. 2022年2月24日 · 香港自1842年開埠始,港英政府便推行「華洋分治」,於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對華人加諸掣肘,為維持洋人支配性的統治地位無所不用其極。 英國政府在其殖民地一貫實行種族隔離政策,在港亦不例外。 通過劃分「歐人商業居住區」,限制華人活動範圍於上環、西營盤一帶的「太平山區」,將整個華人社區拒於香港的主要政治經濟活動中心外,亦阻礙了華商經濟活動的擴展。 港英政府亦對華人日常活動嚴密管控。 如在1842年實行的宵禁令,嚴禁華人於晚上11時後外出,於晚間其他時間出行亦必須攜帶俗稱「燈紙」的通行證及燈籠。 港英政府以「治安日差,盜賊猖獗」頒此令,實為假定整個華人群體乃需防範的嫌疑犯。 在管治架構上,港英政府對華人的排斥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