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1發展歷史. 1.1歷任廣播處長. 1.2隸屬. 2角色爭議. 3公共廣播服務檢討. 4數碼聲音廣播的進展. 5中國大陸接收香港電台頻道. 6電視節目. 7電台頻道及定位. 8節目類別. 8.1清談節目. 8.2廣播劇. 8.3時事及聽眾來電節目. 8.4音樂節目. 8.5娛樂節目. 8.6頒獎及比賽節目. 8.7教育節目. 8.8宗教節目. 8.9兒童節目. 8.10其他. 8.11經典節目. 8.12播音節目. 9現任電台節目主持人. 9.1第一- {台}- 9.2第二- {台}- 9.3第三- {台}- 9.4第四- {台}- 9.5第五- {台}-

    • 概觀
    • 歷史
    • 現況
    • 台慶日
    • 新聞部
    • 亞洲電視節目
    • 參見
    • 參考資料及註釋

    模板:HKPR

    模板:Infobox Company

    亞洲電視有限公司(英語:asia Television Limited,aTV)於1957年5月29日正式開業,香港人一般簡稱為亞視、亞記。在香港的競爭對手有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有關亞洲電視製作的節目,請參閱亞洲電視電視節目和亞洲本本港台電視節目列表。

    最初是由英國麗的呼聲在香港設立的商營有線電視服務「麗的映聲」,早於1949年3月22日香港麗的呼聲已經成立,而到了1957年「麗的映聲」(Rediffusion,RTV)正式啟播,成為香港第一間電視台,並是全球第一間華語電視台揭開香港電視廣播的歷史一頁。。但因以收費方式提供服務,成立初期向每個用戶收取25港元的月費,以當時的水平來說相當昂貴,一般市民難以負擔,所以「電視」在當時的香港是上流社會的奢侈品。

    1967年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電視)啟播,由於服務屬於免費,是香港首間無線電視台,加上節目符合觀眾口味,「麗的映聲」客戶不斷流失。直至1973年4月6日起改為無線免費廣播,更名為「麗的電視」。但由於當時「麗的映聲」需要1個月的時間才能由有線接收轉為無線接收,在1個月的過渡期中,「麗的映聲」原有的觀眾紛紛轉為收看無綫電視,故「麗的電視」及其後的「亞洲電視」一直難以在收視率上取得主導地位。雖然曾多次試圖逆轉收視上的劣勢如:從無線電視高薪挖角,外購受歡迎的節目及劇集等措施,惜均因各種因素而未見成效,大部份只能造成短期衝擊。1981年「麗的電視」的英國母公司在加拿大投資洗衣廠失利,決定收縮東亞地區業務,遂於1981年3月把其持有的「麗的電視」61.2%股權以1億2千萬港元全數出售予3澳洲財團:大衛森、亨利鍾斯和CRA有限公司,成為香港電視史上第一次電視股權大轉讓。其後1982年由於收視率及財政問題,股權再出現變化,商人邱德根透過旗下的遠東集團向「麗的電視」注資1億港元,取得澳洲財團持有的其中50%股權,並於1982年9月24日改名「亞洲電視」。再下來「亞洲電視」亦經過多次轉手,結果出現過非常多的變化,加上無綫電視已取得慣性收視,香港只剩下少量的收視,故此,轉向華南地區市場,放棄本地市場,為迎合中國內地,一些敏感的香港新聞內容亦有所調整,但此舉最終導致香港觀眾大量流失,但這數年間,內地觀眾要求逐漸提高,華南地區觀眾也大不如前。此外,近年曾有一段時間,大部分原亞洲電視藝員亦已轉為無綫電視藝員,但情況已略有扭轉。

    2007年查濟民家族控制的名力集團,以及北京中信集團旗下的僑光集團入股亞視,並注入十億元新資金,而多位前無綫電視主要高層亦進駐亞視,並準備大舉向無綫電視挖角,再度挑戰其香港電視業「一哥」地位。查懋聲出任「亞洲電視」主席,進行亞視大收革,聲言要打破其慣性收視,讓亞視踏入一個新紀元,入主以後,隨即宣佈更改台徽,讓觀眾有一個新形象。

    1960年代

    1962年9月,颱風「溫黛」襲港,造成百多人死亡,「麗的映聲」舉辦籌款晚會,為災民義唱,這可說是香港電視史上第一次大型籌款義演,當年紅伶新馬師曾亦有參與,日後更獲「慈善伶王」美譽。 1963年9月30日,「麗的映聲」增設中文頻道,用廣東話為主要語言。 1965年「麗的映聲」為配合中文台的發展增添辦事處,辦事處位於窩打老道冠華園大廈,佔地二萬平方呎,開幕日邀請到吳楚帆、張瑛、胡楓、丁皓、方心等五位紅星剪綵。此時,「麗的映聲」正密羅緊鼓,在廣播道籌建新的電視大廈,新電視大廈在1968年建成。 1966年「麗的映聲」舉辦全港第一個電視藝員訓練班。 1967年11月19日,香港第2家商營電視台「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成立,由於採用無線廣播,不用裝線,不用收費,因而迅速吸引大批觀眾,「無綫電視」的出現,促成「麗的映聲」觀眾大量流失。 1968年7月,「麗的映聲」第2屆藝員訓練班畢業,這屆訓練班培養出許多人才,如褟素霞、黃淑儀、盧大偉、謝月美、黃韻詩、梁小玲等,他們後來都成為香港電視史上第一代優秀藝人。 同年10月,「麗的映聲」進行了節目大改革,新節目包括綜藝節目《星月爭輝》、體育節目《賽馬節目》、趣劇《老夫子》、遊戲節目《象棋比賽》,而《象棋比賽》獎金高達萬元,這筆獎金,當時可以買一層兩房一廳的樓房。 同年11月6日,「麗的映聲」為配合發展在廣播道81號建立的廣播大廈落成,並邀請當時署理港督郝濟時先生及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簡悅強爵士分別主持開幕典禮及致詞。 1969年「麗的映聲」經過連串改革突破、轉換節目形式、加強演員陣容、觀眾數目突破十萬戶。

    1970年代

    1971年香港電台成立電視部,由於這個官方電視台沒有自己的廣播頻道,因此需要借用商業電視台作為播出平台,「亞洲電視」在這方面長期和香港電台友好合作。 同年9月,香港教育電視中心開幕,全港一百多家學校,一千多個教室可以收看政府製作的教育電視節目,「麗的映聲」亦作為轉播電視台之一。 1973年4月6日,「麗的映聲」作出重大改革,廣播形式由有線轉為無線,由收費變成免費,而名稱亦由「麗的映聲」改為「麗的電視」,分設「麗的中文台」和「麗的英文台」兩個頻道。同日,「麗的電視有限公司」在香港註冊成立,以競投新一期無線電視廣播牌照,其中最大股東為麗的呼聲(香港)有限公司(當時是英國「麗的呼聲」在香港的分公司),估股超過六成,其他股東包括怡和、嘉道理家族、永安郭氏家族、渣打、許世勳家族等。 同年5月,「麗的電視」舉辦沙灘小姐選舉,這是電視台最早的選美節目之一。冠軍林建明,日後在影視圈發展,成為極受歡迎電視藝人。 同年8月10日,「麗的電視有限公司」獲香港政府發出新的「中英文電視台」主辦權,並宣布於年底以無線彩色雙台啟播。同期獲得牌照的還有以商業電台為大股東的佳藝電視,該台獲得「中文電視台」的主辦權。 同年10月31日,「麗的映聲」為了籌備從有線廣播形式轉進無線廣播形式,決定暫停廣播一個月,這是「麗的映聲」停播最長的一次。 同年12月1日,「麗的電視」結束為時16年的黑白有線廣播,從此進入彩色無線年代,當日為中文台啟播的日子,英文台則於1974年4月22日啟播。同時,首部大型外景轉播車亦正式啟用。 1975年黃錫照出任「麗的電視」總經理,黃錫照是「麗的電視」第一個華人總經理。黃先生大膽破格起用新人,發掘一批年富力強、創作力豐富的新一代電視人,如麥當雄、李兆熊、屠用雄,被稱為「麗的三雄」,製作連串震撼性節目,領導潮流,給予對手「無綫電視」極大衝擊。 同年與馬會合作,將賽馬日的各場賽事作現場直播,廣大馬迷不用入場亦可安坐家中欣賞即場賽事,間接為香港博彩事業和慈善活動奠下深遠的發展基礎。 9月7日,香港第3商營電視台「佳藝電視」正式啟播。聯同「麗的電視」、「無綫電視」、「香港電台」、「商業電台」,一條不足一公里的廣播道,竟然有3電視台和兩家電台,所以當年的廣播道,又稱為「五台山」。 1976年11月,香港政府推出新博彩遊戲「六合彩」,由於「六合彩」投注方式簡單,獎金豐富,瞬即風靡全港。「麗的電視」每周兩次作現場直播轉播,主持人夏春秋亦憑此節目成為紅極一時的藝人。 1977年11月,《百萬跳》,數百對年青男女在理工學院為慈善大舞,經過六十四小時馬拉松式跳舞後,結果有七對「舞士」堅持到最後,成為「跳舞鐵人」,《百萬跳》為公益金籌得善款超過一百萬,成為轟動一時的電視創舉。 1978年3月14日「麗的電視」為配合香港人生活模式,作出24小時全日廣播,市民可以不分日夜,隨時收看,惟此舉措只維持了一段短暫時間。模板:Fact 1978年8月22日,「佳藝電視」董事局宣佈停止營業,成為香港第一家倒閉的商營電視台,結束香港電視史上「三國爭雄」年代。「佳藝電視」倒閉後,大批台前幕後的精英加入「麗的電視」,為「麗的電視」日後發展提供大量新力軍。 1979年「麗的電視」開創全港第一個名為《哈囉夜歸人》,以成年觀眾為口味的深夜節目,內容包括聲色犬馬,並邀請紅極一時的艷星陳維英擔任主持。由於當年電檢尺度和社會風氣較保守,因此節目播出五集之後,便被當局下令禁播,成為香港電視史上第一個被禁播的電視節目。

    1980年代

    1980年麗的電視曾經以劇集《大地恩情》和《IQ成熟時》,首度突破慣性收視的弱勢。而1981年播出的《IQ成熟時》更是麗的首套收視率超越無綫電視同一時段的劇集。 同年8月,鍾景輝、何敏儀代表「麗的電視」前往斯里蘭卡出席《亞洲廣播協會第十七屆周年大會》。鍾景輝並在大會作專題主講,顯示「麗的電視」逐步走出香港,融入世界,成為國際級電視台。 同年9月1日,麗的電視推出千帆並舉九月攻勢,播映包括《大地恩情》等共3部劇集。大地恩情在推出首周,竟取得4成收視,與無綫電視19:05翡翠劇場的《輪流轉》打成平手,其後無綫需要將《輪流轉》腰斬,調至星期六播放。當時麗的電視經常播放由劉家傑演出的廣告,表示以「狂風掃落葉姿態」取得收視勝利。結果,無線成功收回失地,而大地恩情播至第3輯 金山夢完結。 1981年 同年3月,麗的電視的英國母公司在加拿大投資洗衣廠失利,決定收縮東亞地區業務,遂於1981年3月把其持有的麗的電視61.2%股權以1億2千萬港元全數出售予3澳洲財團:大衛森、亨利鍾斯和CRA有限公司。這是香港電視史上第一次電視股權大轉讓。 1982年6月,麗的電視由於收視率及財政問題,股權再出現變化,商人邱德根透過旗下的遠東集團向「麗的電視」注資1億港元,取得澳洲財團持有的其中50%股權。 同年9月24日,鑑於英國麗的呼聲集團不再持有麗的電視的股權,邱氏將麗的電視易名“亞洲電視”(簡稱「亞視」)。 同年對亞視進行多項改革,當中包括緊縮資源,令亞視及邱德根以「慳」字(粵語"節省"之意)在電視界馳名。邱德根時代的亞視台徽與邱德根旗下的遠東集團標誌一樣,同為金錢形。 同年10月,首次應用微波技術,現場直播在廣州舉辦的「省港盃足球賽」,從此微波轉播普遍應用在新聞直播上。 1983年 3月,《大俠霍元甲》獲准在廣東電視台播出,及後《陳真》亦在全國電視台播出,成為香港最早一批進入內地的電視劇集。 同年為配合節目發展,「亞洲電視」舉辦第一屆藝員訓練班,當年畢業生中有黃秋生、何家勁、葉玉萍、麥翠嫻等,其後黃秋生進入影圈發展,並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榮銜。 同年9月,工程部引進最新的電視科技,2合一Betacam攝錄機,「亞洲電視」是全港電視台中,第1家應用此先進器材,同時,宣佈菲林製作年代結束。 1984年1月,邱德根再斥資5000萬港元,從澳洲財團手上購得餘下股權。從此,邱氏全權擁有「亞洲電視」。 1985年亞洲電視舉辦首屆亞洲小姐競選,打破「無綫電視」壟斷選美活動十多年的局面。對台無綫電視大為緊張,在亞姐節目舉行時段播出健美小姐競選對撼,令亞視不能在收視率上取得大的優勢。首屆「亞洲小姐」冠軍為黎燕珊。 1986年亞視首次舉辦電視先生選舉,開香港電視史的先河。當年由孫興獲得冠軍。 同年為發掘歌唱人才,「亞洲電視」舉辦一項名為《未來偶像爭霸戰》的歌唱大賽,經過這個比賽脫穎而出的歌星先後有張立基、甄楚倩、田蕊妮等。 1987年1月,亞洲電視更改頻道名稱,中文台命名黃金台,英文台則名為鑽石台,並以「黃金鑽石耀香港、亞洲電視顯光芒」作為宣傳口號。引用錯誤:缺少 標籤的結束標籤 同年11月23日,凌晨,亞視廣播道總台發生4級大火,佈景房、道具房、錄影廠、新聞部、工程部等多個部門均被波及,節目於零時45分中斷廣播。邵逸夫爵士借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寫字樓作為緊急運作,新聞部則把辦公室遷到採訪車上。火警撲滅後,亞視仍能在同日上午10時在僅有的資源下作有限度廣播。 同年11月24日,當年「廣播事務管理局」主席李鵬飛親臨「亞洲電視」,對4級大火意外表示慰問,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邵逸夫爵士亦親自探訪邱德根主席,充份體現同行間之友情。 1988年以商人林百欣家族為首的「麗新集團」及地產商鄭裕彤家族的「新世界集團」聯手購入「亞洲電視」三份之二股權,作價4億1700萬元。新股東的加入,令「亞洲電視」在節目製作上,作出一連串的改革和突破。 同年5月,工程部改革發射系統,並與「無線電視」共用發射天線。 同年10月,香港政府硬性規定2間免費電視台需要撥出部份黃金時段播放香港電台電視部的節目。亞視在首年度(1988年10月至1989年9月)需要撥出晚上8時至8時半的時段給予港台電視節目。 1989年林百欣再以港幣2億3700萬收購邱德根手上餘下全部股權,並向澳門賭王何鴻燊配售百分之五股權。至此,邱德根結束在「亞洲電視」長達7年的經營。 同年1月,更改台徽為藍、綠、紅三色絲帶,並把中文及英文頻道由「黃金台」、「鑽石台」易名為本港台及國際台,並沿用至今,亦贊助農曆新年煙花匯演。 同年2月,為配合急速發展的戲劇製作,「亞洲電視」租用清水灣片場,作為電視劇製作中心。 同年12月11日,港督衛奕信爵士到訪「亞洲電視」。 亞洲電視當時由鄭裕彤出任主席,委任周梁淑怡出任總經理,並從無綫挖角搶走不少幕前幕後的人才,例如沈殿霞、曾志偉、盧海鵬等,亦對無綫當時的弱點《歡樂今宵》時段予以攻擊,令無綫需安排節目還擊。 亞視在此段期間曾製作過不少經典節目,包括3位名嘴主持的《今夜不設防》,由諧星吳耀漢整蠱路人的《吳耀漢攪攪震》,及曾志偉與林敏驄合作主持的搞笑節目《開心主流派》等,為當時的香港觀眾提供更多選擇。但這段時期並未持久,由於在大灑金錢下,收視率仍未達預期,故在麗新集團增持亞視股權並取得控制權後,即宣佈撤換周梁淑怡,並開始「關水喉」,僅有的優勢未能維持。這段時期反而令無綫集中精神,在1990年代初製作出不少受歡迎節目。

    總部

    亞洲電視總部現址新界大埔工業園大盛街25-37號,較以前位於廣播道81號的亞洲電視大廈面積多4倍,可制作更大型的錄影節目及提供足夠的地方裝設數碼廣播,而位於西貢蠔涌的錄影廠的部門亦會遷入。 目前廣播道81號的亞洲電視大廈地皮已經被長江實業以近7億港元買下,原址將改建低密度豪宅。 •亞洲電視大埔新廣播大樓效果预览图

    頻道

    亞視透過模擬廣播播出兩個免費頻道: •「本港台」 :前名稱為「中文台」﹑「黃金台」,於1988年漢城奧運期間曾短暫改名為「奧運台」。主要為粵語節目,每天播出24小時。 •「國際台」:前名稱為「英文台」﹑「鑽石台」。主要為英語節目,亦有普通話、日語及韓語節目,顧及少數民族的需要,每天播出24小時。 12月31日之前會開始透過數碼廣播播出七個免費頻道(亞視在數碼電視頻道號碼(LCN)選號的抽籤中取得「1號」,日後「11」至「19」台將會屬於亞視): •aTV 1 (台號:11) 本港台 : 與模擬廣播的「本港台」相同 •aTV 2 (台號:12) 新聞財經頻道 : 香港免費電視台的首條免費報道新聞的電視頻道( **新聞財經頻道已經在12月2日啟播 ) •aTV 3 (台號:13) 動感資訊頻道 : 專門為男士播放有關體育、生活享受及汽車資訊等 •aTV 4 (台號:14) 魅力資訊頻道 : 專門為女士播放有關購物、潮流及娛樂 •aTV 5 (台號:15) 文化資訊頻道 : 播放國家地理頻道、英國廣播公司等富有文化氣息的外購節目 •aTV 6 (台號:16) 國際台:與模擬廣播的「國際台」相同 •aTV 9 (台號:19) 高清頻道 :每日播放2小時的高清節目 本港台的目標市場近年已轉移至珠江三角洲地區;由於香港和內地觀眾口味差別很大,令亞視在香港流失不少觀眾,收視率長期處於低位。惟據廣東省方面的統計,亞視在珠三角的收視率也未見優勢,長期處於低位。 收費頻道: •「24小時亞視新聞台」:為電訊盈科now寬頻電視提供之24小時新聞報道(now寬頻電視324頻道),已於2007年11月21日停止於now寬頻電視播放。 •「本港台(美洲版)」:『亞視本港台(美洲版)』是亞洲電視透過Echostar屬下的DISHNetwork衛星電視網絡於2002年在北美洲廣播,為當地華人提供一條24小時的廣東話衛星頻道。

    政治立場

    模板:NPOV 亞洲電視早年的政治立場傾向中立,其新聞部更獲得甚高評價,曾獲得多個新聞獎項。1989年六四事件,亞洲電視在北京的採訪隊如實報導當時的情況,亞視在廣場公廁上留守至最後一刻,打動全港市民。 1994年,亞洲電視新聞部購得了一套由西班牙電視台拍攝的六四屠城影片,據知那套影片是從未公開,而且更有不少震撼性的片段,本來亞視新聞正準備以特輯形式向全香港播放這套影片,但卻被亞視的高層職員下令禁止該影片出街,此事導致新聞部的六位前線記者反對和向高層作出抗議,他們是(潘褔炎,呂雲生,盧永雄,劉國華,徐佩瑩及李玉連),他們的行動引來香港各界的關注和支持,雖然事後亞視高層因傳媒的壓力而把影片解禁,但因為此段影片已經剪,當年電視播出(94年6月4日晚上八時播放)的已非原裝版本,很多鏡頭亦被去,最後也令上述的六位記者不滿而集體辭職,這是當年的「六君子事件」,而此事亦導致李康全使用天文數字把李燦榮調往無綫電視工作。 香港回歸中國後,亞視多次易主,本港台的目標市場已轉移至珠三角地區,而亞視大股東劉長樂與陳永棋一直急欲吸引中資企業入股亞視,所以亞視近年政治立場轉向親中報道新聞時更有自我審查,關於香港民主派,或涉及內地的政治敏感新聞,都低調處理。在新聞評論的節目上,亞視都傾向邀請香港親共人士發表意見。此外,每當報道台灣新聞時,都在台灣高官職銜前加上引號或稱呼為「領導人」。還有,亞視曾經依照中國內地電視台模式,使用馬賽克掩蔽新唐人電視台咪牌,但在陳方安生參選事件之後,已沒有為新唐人電視台咪牌打上馬賽克。 2007年10月12日,行政長官曾蔭權在電台節目發表「極端民主會帶來文革式的局面,破壞政府管治」,據翌日的蘋果日報報導,亞視傍晚6時新聞,以頭條報道曾蔭權有關言論,主播在導言提及學者批評曾蔭權對文革歷史認識不深;其中一段報道,由學者蔡子強評論。據報導,特首辦對傳媒處理曾蔭權的報道相當緊張,更直接致電亞視新聞部,批評其報道手法「偏頗」。亞視高級副總裁關偉否認新聞部接過有關電話及受到干預,「但特首辦有冇搵過個別同事就要再了解。」,但到夜上11時新聞,已沒有播出蔡子強的評論及文革歷史,該事件影響新聞自由,香港記者協會正準備提出不滿。

    以亞視的前身 — 「麗的映聲」的啟播日子計算,台慶日應該為每年的5月29日。然而自麗的電視於1982年易手並易名為「亞洲電視」後,電視台的台慶日子出現過很多的變動:

    •邱德根年代 — 以1982年9月24日起計算,即1988年的該日是該台的6週年台慶。

    •周梁淑怡年代 — 以2月13日為台慶日,因亞視於1989年2月13日更改台徽及台號;但這個台慶日日子只被使用了很短的時間。

    •林百欣年代 — 以麗的呼聲的啟播日子 — 3月23日為台慶日,但並沒有標示該年是多少週年台慶。

    •吳征、封小平及沈野年代— 這可以說是沒有台慶日的年代:為了追擊無綫電視的台慶日綜藝節目,亞視把「台慶慶典」推至十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之間;沈野主政的時候甚至將它定於跟無綫台慶的同一日舉行。

    •2003年至今 — 用回麗的映聲啟播日期作計算,並標示自1957年開台起計有多少週年。2007年5月29日就是亞視的50週年金禧台慶,在亞視官方網站「2007年節目巡禮」部分,表示「台慶慶典」會假座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但在2007年5月29日亞視並沒有舉辦台慶,而亞視及後亦再預告台慶節目會在11月舉行,可惜亦未兌現。其後,亞視最終宣佈於12月31日舉行「亞視aTV台慶之典」,同時慶祝邁向2008年。

    本台消息 特色電視節目

    亞洲電視新聞,簡稱亞視新聞,由亞洲電視新聞部製作。每天提供廣東話、普通話及英文新聞資訊予本港台及國際台。

    本台消息 特色電視節目

    亞洲電視自1957年5月29日成立以來,每年都製作了不少電視節目,早年亦曾拍攝不少電視劇集,而現時則以製作資訊節目為主。

    特色電視節目

    亞視在1985年首次舉辦亞洲小姐競選,立即引來無線製作健美小姐迎擊。多年來亞姐競選為亞視及娛樂圈發掘不少人才。亞姐競選曾多番引入特色元素,例如不限參選者的年齡,成為香港城中話題。2000年亞洲小姐曾經停辦,及後在2004年恢復,並分為香港、中國及海外賽區。2007年更全面使用高清攝錄器材製作該節目,錄得最高13點收視。

    特色電視節目

    亞洲電視及其前身麗的電視長期獲得香港賽馬節目轉播權,在1997年至2001年則由無線電視取得。著名主持人有董驃。 1967年,當時的麗的電視轉播賽馬,董驃(1933-2006)被招攬成為主持兼馬評人,直至1997年亞視失去轉播權為止。董驃以敢於批評而見稱,台前幕後眾人皆稱其為「驃叔」。特別是深夜的「賽馬結果」節目,因為董驃經常以辛辣言詞批評騎師以至馬會,加上他對馬認識廣博,竟然吸引部分根本不賭馬的觀眾收看。 1997年,亞視喪失香港賽馬節目轉播權,最後由無線電視取得。 2001年,亞洲電視重新獲得轉播權,但董驃卻沒有再主持賽馬節目。近年節目製作更改為由香港賽馬會負責,亞視只提供播放時段。現時逢周六或周日賽馬由本港台直播,周三夜馬則由國際台直播。

    模板:Commonscat

    •亞洲電視新聞

    •亞洲電視節目列表

    •亞洲電視藝員訓練班

    1.《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6頁

    2.《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8頁

    3.《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10頁

    4.《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12頁

    5.《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16頁

    6.公司註冊處資料

    • 5 分鐘
  2. 龍鳳呈祥賀台慶是香港無綫電視在80年代為慶祝台慶而舉行的綜合性節目,節目每年11月19日舉行。 龍鳳呈祥賀台慶的節目形式,與今日無線另一台慶節目翡翠歌星賀台慶相似,全台藝員分為男女子組,各選出隊長,爭奪全晚總冠軍。以每環節男、女子組的節目受歡迎程度作比賽,總計最多受歡迎 ...

  3. 播出時間:2008年05月31日 主題:說國語禁方言的年代 採編記者:汪承羲、甘邦傑 民國建立初年,在選擇何者作為一國官方語言時,粵語和北京話競爭,由北京話勝出,因為當時北京語的使用人口已占了70%。並推廣注音符號。 民國35年(1946年)3月16日,台灣日治時期剛結束,當時的台灣行政長官陳儀 ...

  4. 首播時間:2009年8月21日 評審:袁惟仁、黃韻玲、張宇、鄭建國、杜德偉 比賽規則:踢館者以抽籤方式定出應戰參賽者進行PK,獲15分或以上過關並且兩方分數較高者勝出,若踢館者獲勝或平手,可選擇一萬元獎金或者在下集再次挑戰的資格,落敗的參賽者將進入失敗區,並於比賽終了時決定淘汰人選。

  5. 路訊通(RoadShow,前稱資訊娛樂共同睇)是香港的一個流動多媒體資訊系統,最初裝設於九巴,其後擴展至龍運、陽光巴士、城巴及新巴。部份專線小巴,例如進智公交,亦有裝設這個系統。 路訊通的營運者是路訊通控股有限公司(模板:Sehk),是載通國際有限公司(0062;前身為九巴控股有限公司)旗下 ...

  6. 城市追擊(簡稱 城追 )是香港無線電視的一個資訊節目,於1994年10月10日至1999年4月9日播出。 節目的出現,是因為亞洲電視於當時播放同類節目今日睇真D,搶去大量觀眾,無線為求反擊而製作。節目以探討新聞時事及娛樂消息為主,亦有名人訪問,並邀請著名人士擔任嘉賓主持。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