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因其与杀戒、红尘联系在一起,倒不是没有可能因为阐教仙人曾行杀戮 事,或者有与杀戮相关的因果,导致修炼受损。而这种损失需要依靠完成封神,甚或是帮助所谓天道完成殷商还有二十八年气运被周灭亡这件事才能修补或者 ...

  2. 2015年3月17日 · 25,012. 3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匿名用户. 68 人赞同了该回答. 刚下课,谢邀。 首先感谢题主用本家所编辑的一个本子也即《子全书》,不过题主也查到这段话了. 不过汪氏编辑《 子全书 》的方法,是将《孝经》、《礼记》、《 大戴礼记 》、《论语》、《孟子》、《荀子》、《 孔子家语 》、《孔丛子》、《韩诗外传》、《 说苑 》等先秦两汉古籍中有关子的文献材料收集在一起,重立篇题,划分章节,重新编定各章次序。 所以,题主查到“虽千万人吾往矣”出自《孟子》(具体是《 孟子·公孙丑上 》),那基本上可以确定已经没有其他的来源了。 历史上,本来是有《子》这本书的,《汉书·艺文志》记载: 《子》十八篇。 名参,孔子弟子.

  3. 2021年6月22日 · 3,165. 6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管中窥见真理貌. 神道何妨权设教,若论佛法本来无。 子 是仲尼晚年收的弟子,相传是仲尼的 关门弟子 ,仲尼常常让他随侍于身边,故有“一贯乃独闻”的专利,据说最终得到了仲尼的“一贯传”。 后人作诗传闻到: 孰谓参也鲁,孔门最少年。 能于一问间,独悟贯三千。 编辑于 2021-09-04 04:03. 士不可不弘毅. 教育、内家拳、心学. 谢邀 @SmileSgt父. 3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一般以为 子鲁钝 。 但你要知道这可不是傻,而是思维没那么灵动而已。 比如因为一个孝,学的不够全面,只学了个日常的 为孝道 ,不知道如何应对具体情况而变化。 所以受到父亲大棒招呼都不知道躲。 还故意鼓琴唱歌表示自己没事。 消除父亲的忧虑。

  4. 29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夏三月.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46 人赞同了该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要讲逻辑。 逻辑就是,子被纳入道统序列的原因要到 道统观念 发明者那里找。 为啥子在道统序列里呢,因为道统发明者们非常看重《孟子》,一定要把孟子放入道统序列,而孔子和孟子之间隔得太远,需要中介。 此问题韩愈已有察觉: 孟轲师子思,子思学,盖出子。 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传得其宗,故吾少而乐观焉。 ——韩愈《 送王秀才序 》 二程就明确说: 孔子没,道日益光大。 孔子没,传孔子道者,子而已。 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孟子死,不得其传,至孟子而圣人道益尊。 ——《 二程集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程子曰:“孔子言参也鲁。 然颜子没后,终得圣人道者,子也。

  5. 2020年3月17日 · 480. 2 个回答. 默认排序. 清如静如. 如是生清静心! 3 人赞同了该回答. 对曾子关于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阐述通常认为曾子此时的认知尚处在初浅层次不是得当之论。 对此,我们需要自己认真研读寻绎,找出正确答案。 这里有三处义理问题:一是“吾道”之道,是指孔子“志于道”之道,即圣仁之道,不应仅指学说主张。 二是“而已”之“已”,不是语气词而是动词“停止、终止、最终”之意,不应是“ 如此而已 ”之意。 “忠恕而已矣”是孔子年轻小弟子 曾子 对贯穿于孔子之道中的“一”的理解。 他认为老师的 圣仁之道 本质在“爱人”,“爱人”首先要具体地落实到忠恕上才算完成,这是他的概括和理解,是他对孔子之道中 仁礼精神 的精准把握。

  6. 2019年6月29日 · 20. 被浏览. 15,609. 13 个回答. 默认排序. 不宁. 野人。 7 人赞同了该回答. 论语是语录,孔子教是因人而异的。 季文子三思而后。 子闻,曰“再,斯可矣。 三和再,确实是有多思与少思的区别,但也仅仅 止于此 ,——相对性是三和再里面蕴含的最为重要的信息。 过犹不及嘛。 网上鸡汤乱飞,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 杨绛 的一句“你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多思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 因材施教,应时而变。 孔子只是认为那个时间那件事上, 季文子 想得太多了。 这话只有一个意思: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多思无益。 其实就是一个老师根据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针对性的建议,是具体而微的可行性建议,而不是什么到底应该三思还是两思的人生道理。

  7. 2022年11月16日 · 7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冰与火. 社会科学研究. 关注.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在涉及“ 知合一 ”的文献中,王阳明反复声明“知合一”是“知本体”。 比如,“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的本体了。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只是未知”。 “某今说个知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本体,原是如此。 ”“某今说知合一,虽亦是就今时补偏救弊说,然 知体段 亦本来如是。 ”等等。 不过,学界对王阳明“‘知合一’是‘知本体’”的论述大多 闪烁其词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