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工具. 投資回報率 (return on investment,簡稱 ROI), 經濟學 名詞,指 投資 後收入的收益與 成本之 間的百分比率,是一種衡量獲利能力的指標,用於評估一項投資的效率或盈利能力,及用於比較多個投資項目,幫助投資者作出較好的投資決定。 [1] 投資回報率一般可分為 總回報率 (持有期間回報率) 和 年回報率 。 總回報率是不論資金投入時間,直接計算總共的回報率,其計算公式為: 總回報率 = (投資現值 - 投資成本) / 投資成本 × 100%。 [2] 以股市投資為例,假設你以每股100美元的價格購買了100股某公司的股票,一年後以150美元的價格賣出,在不考慮股息的情況下,此次股票投資你的總投資回報率為:

  2. 恒生指數 (英語: Hang Seng Index ,縮寫: HSI ,簡稱: 恒指 )是用以反映 香港股市 行情的重要指標,指數由82隻恒指成份股的市值計算出來的,代表了 香港交易所 所有 上市公司 的十二個平均市值涵蓋率的63%。 恒生指數成份股,即是香港的 藍籌股 。 恒生指數由 恒生指數有限公司 負責計算及按季檢討,公佈成份股調整。 1969年1124日正式向外發報。 恒生指數是1964年由 恒生銀行 研究部負責人 關士光 所創製,關士光因此被譽為「恒指之父」。

    • 理論基礎
    • 歷次相關的事件
    • 2000年代股市概況

    「十年股災週期」的預測是基於美國杜瓊斯指數的歷年走勢而推斷。現時不少有關國際融資(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教科書都有在課本的結尾附上杜瓊斯指數歷年的走勢,而這個走勢表有一個很明顯的十年週期。由於國際股市息息相關,每當美國股市出現比較大的波幅時,都會影響其他證券市場。因此,每當香港出現股災之時,在國際證券市場亦往往有利淡因素間接促成。

    以下事件都被認為與這個週期有關,香港股市跌幅達五成或以上: 1. 1960年代:1967年股災 (1967年香港暴動) 2. 1970年代:1973年股災 (「置地飲牛奶」事件) 3. 1980年代:1981年股災(中英會談陷入僵局,戴卓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外摔了一跤)、1987年股災 (黑色十月環球股災) 4. 1990年代: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5. 2000年代:2008年股災(美國次按危機,金融海嘯,信貸泡沫爆破,雷曼兄弟迷你債券事件) 6. 2010年代:2010年年初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2006年

    恆生指數在2006年5月8日創出17,328.43點,是自科網泡沬爆破以來的新高,其後由於美股下跌拖累,在1個多月後的6月13日,最低曾下跌至15,204.86點,共下跌了2,123.57點,或12.25%。最後還是像2004年上半年的一次中期調整,當時恆生指數3個月內由14058.21點下跌至10917.65,共下跌3,086.56點,或22.34%。到12月,更升穿20000點。全年升了超過5000點,而市場也猜測2007年會否出現股災。

    2007年

    恆生指數在2007年7月26日創出23,557.74點新高,其後由於美國次級按揭問題帶來的信貸危機,引發美股下跌拖累,在7月27日下跌了641.28點,在8月更一度下跌近1000點。像同年3月的一次調整,當時恆生指數8日內由20,809.23點下跌至18,664.65,共下跌2,144.58點。到7月,更升穿23,000點。4個月內升了接近5000點。截至8月17日中午,恆生指數共下跌了3573點。當日恆生指數中午收市暴跌688.75點,到下午更跌逾1200點,一度跌穿250天平均線(一般推測如果跌穿這條線就是熊市,升穿這條線就是牛市)。不過,由於可能部份中國和香港投資者趁低入市,所以出現「V」形轉向,奇蹟反彈1,000點,收市報20,387點,只跌285點。在8月20日,中國大陸宣佈開放大陸投資者來港參與金融買賣(港股直通車),港股受此消息刺激,當日急升1208點。其後恆生指數節節上升,至10月29日收市已累積升了超過一萬一千點(約五成半)。 但在10月3日,恆生指數創下28,871.04點的歷史新高後大幅倒跌,收市報27,479.94點,距離最高位近1,400點。美國杜瓊斯指...

    2008年

    是年香港發生兩次股災。第一次股災發生在1月中下旬,由於法興違規交易事件導致外圍大幅下跌,恆指自1月初的27,800點跌至1月22日的21,700點,共跌了6,000多點(曾於一日內跌2000多點)。美國次級按揭問題帶來的信貸危機遂漸升級,恆指於年內持續向下,雖然期間曾反彈至26,000點,但無力以繼,9月時更跌穿20,000點。9月15日,雷曼兄弟破產引發金融海嘯,恆指於雷曼爆煲前的19,352點,短短三日內一度跌至16,200點,但其後數天又反彈至19,000點水平。隨着市場恐慌加深,恆指踏入10月跌勢加劇,先後跌穿16,000,15,000,14,000,13,000,12,000點關口,更一度低見10,676點。雖然年內最後兩個月有所反彈,但每次上到15,000點均無以為繼,最後以14,387點作結,全年共跌了48.1%,為1974年以來最差。

  3. 投資報酬率 (return on investment,簡稱 ROI), 經濟學 名詞,指 投資 後所得的收益與 成本之 間的百分比率,是一種衡量獲利能力的指標,用於評估一項投資的效率或盈利能力,及用於比較多個投資項目,幫助投資者作出較好的投資決定。 [1] 投資報酬率一般可分為 總報酬率 (持有期間報酬率) 和 年報酬率 。 總報酬率是不論資金投入時間,直接計算總共的報酬率,其計算公式為: 總報酬率 = (投資現值 - 投資成本) / 投資成本 × 100%。 [2] 以股市投資為例,假設你以每股100美元的價格購買了100股某公司的股票,一年後以150美元的價格賣出,在不考慮股息的情況下,此次股票投資你的總投資報酬率為:

  4. 一月效應 是從 統計學 角度分析 股市 走勢的一種慣常 現象 ,指1月份的 回報率 往往是正數」,而且會比其他月份為高相反在12月的股市回報率很多時會呈現負值。 在傳統股市智慧之中,每逢踏入新一年的1月,股市總是 升 的多, 跌 的少。 最初出現一月效應的國家是 美國 ,然後其他國家的 學者 也陸續發現一月效應存在其他股市之中。 對於一月效應的出現,學者認為這與美國「 資本增值稅 」的稅務安排、 基金 粉飾廚窗、員工的年終分紅及美國年尾的重要 假期 ( 感恩節 、 聖誕節 、 元旦 )有莫大關係。 [1] 形成原因 [ 編輯] 依統計1月份的 回報率 往往跌的少升的多。 [1] 不可靠 [ 編輯] 一月效應出現機會率僅超過一半。 [2] 參考資料 [ 編輯]

  5. 股價指數或稱股市指數股票指數包含多種股票是反映市場上組成股票價值的一個數據它通常被用於展現組成股票的共通特性例如在同一個證券交易所交易屬於同一個產業或有相同的市值

  6. 年回報率計算方法. 年報酬率則是計算平均資金投入一年所得到的報酬率,又可以分為兩類: 算术平均数 及 几何平均数 。 算术平均数. 平均報酬率,其算法就是直接將總報酬率除以資金投入的年數,例如資金投入了3年,賺30%,年平均報酬率即為10%。 由於算术平均数沒有考慮到 複利 的影響,因此計算出來的長期平均回報通常會比几何平均数高。 一些金融機構會使用「算术平均数」計算投資回報,令產品的回報看起來較高來吸引顧客。 不過,部分國家禁止金融機構使用此方法計算投資回報。 几何平均数. 內部報酬率,或稱為複利報酬率,將每年獲利的再投資也考慮進去,可以更精確地反映報酬的多寡。 例如投入10年,賺一倍,平均報酬率即為: 投資者應留意,複利報酬率(7.18%)明顯低於算术平均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