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24日 · 最驚險行程要數澳門地標「旅遊」,極度畏高的Miko未有試玩笨豬跳,但鼓起勇氣嘗試空中漫步,行出旅遊塔時更向天大叫「我勇敢」為自己打氣,但行到一半已驚到爆喊,又叮囑攝影師「唔好影到我咁肉酸」,幸好行完一圈,欣賞高空美景後,Miko笑住 ...

  2. 2021年1月29日 · 好些屯門尤其是青山附近的地方,以「青」字開首命名 (青衣也有此情況),按常理推敲不難命中青雲 (路)、青福 (里)、青賢 (街)、青湖 (坊)和青海 (圍)等等。. 居於屯門,青山總掛在眼皮,它的山形、山色我已見慣,因而帶「青」的街道予人蘢葱綠意,乃無懼 ...

  3. 2020年10月22日 · 【明報專訊】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係香港首個無宗教背景嘅華人永遠墳場,卜葬唔少歷史名門望族。 長春社計劃喺墳場舉辦免費導賞「落地生根」探知行,導賞員會帶領參加者走訪墳場內唔同名人嘅墓地,包括已故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等,介紹佢哋嘅生平故事,希望藉此畀市民了解華人喺香港「落地生根」嘅故事。 導賞團會造訪22個墳墓,導賞團搵嚟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做專家顧問,設計呢個具歷史價值之旅。 Emily噚日率先遊覽咗幾個墓地,由於墓地唔係集中於一處,而係散佈山上同山腳,都幾考腳骨力。 主辦者話原本預計每團約30人,但由於疫情關係暫未有推出日期,有興趣市民就要等等喇。 加拿大溫哥華明報新聞網.

  4. 2023年2月24日 · 搜查前導讀. 筆者這一輩人,必定認識鼎鼎大名的余光中,他就是那位以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的文壇巨人。 他的作品意象豐盈,比喻貼切,含蓄蘊藉,不見晦澀。 即是如今天的學生,也一定讀過余光中以重章疊句組織,由生離到死別談到個人、家國的詩作〈鄉愁〉。 不過,跟大家說鄉愁似乎太沉重了,今期輕鬆一點,就在天陰雨濕的當下,我們談談傘。 腦袋搜查令. 余光中有一組詩,筆者特別喜歡,名為〈六把雨傘〉,他取不同角度,以6首新詩刻劃各種的傘。 人們常把傘遺留在門外,故他寫了〈遺忘傘〉;雨滴打落傘面,發出嘀嘀答答的聲響,於是有〈音樂傘〉;寫〈記憶傘〉道出自己與故鄉睽違數十載的感情;借用人們共用傘的場景,再創作出〈親情傘〉、〈友情傘〉及〈傘盟〉。 〈遺忘傘〉. 向日葵反面的形象. 黑黝黝的背日葵啊.

  5. 2024年4月6日 · 羅渣士和貝爾安裝移動式移動信號(Cell on Wheel)來增加流量。 羅渣士已升級優化網絡 羅渣士的發言人戈登(Cam Gordon)說:「對於很多加拿大人來說,這次日蝕是一生只有一次的事件,我們已經準備好應對通訊堵塞。

  6. 2023年10月7日 · 【明報專訊】豎立喺港鐵杏花邨站外22年嘅一座女神像鐘上月被清拆,杏花新城最後一個歐陸式地標隨之消失。 港鐵回覆Emily話,女神像鐘柱喺2001年杏花新城翻新嗰陣設置,上月超強颱風「蘇拉」襲港,鐘柱嘅女神銅像同柱身被風吹到多處損毁,無法修復,同月將整座鐘像拆卸,嗰個位會擺放其他設施。 原名杏花邨中心嘅杏花新城早喺1987年落成,係港鐵杏花邨站上蓋項目,當時仲未有歐陸式設計,直到2001年商場全面翻新同改名後先出現。 翻新後嘅杏花新城行「古典設計風」,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為主題,四周放咗各種雕像,最特別嘅係地下嘅「魔力噴泉」,拖住噴泉入面兩個小天使嘅手就會播音樂。 2016年商場再度翻新,東翼變成運動用品outlet,亦陸續拆除古典設計裝飾。

  7. 2023年12月17日 · 「十大文化」之一的沙頭角新樓街則有香港僅存最大型廣州式騎樓群。 旅發局網頁將於明起更新,加入相關資料。 中英街以外全開放 新設花園建停車場. 保安局長鄧炳強昨帶同傳媒高層率先進入沙頭角禁區參觀。 鄧炳強表示,為便利市民遊覽,特意設計十大景點,有見日後會有更多遊客進入沙頭角,為提升區內居民生活質素,為他們新設中英街花園以供休憩,另在一處空地興建新停車場,可容納逾80輛車停泊。 個人遊只可乘公共交通 巴士將加班次. 鄧炳強稱,個人旅客只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已與巴士公司溝通,屆時會安排加密班次。 至於沙頭角內的中英街,鄧稱現階段不開放,他昨有帶同傳媒進入中英街範圍,現場可見,有不少內地遊客前往參觀。 平日餘額多 旅社開團兼遊流水響.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