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1日 · 1. 幾乎整天且每天心情憂鬱可由主觀報告如感到悲傷空虛或無助或由他人報告如看起來在哭得知孩童及青少年可能是情緒易怒)。 2. 幾乎整天且每天明顯對所有活動降低興趣或愉悅感(主觀說明或他人觀察)。 3. 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一個月內體重變化超過5%),或幾乎每天食慾降低或增加(在孩童,需考量無法達到預期體重。 4.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眠。 5. 幾乎每天精神動作激動或遲緩(別人觀察到,不只是主觀感受不安或緩慢)。 6. 幾乎每天疲倦或無精打采。 7. 幾乎每天自我感到無價值感,或者有過度不恰當的罪惡感(可能達妄想的程度;不僅是對生病自責或內責)。 8. 幾乎每天思考能力和專注力降低,或是猶豫不決(主觀報告或他人觀察)。 9.

  2. 2018年10月1日 · 2018 年 10 月 1 日. 0. 3247. 敬愛的保戶朋友: 無論您現在幾歲,都該知道如今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 在小家庭結構中養老是一個很嚴峻的考驗長照悲歌的故事版本再怎麼書寫也不會帶走難題! 父母老病沒有人有餘力會替做兒女的想:「兒女做父母的杖,將來誰做兒女的杖? 」若有其他的兄弟姊妹,能做彼此的靠山嗎? 有人記得感謝照顧者的功勞和苦勞嗎? 有人做照顧者的精神支援嗎? 長照劇本大綱,聽起來無非是各種各樣的一連串悲劇。 臺灣老一輩的觀念,家中老者不願進養老院的,順理成章的潛意識裡面,早有一張家庭成員階級與能力認證表。 他們會從兒女甚至兄弟姊妹中選出一個來扛起照顧的責任。

  3. 2022年4月1日 · 21世紀今天,當我們穿梭在熙攘街道,或是搭乘交通運輸工具時,時常為了不錯過任何一條最新訊息或消息,低著頭使用電子產品。 你是否已經很久沒有抬起頭,看看周圍人群、留意環境變化? 此刻,你可能會突然驚覺,柱著拐杖、步履維艱年長者變得多了,青年父母帶著孩童出遊場景變少了,而這些「現象」都代表著臺灣當前棘手難題──人口老化速度不斷攀升。 人口結構變遷,對國家經濟及社會發展有重大及深遠影響。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14%、20%,分別稱之為「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而臺灣早在1993年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並於2018年成為高齡社會,在幼年人口不斷下降狀況下,預估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4. 2021年2月1日 · 黃俊文業務漫談. - 2021 年 2 月 1 日. 0. 1912. 鑑於黃俊文副社長過往在壽險行業長達三十八年經歷,其在業務線上之所見、所聞、所為之經驗,藉由本專欄分享:心態建立、現況趨勢、組織發展、展業技巧、從業體悟等,都化為文字給第一線從業人員與團隊領導人參考。 第四屆保險行銷創世紀盛典IMCC大會於日前順利圓滿閉幕,身為大會主席我,除了感謝產官學各界指導、各保險公司支持與高管蒞會,謝謝講師們無私分享及學員熱情參與。 而本次大會對我而言,除了議程學習交流外,有幾個插曲與觀察,也帶給我非常受用啟發! 首先,我要提到是保險業界前輩──南山人壽前總經理、壽險公會前理事長林文英先生。

  5. 2021年4月1日 · 2021 年 4 月 1 日. 0. 6074. 通常身體機能會在青壯年時期達到頂峰,而後便是不斷老化過程。 一覺醒來,多了幾根白髮,或是臉上生出幾道皺紋,人們往往透過這些小細節發現自己正一點一點變老。 嘉義基督教醫院老年醫學科衛教資訊指出,生理上老化定義:身體組成會隨時間形成自然改變漸進過程;而老化成因相當複雜,是由生理、心理、環境、基因等種種因素交互作用導致。 2009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伊莉莎白‧布雷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研究發現,人類老化現象也與染色體上端粒長度有關,壓力則會讓端粒縮短,進而加速衰老。

  6. 2024年3月1日 · 數據和故事何者重要?該如何使用故事和數據輔助銷售?杜拜保險大師以高資產客戶資產傳承需求為例,說明兩者重要性,並點出喚醒客戶傳承意識訣竅。 回憶經營高資產客戶經驗,杜拜保險銷售大師桑傑說,曾有一名客戶在他講完故事後告訴他:「你故事講得很好,但有時候我們不會讓好 ...

  7. 2022年12月1日 · 不知不覺2年過去,對於當時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的那個自己,至今始終沒有放下內心的矛盾和煎熬。 如今只要看到臨終關懷長照議題或者無意間在公園瞥見全家扶老攜幼的畫面時羨慕之餘還會有悲傷和惆悵陣陣襲來自責聲會在我耳畔響起:「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嗎? 雖然母親只要一疼痛起來,就歇斯底里重複講著早死早快活,不要被電擊、插管等話語。 然而,「我們是否應該給家人活下去的機會? 」、「我為什麼和媽媽說話常不耐煩」等類似的想法與愧疚感卻也時不時從心中浮現……有多少情義,就有多少深藏內心的罪惡感,無法放下對自己的批判與評價,是許多人失去親人的創傷症候群吧? 我有一個保戶,在簽署丈夫的放棄急救同意書幾年後,還是抑鬱不安地批判自己。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