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信会医院成立于1963 年。网页 新闻 贴吧 知道 网盘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资讯 采购 百科 百度首页 登录 注册 进入词条 全站搜索 帮助 首页 秒懂百科 特色百科 知识专题 加入百科 ...

    • 概览
    • 信仰特点
    • 组织制度
    • 历史沿革

    从英国清教徒独立派中分离出来的宗派

    浸礼宗(Baptists),又称浸信会,是17世纪从英国清教徒独立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主要宗派,因其施洗方式为全身浸入水中而得名。

    此宗派的特点是反对婴儿受洗,坚持成年人始能接受浸礼;实行公理制教会制度。

    该宗的国际组织为浸礼宗世界联盟(The BaptistWorld Alliance),建立于1905年,有106个教会团体参加,成员遍及各大洲。

    1.1信仰特点

    2.▪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浸礼宗深受三个教派之影响。部分浸礼宗的神学思想受加尔文主义的影响,洗礼观念属于重洗派(门诺会),而教会体制则为会众制受公理会的影响。 (一)浸礼宗强调信徒与上帝的直接联系,无须神职人员和教会为中介;只承认基督和圣经在信仰与实践上的权威,浸礼宗的宣言并非强制信徒的信条,并不具有权威性、约束性。 (二)坚持信仰自由和自愿的原则,因而只吸收具有判断力的志愿者入教,为维护信仰自由原则,反对政府干涉宗教信仰和教会事务。 (三)不承认礼仪为圣礼,而称之为“礼节”(ordinance)。在它看来,仪节并无神圣价值和意义;信徒仅因信仰而获恩典,而非仪节本身。该宗实行浸礼与圣餐两种仪节。浸礼象征着耶稣的埋葬与复活,也是对信徒罪的埋葬,获得新生的标志。 (四)教会实行公理制,所有信徒在教会中的地位和权利一律平等。信徒自愿结合而成的地方教会为最重要的行政单位,拥有全部自治权,可以自行决定仪节、规则及其与其他教会的关系和成员的接纳与清除。牧师由会众聘任,不设执事。各地地方教会自愿组成同盟处理共同的问题和任务,但其决定对地方教会不具有权威性。由此可见浸礼宗在教义和礼仪上具有个性化、自由化的特点;在教会制度上具有民主的色彩,故往往被人们视为较典型的自由教会。

    具体教义

    浸礼宗教义可以用八个英语短句表达,而每一句开头的字母拼起来是BAPTISTS。 Biblicalauthority:认识和肯定《圣经》的权威。即浸礼宗以《圣经》作为信仰和实践的最高权威(若干宗派在《圣经》之上还加上教会或是信条)。一般说来浸信会中对于特定神学立场的执着是比较淡的。部分浸会中可能有加尔文主义者,也有亚米念主义者;可能有时代主义的支持者。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浸会中的神学是丰富而多样的。

    浸信会有一百多个派别:在美国有27个派别,共有教会9.5万间。其中美南浸信会是美国新教最大宗派。

    全球情况

    1905年,浸信会世界联盟(The Baptist World Alliance,BWA)成立并于伦敦举行首次浸礼宗世界大会。 1912年,The Sustentation Fund启动。 1922年,Violet Hedger成为首位获得实习牧师资格的女性。 1955年,浸信会世界联盟在伦敦举行纪念活动庆祝成立50年周年。

    欧洲情况

    1600年荷兰分离派Seperationist逃难者受门诺会影响,公理会牧师John Smyth(1554-1612年)认为婴儿洗礼是不合圣经教导(圣经中虽没有婴儿洗礼的事情,但在《十二使徒遗训》里面有记载关于婴孩受洗)。1609年他为自己和其他会友再施洗。他们采纳了浸礼原则。 在莱登(Leiden)的教会中,有一位牧师Henry Jacob(1550-1616年)于1612年间,回到英国,在Southwark成立了英国第一间浸信派教会。同年,浸信宗教堂的首次聚会在伦敦Spital fields举行,浸信宗创始人Thomas Helwys发表了一则关于“罪孽的奥秘”的宣言。17世纪,浸信会教徒拒绝遵从并成为英国教会的成员。强调唯有基督,而非国王或者女王,才是教会的元首,为此受到信仰迫害。 1633年,有些人退出这间教会,因为他们除了接受成人浸信,并深受加尔文主义影响。 1641年,他们开始接受浸礼为正式圣礼,自此以后浸礼成为英国浸信会之传统。这一派后来被称为特别浸礼派(ParticularBaptists)。 荷兰的浸礼派又受到亚米纽斯主义(Arminianism)的影响。亚米纽斯主义是不接受“预定论”的;那些接受亚米纽斯主义的浸礼派信徒,后来被称为普通浸礼派(General Baptists)。 伊利沙白女王就任之后,国教和其他分离派经过数十年不断的抗争。根据公元1689年的“信仰容忍法案”(The Toleration Act),凡是愿意实行以下各点的,都可以自由崇拜: (1)发誓效忠威廉与玛利。 (2)拒绝教皇权柄、化质说、弥撒和向马利亚及圣徒祷告。 (3)接受“三十九信条”。使新教各宗派,可在英国公开。这些不同意者包括:长老宗、公理宗、浸信会和贵格会,人数加起来约为当时英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1792年,William Carey创立浸信会差会(BMS),也就是后世为人熟知的浸信会世界差传布道团(BMS World Mission)。 1812年,在伦敦Rippon's Vestry博士的小礼拜室内,小组讨论浸信会联盟的形成。 1813年,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浸信会大会。 1832年,浸信会联盟的架构完成。 1837年,乔治·卡曾斯是第一个被报道的西印度牧师,在英国主持牧师团。 1854年,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1892年),最有名的浸信会宣教士,开始了他的事工。19世纪后半期,司布真的讲道盛况一时;属于浸礼宗,除了不信婴儿洗礼外,他是个道地的加尔文宗。 1855年,The Freeman,也就是后来的《浸信会时报》(The Baptist Times)首次出现。 1891年,一般浸信会和特别浸信会共同组成“英国浸礼宗协会”(Baptist Union of Great Britain)。 欧洲浸礼宗联盟 EuropeanBaptist Federation(欧洲浸礼宗联盟,EBF),包括52个联会和公会内的77万浸信会教徒、7个附属教堂和网络。从葡萄牙到遥远的俄罗斯,涵盖了在欧亚大陆、中东及近东所有的浸信会信徒。在这些没有正式协会存在的国家中,欧洲浸礼宗联盟持续不断地工作以加强各方的关系。

    北美情况

    1、传入北美 浸礼宗于17世纪30年代随清教徒移民传入北美,主要是特救浸礼派。18世纪后,此派开始了联合运动,但这一趋势被19世纪30至40年代的奴隶制运动所中断。由于南、北方对奴隶制的态度不同而走向分裂。1845年美国南方各州建立了“南方浸信会”(The Southern BaptistConvention)。1907年北方各教会联合建立了“北方浸礼会”(The Northern Baptist Convention)。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和解放宣言的公布,各浸会加强了在黑人中布道传教,建立黑人教堂与教会,培训黑人牧师,1880年建立了黑人信徒的全国性组织“美国的全国浸礼会”(The NationalBaptist Convention of America)。1916年又从该会分裂出“美国全国浸礼会”(The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U.S.A.)。 2、美国浸礼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大多数浸礼宗信徒仍分属南、北两大教会。北方浸礼会人数较少,截至1984年,信徒约160万人,其内部基要派与现代派的斗争相当激烈。这一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会以后的发展道路。1946年在其全国大会上,基要派首先发难,企图把“圣经无谬”等信条强加给教会,欲控制传教、教育等重要委员会的领导权,削弱与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关系,遭否决。会议重申《新约》是神启的纪录和信仰的权威准则,强调不同教派应加强合作。此后,基要派势力始终未能在北浸会中占据上风。部分基要派和温和派信徒遂于50年代相继退出,另组新会。北浸会自此一直带有明显的自由主义色彩。鉴于以南北地理范围分界的方法已失去现实意义,北方浸礼会于1950年易名美国浸礼会(The American Baptist Convention)。该会极力扩大传教,其社会影响和经济实力日增。但由于该会内部的分散性,神职人员不足等原因,信徒人数的增加幅度远远落后于同期美国人口增长。为扭转此现象该会设立了执行秘书长,负责全面协调教务,后来又合并了一些传教事务的机构,加强各专门委员之间的联系,积极发展与其他教会和教派的关系。在社会政治方面,十分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反对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主张和平利用核能,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结束冷战并与苏联和平共处。该会曾声言教会有“明确的责任以各种合法手段对共产主义进行坚定的精神反抗”。但它也反对麦卡锡主义的歇斯底里,认为这是对自由的威胁。针对美国社会中日益明显的种族歧视和种族矛盾,该教会很早就表明了反对种族歧视和采取行动改善种族关系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国内和国际形势激烈动荡。在此形势下该会更加广泛关注社会世俗化、城市化、种族关系、妇女等问题。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推动下,该教会号召坚决消除教会内存在的种族隔离现象,所有教会及其神职对一切种族开放;并要求信徒遵从1964年的民权法案。在国际关系方面,该教会呼吁帮助发展中国家,救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受害者。 1972年美国浸礼会的英文名称改为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in the U.S.A。20世纪80年代它被公认是一个走中间道路的教会,因为该会内部容纳了从自由主义到基要主义的多种不同神学流派;信徒种族构成复杂,少数民族的信徒超过了1/3,在组织结构上,强调照顾和反映不同成份教徒的愿望,充分尊重地方教会的自由。并十分重视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和与其他教派的对话,故在美国被称为多元化的教会。20世纪80年代,它开始实施一项传教计划,欲在10年内建立500个新教会,并为此拨款数百万美元。但进展不大,信徒人数仅维持原状。 3、美国浸信会 战后,美国南方浸礼会的发展为美国各新教团体之最。其信徒人数增长之快及发展持续时间之长都很突出。随着南方各州日益工业化,人口流动性增加,越来越多的南方人口流往城市或加利福尼亚和亚利桑那等州,南浸会随踪而至,建立新教会,并发展神学教育,培养新牧师,吸收新教徒。致使该会信徒大增。1950年至1955年其信徒增加19.7%;1955年至1960年增加14.8%;至1972年信徒达1200万人,教会34,534个。到1983年,信徒发展到1400万,其教会达到36,531个。至1989年信徒为14,722,671人,教会37,238个。其神学院及其附属学校招生数量大增,财政收入和预算总额也随之增长。南浸会如今已远非南方的一个地区性教会,已成为遍及全美的最大的新教教会团体。 南浸会信徒的增加与其20世纪60年代前后神学观点的变化不无关系。20世纪60年代后,在社会变革潮流的冲击下,南浸会内部要求教会跟上时代的呼声强烈,其保守主义的立场开始松动。除坚持圣经的权威与传统信条外,对教会内部存在的其他神学思想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不复以强制性手段压制。该会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居神学主导地位的是带有一些自由主义色彩的福音主义,被称为温和派。在此期间,南浸会的信徒增加较多,政治态度亦较开放。但传统的保守派与基要派并不甘心,于1979年开展了夺权斗争,极力把该会拉向右转。保守派的核心神学立场是所谓“圣经无谬”论。他们往往把不赞同这种神学观点的人统称为自由主义者。为结束温和派支配南浸会领导权的局面,保守派从夺取教会领导职位和扩大其神学观点的影响二个方面展开攻势。自1979年始,南浸会每届任期一年的主席职务均由保守派人士担任,利用主席对各重要机构领导人的实际任命权,保守派进而逐渐控制了许多关键性的机构。其中央领导层内保守派与温和派的力量对比变化得越来越有利于前者。到1987年,南浸会的行政委员会、海外传教委员会等重要部门以及6所神学院中的5所均已被保守派控制。为加强其在神学上的影响,保守派也采取了一些措施。1985年南浸会成立了一个“和平委员会”,旨在通过其活动调解教会内部的分歧并找到解决的办法。然而,两年之后,该委员会所提出的报告却明确肯定了保守派的“圣经无谬”论。温和派在南浸会的神学院内基础一向较为雄厚,因而保守派加强了对神学院的控制。他们利用多种方式强化对神学观点的信条上签字。持异议的教员往往面临被解雇的危险。为强化对地方教会的控制,1988年的南浸会通过一项“关于平信徒皆为祭司”的决议,意在个别信徒可坚持自己的保守观点,并声称这一原则与牧师的责任和权威并不矛盾。遭到温和派的激烈反对,面对保守派的强劲攻势,温和派一面指责保守派权欲熏心,一面要求严格坚持浸礼宗尊重自由的传统,包括个人解释圣经的自由等。并主张在传教这个共同事业中实现不同派别的合作与团结。总的看来,温和派的活动软弱无力。其影响在保守派的排斥下不断被削弱,其内部在如何扭转局势的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为积累力量,不少温和派人士另建立了“南浸会联盟”。但大部分温和派神职人员和信徒未退出,愿在南浸会内作所谓“忠诚的反对派”。总之,20世纪80年代的南浸会已基本为保守派所左右,在神学上为基要主义色彩,在政治上与美国保守势力有密切联系。南浸会联盟甚至宣布“南浸会现在已经是一个基要派统治的教会”。多年的内部斗争给南浸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表现为信徒增加幅度趋于平缓,神学院招生人数萎缩等。 二战后,南浸会对与其他教派的关系和国内社会问题,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总的趋势是逐渐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战后它曾对普世合一运动感兴趣,1947年设立专门组织研究与北浸会的关系,并反对政府扩军备战。但随着基要派势力的增强,在20世纪50年代初,又转而攻击合一运动和美基联,在政治上坚决反对共产主义。20世纪60年代,在温和派领导占优势的情况下,该会对社会问题表示关心,对黑人民权运动表示支持,要求和平解决越南战争,对堕胎、同性恋问题亦予以关注,欢迎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和美苏关于限制战略式武器的谈判。 南浸会始终重视传教工作,其内部虽然分歧很大,但在传教问题上意见一致,它提出要实现“全球福音化”。 此外,浸礼宗在美国黑人中影响很大,黑人基督徒多属此宗,并有专属黑人的教会团体,它们是:美国全国浸礼会和全美浸礼会。截至20世纪90年代,前者拥有信徒260余万人,后者拥有约550余万人。全美约有2000万黑人信徒,30余个黑人教会。 在欧洲,前苏联是浸礼宗信徒较多的国家,战后其信徒人数有所增加,浸礼宗与福音基督徒和五旬节派联合组成“福音派与浸礼派联合会”。在第三世界,以前由西方教会资助和控制的浸礼会纷纷独立,绝大多数实现了自治。拉丁美洲的一些浸礼会具有保守的倾向。以巴西的浸礼会为例,它绝不参加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活动,也不赞成普世运动,仅热衷于福音主义。 4、加西浸礼宗协会 Western Canada Baptist Fellowship(加西浸礼宗协会,WCBF),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萨斯喀彻温省的独立的浸信会信徒成立此协会。1992年春,在萨斯喀彻温省斯威夫特卡伦特达成共识。1994年,第一次年度会议上关系被正式确定下来。

  2. 大中医药学院在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和抗癌领域先后取得多项国际专利,并于2021年获批成立运营香港首家中医医院大拥有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基本礼仪. 播报. 编辑. 探病礼仪. 在去病房或病人家探望病人时,千万不要忘了日常的礼仪。 如进门,要先轻轻敲一下门,这不仅是为了让病人知道来人,感到自己仍受到尊重,还因为有些病人需要穿衣或盖被。 如果当时病人正在休息,可静静地等候一会儿。 因为对病人来说,睡眠十分宝贵,如无特殊情况,不应随便加以惊动。 有时,甚至可把带去的礼物交给病人的亲属或者医务人员,而自己宁可改日再去探望。 如果去医院探病,要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 进病房要注意安静,脚步尽量放轻,不要大声喧哗。

  4. 院内感染 又称 医院获得性感染 或 医院感染 ,其定义是发生在医院内的一切感染。. 医院内感染为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住院前获得的感染、住院时正值 潜伏期 或于住院后发病者不能作为医院内感染;反之,住院期内获得的感染,出院后才发病者,应 ...

  5. 编辑. “行政及教学大楼”楼高四层,地下是行政办公室及约翰马利纪念堂,可容纳 140 个座位,另有会议室及多用途室;一、二楼为中、小型课室共 7 间,二楼亦设有可容 120 人的演讲厅及电脑学习室;三楼为院长办公室、副院长兼教务长办公室、教授办公室和 ...

  6. 加沙地带加沙城的医院. 阿赫利阿拉伯医院(外文全称:al-Ahli Arab Hospital),又名:加沙市浸信会医院,是加沙地带 加沙 城的医院。. 1980年以来由耶路撒冷圣公会运营。. [2] [4] 2023年10月17日晚,阿赫利阿拉伯医院遭袭击 [1]。. 10月18日报道,多国爆发抗议,美国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