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10月22日 · 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病徵都是對關節的影響,而且通常為「對稱性」,即患者身體左右兩邊的關節,會同時出現病徵和感到痛楚;亦有機會出現「晨僵」,指患處在早上感到特別僵硬,可能維持數小時。

    • 特徵
    • 流行病學
    • 病理生理學
    • 治療
    • 併發症
    • 研究
    • 歷史
    • 外部連結

    它的徵狀是多個不同的關節於同一時間發炎使到軟組織腫脹痛楚(多關節炎)。受影響的關節在開始時是不對稱的,在病勢發展時會逐步變為對稱。關節的痛楚會隨關節的運動而改善,在早上,關節會堅硬約一個小時。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致的痛楚在早上會較其他關節炎的痛楚厲害。 病勢會繼續發展至關節表面侵蝕及破壞,造成肢體畸形。手指一般會偏向小指(即尺側彎曲)及呈不自然的形狀。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畸形是鈕釦畸形(即近端指骨間關節的過度屈曲及遠端指骨間關節的過度伸直)、鵝頸畸形(近端指骨間關節的過度伸直及遠端指骨間關節的過度屈曲)。拇指可能會發展成Z形拇指畸形,即掌指關節的固定性屈曲及關節移位,令手部形成正方形狀。 關節外的影響亦是另一個與骨關節炎不同的地方,所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多系統病症。就如大部份患有此症的病...

    以35-50歲的人士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多,家族遺傳會是一個重要的發病因素。它與人類白血球抗原HLA-DR4有著關聯(W4、W14及W15與這病症有關,而W10及W13則是保護性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率為每10,000的人口,就有30宗的個案。女性發病的機會是男性的3倍至5倍,而吸煙者發病的機會可以是非吸煙者的4倍。患病率約為1%,有些印第安人的患病率為5-6%,而加勒比海的黑人則有著較少的患病率。病人的一等親患病率為2-3%,而同卵雙胞胎的同患病率則是15-20%。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仍未清楚,但一直都懷疑是因感染所致,亦可能是由食物敏感或外來生物所造成。支原體、詭譎丹毒絲菌、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B19細小病毒及風疹都是被懷疑而沒有佐證的流行病學研究。就如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一樣,混淆身份理論指出一種入侵的生物引發免疫反應留下抗體,但這些抗體的獨特性卻不足夠,且開始攻擊與入侵生物相似的滑膜,這種現象稱為「分子相似」。 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本身必須在分辨自身及外來分子的能力上有缺憾。在很多細胞內均有著自身辨認的標記。但是某一些標記卻容許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約90%的病人都有著HLA-DR4/DR19標記,而對照中只有40%帶有此標記。因此在理論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會受基因遺傳及一些感染事件來引發免疫反應。 一旦引發免疫反應,會使滑膜發炎。早期及中期發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理學治療可以分為控制類風濕藥物、消炎藥及鎮痛藥。控制類風濕藥物可以產生長久緩和、延後或停止病情的惡化,亦即阻止骨骼及關節由次級發炎至不能控制的損傷。消炎及鎮痛藥能減輕痛楚及改善僵硬,但卻不能阻止關節的傷害或減慢病情的惡化。 過往的策略是先使用消炎藥,臨床及使用X光檢查病情,如發現關節損壞的跡象,便使用控制類風濕藥物。現時很多病症在利用超聲波及磁力共振檢查後發現關節會在很早時期便受到損害。因此,若病人被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便會及早使用控制類風濕藥物,以阻止進一步的關節損害。 早期使用控制類風濕藥物亦有另一個好處: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早期,在關節內會充滿免疫細胞,它們互相傳信並發展出永久及慢性的發炎。利用控制類風濕藥物(如氨甲喋呤)可以阻礙這個步驟,並會改善日後關節炎的病情。

    肺部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容易出現關節外症狀的地方,據統計約有30-40%的病人會患有相關症狀,而其中有10-20%的病人甚至肺部比關節早出現症狀。 其中間質性肺病是肺部病變最常見的形式,有別於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出現於女性,類風溼性關節炎間質性肺病較常出現於男性病人,年紀於50-60 歲發生較為典型,且隨年紀或患病時間增加,其嚴重度亦較高 21-24歲。 (一)針對臨床、肺功能或影像快速進展或有症狀之病人,應立即開始治療,以下將治療藥物區分為抗發炎治療與抗纖維化治療: 1. 抗發炎治療: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與Rituximab(簡稱RTX) 2. 抗纖維化治療:目前世界各國多已核准尼達尼布(Nintedanib)治療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

    減輕痛楚

    最近的研究指出細胞因子(即一組由身體不同細胞生產的化合物)可能是產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慢性痛楚的主因。使用藥物以影響細胞因子的釋放或阻礙細胞因子的運作能減輕慢性痛楚。不同種類的抗細胞因子藥物現已被使用作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克隆氏症等痛症。另外,現時有研究使用沙利度胺來治療因脊椎蜘蛛膜炎所產生的痛症。

    其他治療

    其他治療有減肥、職能治療、物理治療、關節注射及一些特別的工具改善運動。嚴重受傷的關節則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如置換膝部關節、自然醫學,如禁吃小麥麩質相關的食品。

    第一宗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追索至前45世紀,在田納西州印第安人的骸骨發現。於123年有文字記載與這種關節炎十分相似的病徵。於1859年,此病正式稱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中醫有關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稱之為“痹”,中醫文獻對“痹”的描述很多,其中以“頑痹”、“歷節風”比較近似類風濕性關節炎。歷節風屬于痹証的一种,它專指關節病變的痹証,以關節變形、疼痛、活動受限、僵硬為特點。“歷節風”一名最早見于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証并治》,其病以“歷節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諸肢節疼痛”。并認為其病因或稟賦不足,或因調攝不慎,嗜欲無節,逐致气血肝腎虧損,肝主筋,腎主骨,肝腎既虛,則無以充養筋骨,至虛之處,即容邪之所,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內外合邪,即成斯疾,王燾《外台秘要》亦認為:本...

    开放目录项目中的“Rheumatoid arthritis”
    Rheumatoid Arthritis. MedlinePlus.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2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大可小 四大預防方法你要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本港常見的風濕科病症之一,屬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炎症反應可影響全身不同的關節,出現持續侵蝕及變形,最終令關節被破壞,除可引發痛楚外,亦令患者的活動能力大受影響,對他們的整體健康 ...

  4. 類風濕性關節炎 是一種慢性(長期)疾病,大多數情況下會造成關節疼痛、腫脹、僵直和喪失功能。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讓您感覺異常疲倦,偶爾會發燒,而且食欲下降。

  5.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慢性炎性疾病,其病因是免疫系統過度活躍,釋放發炎因子攻擊關節組織,導致關節僵硬、腫漲、疼痛甚至變型,患者的活動能力因而大受影響。.

  6. 診斷. 類風濕關節炎可透過透過患者症狀、血液測試類風濕因子 (Rheumatoid Arthritis factor)、紅血球沉降率 (ESR)、C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和抗環瓜氨酸抗體 (Anti-CCP),以及 x-ray 等等來作出診斷。 在病徵出現的首六個月之內診斷和及早治療有助減慢和阻止病情惡化所出現不可逆轉的情況例如關節侵蝕變形甚或傷殘,減低對患者生活質素的影響。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會隨着病情的發展而持續反覆。 當中會有一段時間病情較為穩定的緩解期,偶然亦會出現急性期,期間病徵發作加劇。 雖然目前並沒有完全治癒類風濕關節炎的方法,但適切的治療能夠有效將病情控制於穩定階段,避免持續惡化。 藥物治療.

  7.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估計,全球每一百人便有一人患上類風濕關節炎。. 此病是一種會持續惡化的慢性疾病,亦是本港常見的風濕科病症之一。. 類風濕關節炎源於免疫系統出錯產生大量不必要的抗體,攻擊關節組織滑膜,引發炎症,繼而侵蝕關節、破壞其活動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