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8年12月27日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發生後,立刻震驚全台。 由於死者劉敏的父親劉澤溫(山東沂水人),在徐蚌會戰時擔任通訊官,1948年冬所屬部隊戰敗,為了保護電訊機密而殉國,遺孀陳慶華帶著唯一的兩歲女兒劉敏隨軍來台,獨立撫養了十三年。

    • 牯嶺街1
    • 牯嶺街2
    • 牯嶺街3
    • 牯嶺街4
    • 牯嶺街5
  2.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故事時空發生在民國49年,表面上講一名少年殺害一名女孩的「情殺」事件,然而這則故事延伸出的種種 (從青少年的幫派火拼與鬥爭講到成人社會的算計與鬥爭),或許是導演對當時台灣社會的觀察 (1991年):政黨對立、階級暴力、正義的失能等;楊德昌導演的作品,惡無法被輕易批判 (「你不能叫每個人都跟你一樣,到處得罪人」) ,善也無法被輕易讚許,對與錯的中間,總是有很多複雜的成因,唯有加以疏理,才能看見身處期間的人的殘酷與暴力,或者悲哀與無奈。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片中有些設計極具神采。

  3. 高中時,走進舊書攤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樣一個突出的書名很快地吸引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想淹死我的寂寞 但它卻學會游泳|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4.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以青春為載體的影片,它所蘊涵的少年的罪惡是有邊緣性的,自覺的;裏面沒有毒品,沒有性,沒有體驗,但卻有著不成熟卻要做出成熟的樣子來的愛;裏面沒有足夠酷足夠性感的故事與鏡頭,它甚至不是一個關於“成長”或者“墮落”哪怕是“變化”的電影。 從少年小四的生活中拈出了一段,很是平滑,但就是在這不疾不徐的敘述中,一切都隨著他那刺向女友小明的刀而結束,小四最終走向了極端,他的青春也結束在牯嶺街上。 影評: 這一群被國民黨政府帶來台灣的人,在台灣面對另一段現代性的體驗,國民黨政府懼怕比它更具有現代性的共產黨再出現,因此抓匪諜就成了壓制現代性的另一種隱喻。

  5. 50年代的牯嶺街是國內最繁華的舊書市場,除了書,還有字畫、古玩、成疊的舊唱片、裝訂成冊子的電影本事等,當時聚集100多家攤商、20幾家店面。 隨著道路拓寬,舊書攤遷移,至今依然屹立的店家寥寥無幾,大多努力苦撐。 60年歷史的「松林書局」是現存最老的店家,兩層樓20坪大的店面幾乎全被舊書佔滿,部分還擺到屋外,75歲老闆蔡鏡輝大嘆「學校越來越多,看書的人卻越來越少」。 他說,年輕人已不懂逛舊書店的樂趣,因為太容易從網路取得資訊,上門幾乎都是老主顧。 * 書香城是牯嶺街上較為現代化經營的舊書店,可推拉移動式的書櫃是店內一大特色(記者邱紹雯攝) 40年歷史的「人文書舍」由女婿孫玉山接手,他認為傳統書店狹窄空間不易吸引年輕人,斥資改裝又不敷成本,開始學習架設網站,藉機拓展中南部與年輕客層。

  6. 牯嶺油飯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45號(捷運中正紀念堂站2號出口) 電話:2322 2468

  7. 忽然我又回到了高中時住宿的牯嶺街,聽到菩提樹葉在風中沙沙落地的聲音,我穿著僵硬的白色學生鞋,踩過長長的紅磚道,夜色像突然被打翻的墨水瓶,措手不及的染黑了整個天空,一看錶,十點了,宿舍的鐵門剛剛關了起來,鋼與鐵碰觸發出冷酷的聲響,那位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