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1日 · 當民眾需要長照時後續所需費用相當可觀除了需要電動床特殊衛浴臥室等居家無障礙設施改善的一次性支出每月還有營養品衛生耗材及聘請看護等費用這些支出都需要考量在長照需求規劃之中富邦人壽建議當民眾評估長照需求時可從預期未來長照品質方向著手例如想住在家住安養院或找看護等個人偏好再以日後月給付金額作為試算標準。 考量通膨、照護成本上漲的趨勢下,富邦人壽表示,長照保障每月至少需4萬元以上,才能降低對家人生活的影響。 而目前臺灣不健康餘命平均約8年,假設以每月長照費用約4萬元來說,照顧8年一共需要支出至少384萬元,若是由家人親自照顧,連帶的薪資損失也同樣屬於照顧成本。 長照意識雖有起色,仍需大力推動. 面對如此龐大的支出需求,一般民眾很難光靠薪資收入自行準備。

  2. 2024年2月1日 · 根據期繳的特徵不同繼續率還可以進一步細分如分為13個月繼續率25個月繼續率等。 有些保險公司統計的是14個月、26個月的繼續率,而非13個月、25個月。 差別在於各家公司保單繳費的寬限期(有的客戶在保單繳費日雖然沒有成功繳費,但會在寬限期內補上。 而在統計繼續率時,也會將這部分保費統計進去)不一,有的是30天、有的是60天。 如果寬限期是30天,則繼續率的統計時間為13個月;如果寬限期是60天,則統計14個月的繼續率。 不過從業務的角度來分析,不管是13個月還是14個月的繼續率,本質上差別不大。 從期繳特徵來看,繼續率的分類還有許多,例如37個月、49個月的繼續率等,但總體來說,壽險公司一般更關注13個月、25個月的繼續率。

  3. 2023年11月1日 · 以繳費提醒為例有時客戶因工作繁忙抑或擁有多張保單忘記繳納保費在所難免此時業務員的提醒就十分重要此外萬一客戶遇到某些問題如資金周轉不靈等導致不願續交保費業務員定期提醒也就能盡早發現盡早處理。. 定期進行保單健 ...

  4. 2018年10月1日 · 首先旅平險是留學生必買的保單之一其又分為2種一種是為期較少天數的短期旅遊依天數計算保費另一種是只保障一百八十天的期限超過一百八十天後留學生必須回到自己國家重新續保因此若是要長期待在國外唸書的留學生除了旅平險之外建議再單獨購買意外險或定期壽險並附加意外險及高額醫療險一旦在國外發生身故或遭遇疾病意外時才可藉由保險獲得適切足額的補償。 我有一位客戶,因要出國留學所以投保1,000萬元十年定期的壽險,然而人在國外很難保證不會遇到突發狀況,因此他投保2種醫療險,醫療內容分別為實支實付計畫50以及定額給付計畫50,也就是說若不幸發生疾病或意外,住院一天病房費能給付5,000元(實支實付),定額給付一天也是5,000元。 在未來的十年裡,若重傷重疾,皆可選擇立即回臺灣就醫。

  5. 2020年4月1日 · 以下分享4個方法: 1. 設定追蹤專員督促夥伴重視保單件數繼續率. 提高團隊保單件數繼續率並非團隊長口頭上說說夥伴們就會盡全力去執行作為團隊長應當制定有效的追蹤措施不斷提醒夥伴們重視保單續期繳費問題才能有效落實例如一個優秀團隊在其團隊中設立了保單件數繼續率追蹤專員當團隊夥伴的客戶保單臨近繳費期限專員便會提醒夥伴做好跟進服務。 此外,團隊還會統計各營業組每週的保單件數繼續率,繼續率不佳的營業組,則會在早會上做出提醒;對保單件數繼續率好的組別,則會有相應的表彰,以達到標杆性的引領作用。 在如此追蹤措施下,團隊夥伴自然會對保單件數繼續率加以重視,不敢懈怠。 2. 分析客戶斷繳原因,積極挽回客戶.

  6. 2021年2月1日 · 2021 年 2 月 1 日. 0. 2374. 人生有3大風險──走太早、活太久、走不掉。 保障型保險能將風險落實為數字,這個數字代表的不單單是金錢的價值,還涵蓋了一個人對於生命所能盡到一切極致的愛與責任。 壽險公會理事長黃調貴於2021年新春展望,針對未來壽險業務人員的前景抱持樂觀看待。 他指出去年雖因新冠疫情的影響及「壽險死亡保障門檻比率」提高等法令調整,保險公司及業務人員都面臨新的衝擊與挑戰,但對於業務人員來說,也產生新的契機──民眾在疫情蔓延之下,更逐漸深思風險保障的重要性,對於保障型保單的接受度亦大大提高。 「整體保險業內外,都比以往更加重視回歸保險的本質,也就是保險保障。 保險的本質:保障.

  7. 2024年2月1日 · 實務上來說,每隔1~2年就應該至少幫客戶做1次的保單檢視,而檢視首要注意的就是要看客戶的保單是否有完整地轉嫁風險,意思就是有沒有具備壽險、醫療、癌症、長照、重大傷病等各類風險的基本保障。 再來則會檢視客戶的保額是否足夠,而保額是否適切則會從收入面及支出面來綜合評估,評估是否符合客戶需求以及是否符合客戶想要的品質,否則客戶往往在保單購買了之後就「好好收藏起來」,時日一久,自己的權益通通都在記憶中逐漸模糊,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應有的權益,等到事故發生後才發現風險不在保障範圍內,或是可以理賠卻沒有申請。 接著會檢視身故受益人是否需要變更,有時客戶或是受益人會隨著身分不同而需要調整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