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11日 · 具體方法是從某一種感官的角度描寫另一種感官。 例一: 他的怒罵聲如冰冷銳利的箭般抵住我的鼻尖。 分析: 怒罵聲原是聽覺描寫,此句中作者通過比喻,以觸覺寫聲音,令聲音似乎有鋒芒。 例二: 我住的社區是一個寧靜、舒適的地方,跟尖沙嘴、中環這些鬧市簡直是天淵之別,鮮有的跑車聲便能讓住在這裏的居民震耳欲聾,像在吃着軟綿綿的蛋糕時忽然咬到硬硬的核子似的。 分析: 寧靜、震耳欲聾是聽覺描寫,此處作者先將此比喻為吃蛋糕的情景,然後再以觸覺比喻聲音。 這也是不少文學作品常用的寫作手法: (1)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嗅覺】,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聽覺】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分析:清香如歌聲,隱隱約約,似有還無。 (2) 「光與影【視覺】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聽覺】。

  2. 1 天前 · 例如元代散曲家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鄉》套曲:「明晃晃馬鐙鎗尖上挑,白雪雪鵝毛扇上鋪。」但也可根據文理而選用「雪白的」、「白白的」、「雪白雪白」、「白嫩白嫩」、「潔白光亮」等詞語。例如: 粵 語:佢塊面白雪雪,搽 成尺粉底呀?

  3. 1 天前 · 例如元代散曲家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鄉》套曲:「明晃晃馬鐙鎗尖上挑,白雪雪鵝毛扇上鋪。」但也可根據文理而選用「雪白的」、「白白的」、「雪白雪白」、「白嫩白嫩」、「潔白光亮」等詞語。例如: 粵 語:佢塊面白雪雪,搽 成尺粉底呀?

  4. 2019年3月22日 · 該考生將選擇用廁紙或是一百元,引伸至金錢與健康的抉擇,最終寫主角選擇用一百元,寓意選擇健康。 當日考評局的代表指文章雖然具創意,但情節和語文質素低,事件亦非生活情景。

  5. 2016年4月29日 · 同學宜留心選項題基本可分成共識、排列優次及各自「談談看法」三類。由於選項題提供相類近的選擇,同學作出選擇或排列優次之餘,切勿唯一個選擇獨尊,必須在支持自己選擇的同時,互相探討,而非動輒枉判對方選錯。

  6. 2017年11月21日 · 1. 同分下作為tie-breaker (平分決勝):收生時如遇上DSE或入學分數相同的申請人,院校或學系可能會參考SLP了解申請人的性格、經歷,決定誰更適合入讀該課程. 2. 報讀指定課程:要評定申請人是否適合入讀課程,單看成績未必足夠,故部分院校或課程如社工、護理學等會透過SLP了解申請人. ˙內容忌片面 宜展現個人特質. SLP分為兩部分,前部分為記錄資料,包括3年高中的校內成績、課外活動等;後部分自述屬於「質性」 (qualitative)內容。 冼雅琳指出,同學寫自述文章很多時只列舉自己曾參與的活動,沒有深刻描述活動帶來的具體影響,「學生 (寫自述文章時)應盡量顯示個人的獨特性,以令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如: 1.

  7. 2014年11月28日 · 什麼是取材? 有了好的立意,就要選擇恰當的材料。 良好的取材,多能從日常生活出發,再延伸境界,達到昇華作用。 比如說,記事,夠深刻的話,必能帶出一些關於人生、社會的啟示和感悟;甚至推己及人,發揮同理心,誠盼人人如此,社會便能返璞歸真。 細心審題,可確立取材的範圍,讓選取材料不偏離題旨。 例如: ?人物:用什麼人稱入文? 說自己的事還是別人的事? 是個人還是團體? ?時間:早? 午? 晚? 過去還是將來? 是一段時間還是一瞬間? ?地點:什麼地方? 書店不同圖書館,電車不同地鐵。 ?事件:一件事,還是兩三件? 舉正面事件還是負面事件? 有了材料之後,哪部分詳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