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CT 掃描或 磁共振 檢查,可看出腫瘤大小、位置、及鄰近組織結構情況,有助於判斷腫瘤的性質。 取活體組織做 病理檢查 有助於確診。 眼內腫瘤的治療應採取眼球摘出術以期徹底根治。 目前,對眼內較小的,位置靠前的腫瘤,試用局部 切除術 。 若眶內惡性腫瘤較大,侵犯周圍組織較廣泛,必要時行眶內容剜出術,然後輔以放射和 化學治療 。 有些腫瘤,如基底細胞癌、 淋巴細胞 腫瘤、橫紋肌肉瘤等,對 放射線 敏感,確診後可直接用 放射治療 。 視網膜母細胞瘤若較小特別是另一眼業已摘出的患兒亦可用放射治療、 冷凍 、光凝治療,可暫不做眼球摘出術。 目錄. 1 眼瞼腫瘤. 1.1 上皮來源的腫瘤. 1.2 腺性和附屬器腫瘤. 1.3 神經上皮來源的腫瘤. 2 淚囊腫瘤. 2.1 結膜和角膜的腫瘤.

  2. 太田痣的在早期可以緩慢生長,但生長的 自限性 難有定論,有的患者到兒童期時即開始長期穩定,多數專家認為到青春期後即較為穩定,但也有個別人至30歲左右仍有緩慢生長的傾向。 太田痣無遺傳傾向,與惡性變無明確的關係。 太田痣和 伊藤痣 (Naevus of Ota and Ito),太田痣又稱上齶部褐青色 痣 ,是波及 鞏膜 及受 三叉神經支 配的面部 皮膚 的藍褐色斑狀損害。 太田痣的分類. 常規分類. 1.輕型. (1)輕 眼眶 型:淡褐色斑,僅限於上下 眼瞼. 太田痣. (2)輕 顴骨 型:淡褐色斑,僅限於顴骨部. 2.中型 深藍色至紫褐色,分布於眼瞼、顴骨及 鼻根 部. 3.重型 深藍色至褐色,分布於三叉神經的第一、二支支配區. 4.雙側型 約佔5% 日本的谷野還提出如下分類.

  3. 1. 鼻中隔 2. 內直肌 3. 晶狀體 4.油腺 5. 外直肌 6. 球後 脂肪 7. 視神經 8. 篩竇後群 9. 顴骨 10. 視神經孔. (二)眼疾病. 1、眶內腫瘤. CT 可確定眶內腫瘤的存在、位置、大小、範圍和鑒別良、惡性,但對 惡性腫瘤 病理 性質的判斷困難。 (1) 血管瘤 (Angioma):為最常見的眶內 良性腫瘤 。 位於球後高密度、邊界清楚的塊,偶有 鈣化 ,增強掃描時可見明顯均勻強化。 (2) 視神經膠質瘤 :常表現為視神經局限性梭形膨大,瘤體內可有點狀鈣化。 增強掃描呈中等均勻性密度增加。 (3)惡性腫瘤:為原發或轉移瘤。 CT表現為塊形態不規則,密度不均勻,邊界不清楚。 此外,腫瘤常引起眶壁有破壞,並向顱內、鼻竇或顳凹侵犯。

    • 症状
    • 臨床診斷
    • 治療
    • 預防

    1.病程緩慢,一般並無明顯症状,無疼痛有時僅有沉重感,可因有腫塊壓迫引起暫時性散光,或腫塊壓迫眼球而引起異物感。 2.眼瞼皮下可觸及一至數個大小不等的圓形腫塊,小至米粒、綠豆,大至黃豆、櫻桃,表面光滑,不與皮膚粘連,邊緣清楚,無觸痛。 3.翻轉眼瞼在腫塊在結膜面,可見紫紅色或灰紅色局限隆起。如有繼發感染,可演變成麥粒腫,則在形成上與內麥粒腫很難區別。 4.小型腫塊可自行完全吸收,或自行穿破結膜面,排出膠樣內容物,形成蕈狀肉芽狀增殖,這種肉芽組織亦可通過瞼板腺的排出管道,而在瞼緣表面形成乳頭狀的增殖。 5.當有繼發感發生時,即可形成內麥粒腫。 6.老年患者,特別是術後反覆發作,應將切除的標本送病理檢驗,以排除瞼板腺癌的可能。

    1.無自覺症状,瞼皮下有結節隆起,無壓痛,與皮膚無粘連,翻轉眼瞼,正對囊腫處之結膜而呈紫紅色或灰白色(囊腫可自結膜面穿破,露出肉芽組織)。 2..眼臉內側有白色膿包結構,眼皮腫脹,雖不舒服,不影響視力,容易引起眼疲勞。 3.反覆發作者,應行病理檢查,與瞼板腺癌鑒別。

    1.早期較小的霰粒腫,可通過熱敷或者理療按摩療法,促進消散吸收。 2.中醫多從痰濕內聚,痰熱阻結論治處方,但療程長、收效慢、效果差,病人也難以堅持,故目前較少以內服中藥治療者。 3.在囊腫周圍或囊腫內注射強的松龍0.3~0.5ml,可以促進吸收,獲到良好的效果。 4.臨床常作霰粒腫切開刮除術,有立竿見影之效。由於切口在結膜面,術後無瘢痕,安全。無礙美觀,易於被人接受。 5.對於懼怕手術又不願長期服中藥者,可試行霰粒腫囊腔內注射強的松龍,有報告效果良好者。 6.霰粒腫繼發感染時,應按麥粒腫處理,炎症消退後,最好做手術切除。 7.手術治療:小的囊腫,無需治療,大的霰粒腫,可作手術摘除。術中一定要將囊壁摘淨,以防複發,切口於瞼結膜面,取垂直方向,肉芽組織突出於結膜面時,應同時剪除。

    發現兒童的霰粒腫如果保守治療無效,應該儘早手術。霰粒腫是一種門診常見的兒童眼病,最初發病時,兒童表現的是眼瞼上可以看見一個小的硬結,隨著時間的推移,硬結逐漸增大。霰粒腫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結膜面型,它的表現是結膜面呈暗紅色。硬結不向眼瞼皮膚面發展,這種兒童可以通過眼瞼結膜面手術,手術中在結膜面做一個小的切口,將霰粒腫囊腔中的壞死和變性組織刮出即可。手術後眼瞼不遺留瘢痕。 還有一種霰粒腫是皮膚面型的,這種孩子的霰粒腫肉芽腫會向眼瞼的皮膚面發展,腫物逐漸增大。腫物的囊腔中可以存在大量的血性壞死組織。這種霰粒腫比較複雜,如果不積極治療,最終囊腫破裂,皮膚面遺留一個大的不規則的瘢痕組織,嚴重的眼瞼皮膚面缺損會造成眼瞼的外翻。對於此類長期刺激已形成肉芽腫的霰粒腫需手術切除並行眼瞼皮膚整型術。

  4. 易發生於眼瞼之內或外側部,發生部位與眶骨縫有關,常起源於這類骨縫。 也可以發生於 眉弓 、眶及結膜。 形狀為圓形或卵圓形,大小不一,一般不超過 核桃 大,質軟,囊之張力大時,硬度增加如腫瘤樣。 囊腫之周圍有 結締組織 包膜 ,表面光滑,境界清楚,略有彈性,一般不與皮膚粘連,但與 骨膜 常常粘連,因系先天性者故易早期發現。 有時合併有眼 瞼缺損 、 畸形 等先天異常。 組織學 上,典型者囊腫外包一層結締組織囊膜, 表皮 組織面 向囊腔,二者之間含有發育不全的 皮膚附屬器 如毛囊、法腺、皮脂腺、 血管 等,有時混有 軟骨 、 肌肉 、 神經 。 囊腔內有皮脂腺樣物質、角化物質、膽固醇、 毛髮 、 壞死 細胞 等,可有鈣化。 臨床上和 表皮樣囊腫 不易區別。

  5. 眼袋 ,就是下 眼瞼 浮腫,由於眼瞼皮膚很薄, 皮下組織 薄而鬆弛,很容易發生 水腫 現象,從而產生眼袋。 眼袋的形成有諸多因素,遺傳是重要因素,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明顯 。 目錄. 1 眼袋常識篇. 2 形成的原因. 3 關於眼袋的三種觀點: 4 眼袋解析篇. 5 眼袋預防篇. 5.1 精油去眼袋. 6 眼袋實戰篇. 7 手術除眼袋前後的注意事項. 8 祛眼袋術後護理. 9 眼袋矯治篇. 10 眼袋的幾種分類. 11 眼袋修復篇. 12 眼袋改善篇. 13 眼袋的產生. 眼袋常識篇. 眼袋系 下瞼 皮膚 ,皮下組織, 肌肉 及眶 膈鬆弛 ,眶後脂肪肥大,突出形成袋狀突起稱眼袋。 眼袋常見於4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不論男女均可發生,它是人體開始老化的早期. 表現之一。

  6. 上下胞瞼的弦部,緊靠內眥處,各有 淚竅 一個,為 排泄 淚液的 孔竅 ,故有關淚液淚竅方面的疾病,也歸人兩眥疾病的範疇。 淚為汗液,故 冷淚 長流多與 肝血 不足或 肝腎 虧虛有關。 在治療方面,如屬外邪火毒者,當以辛涼疏解,邪毒自平;如為 心火內熾 ,灼津耗液,當以苦寒 瀉心 ,則 內火 自消;如屬 心經 虛火 ,當 滋陰降火 , 陰液 足則虛火降;如心脾、心肺、肝腎同病,則可根據局部與整體 辨證 ,靈活掌握補瀉治法。 此外,兩眥疾病還要結合點眼、洗眼等外治法,內外合治,易於奏效。 瞼內結石 | 冷淚症.

  1. 相關搜尋

    紋眼線 腫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