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1日 · 下肢血管阻塞的治療方式. 黃柏森醫師說,當血管阻塞程度已經太高,單靠藥物不足以治療時,進一步下肢血管阻塞的治療可分為外科繞道手術或導管介入手術。 外科繞道手術是取下一段病患的靜脈或是用人工血管嫁接於血管上游和血管下游健康的部位,讓血流可以繞道跨過狹窄阻塞的地方恢復遠端的血流供應,手術需要全身麻醉,侵入性及麻醉風險較高,但目前研究認為長期維持血流暢通的機會較高。 介入性導管手術的侵入性則較低,過程類似於大家熟悉的「心導管手術」,醫生會在X光輔助下,將導管放入狹窄的動脈中,利用醫療器材來拓寬血管管徑。

  2. 腳部突然感到冰冷、痺痛,甚至影響日常走路,可能是「腳中風」(又稱下肢動脈阻塞、或腳動脈閉塞)的表現,後果可大可小。 患肢一旦血液供應受阻,沒有及時處理,可造成腳部潰爛、壞疽,需要進行局部截肢手術。

  3. 2019年5月8日 · 下肢靜脈栓塞、動脈栓塞都是塞,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當腳痛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是筋膜炎、拉傷或是肌肉痠痛,但卻很容易忽略可能是來自血管的疾病。. 不管是動脈造成的栓塞,還是靜脈造成的栓塞,都有可能會造成的嚴重疾病,所以千萬不 ...

  4. 2023年7月5日 · 除了腳痛因應血管阻塞的位置,部份病人可能出現屁股痛或者不舉。 如有懷疑,可以做超聲波,電腦掃描或者磁力共振血管造影去判斷血管阻塞的位置及程度。

  5. 下肢血管阻塞是全身血管硬化的主要表徵。 阻塞的嚴重程度和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等有密切關連。 以往在香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並不常見,但隨著人口老化、高膽固醇飲食習慣的普及、抽煙人口漸增且年輕化,再加上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增多,所以近年香港人血管阻塞的病發率趨升。 在香港,「下肢血管阻塞病」的症狀一般被誤以為是年老風濕,因而擔誤治理,加上本港血管重建手術並不普及,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截肢。 我是否下肢血管阻塞? 如果你步行不久,大腿或小腿肌肉便感到疼痛及抽緊. 夜間卧床休息時,腳趾或腳掌前段感到疼痛,甚至在睡眠中痛醒,可能需將小腿垂於床邊或起床行走來舒緩疼痛. 足部一旦損傷,傷口便難以癒合. 雖無以上症狀,以下人士亦很可能已患有下肢血管閉塞. 長期吸煙. 長期糖尿病.

  6. 下肢血管阻塞是全身血管硬化的主要表徵。. 阻塞的嚴重程度和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等有密切關連。. 以往在香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並不常見,但隨著人口老化、高膽固醇飲食習慣的普及、抽煙人口漸增且年輕化,再加上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增多,所以近年 ...

  7.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保養重點. 李政翰醫師提醒,周邊動脈阻塞患者請務必要把菸戒掉,並且按時服藥,將血壓、血脂、血糖控制達標,這樣不只能夠延緩周邊動脈阻塞惡化,也能減少中風、心臟病的風險。 在運動方面,沒有症狀的患者建議要維持每週3到4次,每次超過30分鐘的運動,運動強度可以跟一般人相同。 至於已經出現較嚴重症狀的患者,雖然在走路或運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痠痛、間歇性跛行,還是鼓勵維持規律運動,因為有持續運動的刺激,有利於側枝循環的形成,對患者較有幫助。 如果您是屬於周邊動脈阻塞的高危險群,建議接受篩檢,才能即早發現,即早治療!

  8. 2021年1月2日 ·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柏森醫師說明,動脈阻塞是指動脈中有「斑塊或血栓」堵住血管,影響了血液的流通,若雙腳動脈阻塞,常見的症狀初期為下肢發冷、麻木、脫毛,更進一步則有間歇性跛行、疼痛、下肢無力等症狀,嚴重則有傷口、壞疽、截肢問題。 由於在冬天氣溫較低的時容易好發,因此這些症狀則會更加明顯。...

  9. 檢查下肢血管阻塞 (Peripheral Occlusion Arterial Disease) 的位置及程度,輔助血管造影術,提供更多下肢血管病變的資料。 評估下肢靜脈功能及病變 (Varicose Vein &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找出下肢靜脈曲張的病因 、 深層靜脈血栓位置及嚴重性。

  10.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的手術治療. 無法使用藥物控制時,醫師可能建議手術讓血管再次通暢,手術可分2種: 經皮穿刺動脈腔內整形術:(俗稱:氣球擴張術) 此項治療醫師會從鼠蹊或手部的皮膚穿刺進行治療,利用導管進入血管,通過狹窄的地方,充氣撐開血管,讓血管變寬、血流變順暢,醫師會看您血管狀況來決定是否需放支架支撐血管,此手術採局部麻醉,復原時間快。 血管繞道手術: 血管阻塞太嚴重時,就必須用自己的血管或人工的血管取代阻塞血管,此種處理方式比氣球擴張或置放支架撐較不容易阻塞,通常需要全身麻醉下進行,傷口比氣球擴張術大且有縫線,回家後須定時換藥,注意傷口清潔。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日常保健. 1. 日常生活: 若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須正確服藥,定期回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