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1日 · 根據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2020年因腹瀉而就診的民眾約有481萬人次冬天的就診人數高於夏天這與腸胃炎的好發期有關急性腸胃炎大多由病毒引起少數案例是被細菌及寄生蟲感染而低溫的環境恰好適合輪狀病毒及諾羅病毒等病毒株生存

  2. 2020年12月1日 · - 2020 年 12 月 1 日. 0. 1880. 食品安全一直是民眾關心的重要議題之一。 近幾年無論是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毒澱粉食品安全問題、黑心油事件、芬普尼污染雞蛋事件等,都讓民眾對於自己吃進肚子裡的食物難以完全放心,而近期政府宣布將鬆綁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以及月齡30個月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到臺灣,讓食品安全議題再度引起各方關注及討論。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合計有502件、高達6,935人發生食物中毒,相較於2018年的398件、4,616人增加超過50%的人數。

  3. 2021年12月1日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所發布資訊,受污染的水源有可能傳播多種疾病,像是腹瀉、痢疾、霍亂、傷寒等,而受污染的飲用水每年估計導致全球超過48萬5,000例的腹瀉死亡。 另外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最新家庭飲用水概況調查報告顯示,受訪者家中有設置水塔、蓄水池的比例高達84.2%,但其中僅有52.7%的民眾會定期清洗家中設置的蓄水池、水塔,甚至僅有46.4%的民眾知道「7成以上自來水用戶水質汙染事件是因疏於清洗水塔所致」,顯然多數民眾仍未重視水塔的清潔。 常見的水塔污染源可能有污垢、鐵鏽、昆蟲屍體、鳥類糞便等,未定期清洗的狀況下就容易會有細菌、沙門氏菌與大腸桿菌滋生,若家裡有免疫力較弱的小孩或老人,又飲用未確實煮沸的水,就有可能造成急性腸胃炎,若情況嚴重恐怕會因菌血症引發其他嚴重併發症。

  4. 2018年8月1日 · 安問題日益嚴重,遠的不說,光是近幾年的安事件就已是層出不窮,二 一一年的塑化劑事件,二 一四年的黑心油事件,到近期的綠薯條事件、誤食姑婆芋事件,都令民眾憂心於安問題,對於放到嘴裡的東西都難以安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二 一五年統計 ...

  5. 2020年6月1日 · 臺灣逆流性食道炎的發生率與歐美國家相比尚屬偏低根據台灣醫界提供的數據美國有2536的成年人有著胃食道逆流的狀況。 胃食道逆流除了對個人的生活品質及工作造成影響外,長期胃食道逆流患者,約有1~3%可能發生食道黏膜病變,甚至有可能會在之後轉變成食道腺癌。 因此若是懷疑或發覺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應盡速至胃腸肝膽科及早治療,也提醒民眾應配置充足的醫療險與癌症險,將自己的醫療風險降至最低。 上一篇文章 搭上5順風,教練式學習營造良性學習循環. 下一篇文章 疫情影響經濟,業務人員遭遇的4大危機.

  6. 2022年8月1日 ·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資料,臺灣大約有4成的民眾曾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此菌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類致癌物,也是目前發現唯一一種能在人體的胃部中存活的細菌。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的傳染途徑為吃下遭此菌種污染的飲水、食物,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可能引發慢性胃炎01,像是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情形,或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缺鐵性貧血的狀況。 當中值得注意的是,9成胃癌患者皆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因此民眾若感染此菌種不可不慎。 慶幸的是,臺灣大學醫療團隊的研究指出,若民眾感染後接受除菌治療,可降低50%引發胃癌的機率。 而放眼全球,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約有44億人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當中非洲有近8成人口感染此菌種,為全球最高,亞洲部分則有超過一半人口感染。

  7. 2018年8月1日 · 大腸為人體消化系統的一環,其主要作用是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及儲存廢物,並將廢物排出體外。 而大腸癌的形成過程是在壁上原本正常的黏膜,因種種原因形成瘜肉或腺瘤(良性),再經過一串的基因改變累積而成為惡性腫瘤,而較具刺激性的飲食習慣,易於誘發此一過程。 然則大腸癌發生率雖高,若經由定期的大腸篩檢即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在第一期發現,治癒率高達9成。 但治本的方式仍是改變不當的飲食習慣及適量的運動,此外亦籲請民眾加強保險的觀念,及早投保醫療險、癌症險或重大疾病險等,除降低罹癌的風險,同時需要多一層「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保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