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藝術是唯一的理由 (豆瓣) 作者: 文潔華. 出版社: 次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08. ISBN: 9789629921811.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已在 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所載文章乃作者多年來有關藝術作品的觀後感以及在研究中一些零碎的關於藝術的思考。 書中所記的各項,有是從旅遊途上採風來的,也有是透過家中的器材,或在本地舞台及藝術場合所汲收的。 從中可了解作者的藝術觀以及透過一些事件,認識藝術理論。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文潔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燕京學院訪問學人,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科課程主任,宗教及哲學系教授。

  2. 2020年11月20日 · 所謂藝術就是當一個人透過感官接收到另一個人的情感表達而得以體驗最初感動到那個表達情感的人藝術家的情緒藝術之所以可能就是因為人與人有共通的情感每個人都能夠體驗同樣的情緒。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個人笑,另一個人聽其笑聲也會感到快樂;一個人哭,聽其哭聲會感到哀愁。 (Unsplash: Sherman Yang@emp_creative) 情感的溝通. 然而當一個人即時就表達出自己當下的情緒,那就無關藝術了。 那麼藝術創作是何時開始呢? 當一個人為了與他人作情感溝通,從而使用某些「外在指符」(external indications)去表達情感,那就是藝術創作了。 表達情感的外在指符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線條、色彩、聲音、身體動作等等,能夠傳遞情感的東西都可以是外在指符。

  3. 藝術是唯一的理由. / 文潔華. 次文化堂, 2008. (次文化普及文化系列). Research output: Book/Report › Book or report

  4. 一個人品味如何甚至牽導着遭遇和命運。 ※ 在憂鬱中獲得快感,常有事實; 但在一個將一切視為功利對象及計算成效社會, 總常會問一句,為甚麼要「貼錢買難受」? ※ 藝術的定義,早已因為現代藝術的千變萬化構成了難題,

    • 藝術人類學,並非哲學,亦非美學
    • 藝術人類學,並非藝術社會學,亦非認知心理學
    • 藝術作為行為的本質
    • 參考讀物

    甚麼是藝術?畢加索(Pablo Picasso)的畫作、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音樂、杰夫.昆斯(Jeff Koons) 的雕塑、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 的行為、法國肖維岩洞(Chauvet Cave)的壁畫、非洲十萬年前穿了孔的貝殼、甚至是藝廊的一對眼鏡? 從以上的種種例子觀察所得,藝術的展示形態千變萬化 ── 幾乎可以說,不能用一兩道規條將其統合。在理解藝術方面,人類學家雖會考慮哲學上的思辯和論證,但他們不一定全盤接受哲學家們的立足點。藝術人類學家阿爾弗雷德.吉爾(Alfred Gell)在他的最後遺作《藝術與能動性:一套人類學理論》(Art and Agency: an Anthropological Theory)裡聲稱,...

    雖然,吉爾認為藝術是社交活動,但藝術人類學仍然跟其鄰近的社會學有所差異 ── 他所指的社會學理論,其實就是當時(甚至直到現在)大行其道,以約翰.伯格(John Berger)和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為主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而社會學跟人類學的最大差異,是社會學同樣是假設了某種機構的存在,這些機構雖不一定是一個「藝術圈」,但不多不少是一個由文化構成的場域 ── 比如說,布迪厄所關心的是社會品味建構的問題。然而,吉爾指出,人類學不必有這種預設,人類學所關心的,是個體於社會互動中的面向。 好了,我們算是大概看懂了吉爾對藝術的理解。但在人類學的角度看來,藝術跟經濟交易根本不太一樣 ── 我們似乎不難理解,何解人類會發展出交易這種社會活動;但對於藝術作為社會活動,我們又像走進了...

    說到這裡,想要解答「何解需要藝術?」這種問題,要看的除了是吉爾所說的人類學,其實還有社會學與認知心理學!吉爾對人類學的理解或許不是所有人都能同意,但我相信,他仔細的概念區分可以使我們掌握藝術人類學的基礎思維。 首先,人類的藝術行為最少分了三個層次:社會學-人類學-認知心理學。其次,根據吉爾,認知心理學是解釋藝術的一環,換句話說,人類的心理學欲求,是構成對藝術行為有所渴求的基礎。然後,我們又很自然地會追問:「那麼文化(社會學研究的範圍)會影響人的心理嗎?」如果會,說到底社會學亦是了解對藝術渴求的一環了。 其實,吉爾的確有對「何解需要藝術?」作出解答,但他的解答非常複雜,並且需要從能動性(agency)說起。首先,我們知道藝術是社會的互動行為,但不要忘記,行為的本質涉及到行為的創造者和接受者。一...

    Berger, John. Ways of Seeing. Penguin Books, 1972. 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Routledge, 1989. Danto, Arthur.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 61, no. 19, 1964, pp. 571–584. Gell, Alfred. Art and Agency: an Anthropological Theory. Clarendon Press, 2013. Sperber, Dan. “Anthropology and ...

  5. 真正真佑灼見,只能在全情投入觀賞裡發生,而這又並非每個作品都能成弗a領進入,因而遇上了,便陣陣喜悅。 本書所記各項,有從旅遊途上采風來,也有透過家中器材,或在本地舞台及藝術場合所汲收

  6. 大英百科全書 將藝術定義為「指憑藉技巧、意願、 想像力 、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表達模式,也指和他人分享美感覺或有深意 情感 與 意識 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過程」 [6] 。 所有人類文化都有某種形式的藝術藝術表達 普世文化通則 之一。 範圍和分類 [ 編輯] 主條目: 藝術種類. 傳統上,藝術可有多種不同分類方式。 如可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不同,分為 語言藝術 ( 文學 )、 造型藝術 ( 繪畫 , 雕塑 、 建築 )、 表演藝術 ( 舞蹈 、 音樂 )、綜合藝術( 戲劇 、 影視 ) [2] ,這也是在中國大陸較通行分類方式 [4] 。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