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媒體空間 踐行信仰. 五十多年前,一班有心的青年,到醫院探訪病人後,為帶給他們安慰,便錄製了一系列錄音帶節目,送給他們。. 因著這班青年的共同心志和理想,「福音傳播中心」(簡稱「福傳」)自1972年成立以來,藉著錄音帶、CD、VCD、DVD、MP3 ...

  2. 《總幹事家書》 2024年5月. 生命故事館. 《生命故事館》是我們一年一度的製作,主題環繞不同的人物故事 ,包括:家庭、職場、病患等。 每次將六位人物的見證結合成書冊,並拍攝見證短片,期望透過文字及影片分享鼓勵人心的見證故事。 自由索取《生命故事館》書冊. 鼓勵您將見證書冊贈送親戚、朋友、同事、同學、鄰居等, 以此愛心禮物表達關愛、散播祝福! 詳情. 見証. Button. series. responsor. 更多. 靈之水滴. Button. 經文: 聽智慧人的責備,如聽愚昧人的歌唱。 愚昧人的笑聲,好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這也是虛空。 (傳道書 7:5-6) 自由索取靈之水滴小冊子. 真証傳播TV. 主持:謝文雅. 嘉賓:林以諾牧師、陳淑娟牧師. 節目討論內容:

  3. 彭順強堅信一切從理念開始,書寫是理念的一端,但最終,理念如何跨到行動,個人如何邁向群體? 這段時間,彭順強在神學院開設「社會關懷與靈修」課程,延續他的關心,發揮他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影響。

  4. www.gnci.org.hk › testimony › %E9%BE%94%E7%AB%8B%E4%BA%BA%E2龔立人── 未知死 焉知生

    從死亡到生命. 1999年,龔立人與妻子結婚11載。 同年,他經歷了人生最痛——妻子罹患癌病辭世,留下只有3歲及5歲的女兒,原本平靜的生活起了巨變,「我在毫無準備下,被迫面對生死的問題,對生死多了思考,當中是對死亡種種的困惑、矛盾和彷徨;繼而坦率地把對生死的體會和妻子的思念寫成《眼淚並未抺乾》一書。 他在書中寫道:「死亡和痛苦可以煎熬我們,但不能把我們的生命全然取去,因為永生來自上主。 」 這「切膚之痛」,讓他感悟到「要以愛和勇氣與哀痛共存」。 也因為這份痛,讓他有機會到不同機構與別人分享,亦同時把他帶進了從未涉足的「生命教育」範疇。 從生命到教育. 「生命教育」既非龔立人最初的志向,進入「教育」範疇,也只是「歷史的偶然」。 1994 年,滿懷熱忱的他從蘇格蘭修讀神學畢業回港。

  5. www.gnci.org.hk › testimony › 使命人生使命人生

    鄧萃雯是六月電視節目「使命人生──救救新一代」的八位受訪嘉賓之一。 三月初的 一個黃昏,她接受本刊的訪問,細述童年及求學時代的經歷,以及回歸信仰的路程。 對年青人的求學她有很深刻的體會,因她曾在迴異的教育制度下唸過書,截然不同的經歷讓她發現,學校是這麼重要,讀書可以這麼美好。 」(編者按) 「我很感激爺爺奶奶,雖然他們是無神論者,卻為我選擇了一間很正統的基督教學校,讓我從小聽到福音,認識唯一的真神。 」(鄧萃雯) 信仰從學校開始. 學校是每個人一生中成長必不可少的地方,那裡留下了很多值得回憶的片段,隨時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除了令人窒息的功課和考試壓力,學校也是建立友誼, 信仰的寶貴園地,這些不可或缺的生命基石,在每天背著書包上下學的時候,已經漸漸地鋪在我們幼年的心中了。

  6. www.gnci.org.hk › testimony › 「等一個擁抱」的啟迪「等一個擁抱」的啟迪

    2019年11月,籌備了一整年的電影《等一個擁抱》終於開拍了,我們因為製作資金所限,沒有能力提供最理想的配套來成就這個工程,但我們擁有最用心的團隊,一眾基督徒藝人不計酬勞的參演、一群專業電影製作人耐心的帶動、一班全無經驗的機構同工全人的擺上,我作為電影的監製,面對著每一個難題,每一次都是戰戰兢兢地在憂慮中度過,但總見到上帝的恩典,還記得那驚心動魄的一次····. 電影的主要場景是在大嶼山的大澳,這是早在劇本創作的時候就設定了的,所以在社會運動的混亂時期,我們的拍攝沒有被干擾,但最大的問題就是交通上的安排,幕後製作團隊大都安排在大澳的民宿留住,因為要爭取最短時間內完成拍攝,大部分日子早上6時多便召集,直到晚上10時後才可收拾物資休息,我們就是如此在那裡作戰了十多日。

  7. 全球中產人士同樣成為「金融霸權」的受害者,有些人一生儲蓄因雷曼事件而成為苦主,大多數積金供款同樣成為金融機構基金之彈藥,輸了不關金融機構之事,只怪個人選擇不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