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2月5日 · 九種「特殊思考模型」的工具與範本,想通難題的有效輔助. 我們通常都聽過用「 心智圖 」等工具可以幫助構思,但如果你有實作一段時間,你可能會發現並不是從中心點會畫延伸線就好,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思考方法」,也就是我在「 心智圖方法教學 ...

  2. 2019年12月24日 · 一,有技巧的設定人物名稱. 假設我們已經開啟 Google 相簿的人臉辨識,你也已經知道如何設辨識出來的人物名稱。 之後我們可以利用自己設定的「人物名稱」來找出某個人的照片。 (基礎操作請見: Google 相簿人臉辨識搜尋支援台灣! 不過這時候,設定「人物名稱」(未來搜尋關鍵字)有個小技巧,就是: 關鍵字當然應該簡潔,但可以設定複合關鍵字,包含「人名」與「稱呼」 這是什麼意思呢? 例如我的老婆可以這樣設定我的人臉辨識照片:「 Esor 老公」。 以後老婆在自己的 Google 相簿搜尋「 Esor 」或「老公」其中一個關鍵字,都可以找到我的人臉辨識照片。 這樣的設定,可以增加之後搜尋照片時的彈性。

    • 鄭俊弘 姜麗文1
    • 鄭俊弘 姜麗文2
    • 鄭俊弘 姜麗文3
    • 鄭俊弘 姜麗文4
    • 鄭俊弘 姜麗文5
    • 把你需要的內容集中
    • 學會草稿是必要的
    • 收集你自己的知識庫
    • 隨時連結重整內容
    • 你不需要當一位記憶高手
    • 把你的資訊變成動作
    • 稍後閱讀
    • 最少的整理
    • 行動,行動,行動
    • 先「記住」再說

    當我正在進行一個專案,我會把這次工作需要記錄下來的所有「便利貼」,像是截止時間、聯繫人資料、目前完成的進度、各項支出,全部記在同一則筆記裡,這樣隨時查詢起來就很方便,而且記錄時也便捷統一。 更進一步的,如果這項工作專案有一些參考文件、圖檔或任何檔案,我一樣全部上傳到同一則筆記中(當你在Evernote裡打開文件檔案並進行修改時,這個修改是可以同步到其他裝置的)。 所以,每次有新的專案,我就開一則新的「中樞控管筆記」,在這則筆記裡記錄了所有專案要事、雜務,以及所有參考檔案;工作時這則筆記就是我掌控工作項目的中樞,這項任務完成後,這則筆記也變成統一又精省的封存記錄。 千萬不要同一件任務還分散記錄到好幾則筆記,這並不會增加效率。Evernote的好處,就是讓你把什麼東西都可以記錄在一起。

    我自己是這樣做:通勤時我就會想著部落格可以寫什麼文章的大綱,平常一邊工作也可能隨時冒出新的工作企劃靈感,這時候,我一定只做一件事情:拿出我的Evernote,記下它! 而且不要害怕草率,筆記就是儲存草稿的地方。 養成這個習慣吧!Evernote在所有裝置上使用都很方便、很快速,所以這個動作很輕鬆就能完成,只是需要你反覆去練習,直到變成反射動作。 我在Evernote中有部落格靈感筆記,和另外工作企劃筆記,裡面記錄了各種天馬行空、不一定能執行的想法,但「只要我想到了,再怎麼粗淺,我都先記下它」,這以後都可能是很棒的素材。 而且更重要的,當想法化成文字後,你會激盪出更多想法,或是發現想法的某些缺陷,相信我,養成寫草稿是有益的。

    大家使用Evernote時,常常首先覺得它像是一個網頁剪貼簿,因為它確實有一個很好的瀏覽器剪貼套件,幫你立刻把網頁文章剪貼到自己的筆記本裡。但這一點正是最容易陷入的Everntoe迷思。 你應該練習把Evernote當成累積你自己未來價值的起點。 假如我規劃自己未來有需要執行三種計畫,那麼現在開始,我就會利用Evernote打開三個筆記分類資料夾,開始「累積未來計畫的知識能量」,把平常看到、收集到的「不一定只有網頁」的內容都先剪貼到Evernote中。 這樣當我未來真正要執行那三個計畫時,我已經幫自己累積好三個有用的知識庫了,後續一切的企劃、運作,都可以用三個知識庫發揮更好的效率。

    這不是要你花很多時間在整理,而是依據真正的需要,彈性的調整。 例如前面提到透過Evernote事先收集資料,當面臨工作上需要使用時,我可以把這些剪貼資料,透過筆記內部超連結的方式,整理到一開始所說的那則「統一的中樞控管筆記」中。 或者我在計畫著一次的旅行,這時候我也是先把各種旅行資料剪貼到Evernote中,但是當旅行出發前,我一定把所有剪貼資料很彈性的「連結重整」一次,例如把所有目的地的餐廳都合併成一則筆記,把交通資訊又合併成一則筆記。 在快速記錄時筆記是散亂的,但別忘了隨時依據需要,去把它們合在一起。

    我甚至單獨打開一個「臨時記錄」的筆記資料夾,這裡專門記錄任何和其他工作無關的單一事件,可能是巧遇某個人後獲得的電話號碼,或是家人忽然打電話提醒要做的事情。 我把這個「臨時暫存記錄」筆記資料夾排在所有Evernote筆記本的最開頭,並且養成一個習慣,就是打開Evernote,首先就是看看這個資料夾有什麼內容。然後,需要歸檔的歸檔,需要進一步處理的也可以進一步處理。 Evernote可以幫忙記住任何事情,然後我可以隨時打開Evernote來想起這些事情,解放自己的腦力空間,讓腦力去做更多需要思考的活。

    例如隨時記錄靈感,那是為了未來企劃時可以參考;撰寫草稿,那是未來完成具體的文章;剪貼收集網頁,目的是收集未來某個計畫的資料;你的筆記必須是有一個行動目標,這樣才不會成為一個90%用不到的資料庫。 為了讓資訊「有用」,我自己在筆記分類時,就是以「行動」作為分類的依據。 例如剪貼網頁內容,我不會把這些資料分類成像是「Google」、「Facebook」這種中性主題,而是分類到「Google 100個工作方法專書」、「facebook行銷活動計畫」,也就是一個明確的,未來我要執行的行動目標作為分類。 你可以同時運用「分類」與「標籤」,例如分類上以行動目標為依據,而標籤當做必須執行的時間區分(例如很急、普通、待辦,或是一天內、一週內、一月內等等),你的分類與標籤命名具有「行動性」,這樣你以後才懂得如...

    把當下沒有時間看的內容,先剪貼到Evernote中,然後當你換到其他有空閒的場所時,拿出你的行動裝置,就能閱讀先前的內容。 可是很重要的是,你要怎麼讓自己習慣「稍後閱讀」這個動作?因為很多人儲存內容後,都會變成根本不讀。 除了只能依靠養成每天讀這個稍後閱讀資料夾的習慣外,我自己的一個小技巧是,我會利用Evernote Android版的桌面預覽小工具,它可以顯示最近的幾則筆記,當我剪貼稍後閱讀內容後,這些筆記就會顯示在這個預覽視窗中。 而當我坐車移動時,或是在某處等待時,我一打開手機,就先看到這些預覽畫面,提醒我趕快趁機把這些文章看完。

    早期Evernote 2.x版本時功能是很豐富很複雜的,但到了3.x大改版後,Evernote砍掉重練,把編輯、分類步驟變得更單純、更簡化。 對我來說,這反而讓我領悟了筆記的真諦:筆記就是要把東西記憶下來,並且讓他們可以工作,如此而已。 我不是要透過Evernote創造一本書,相反的,Evernote是我寫出一本書之前,可以讓我收集素材、整理資料、激發靈感、管理各項雜物的倉庫,我需要的不是漂亮或複雜的排版: 我需要的是可以記住事情的「最簡單方式」。 每次透過Evernote記錄時,我就是一古腦把想到的東西快速記下,直接把需要的圖片、檔案匯入,順手剪貼網頁內容,不要花時間排版,要「用最短的時間完成記錄」,頂多就是把重點加粗、變色,也不要花時間做複雜分類,最好所有相關事項記在同一則筆記。 以後,...

    前面說要把Evernote儲存的資訊轉化為可以應用的行動,其實Evernote正是一個非常好的行動筆記本,除了Evernote本身確實可以運用在幾乎所有的裝置上之外,記錄筆記的過程也充滿了行動性。 例如,當我在路上看到一則表演的海報,很想去看,我會直接打開Evernote拍下這張海報,這就代表「我記住了」這個心中的慾望。 或者我正在開會,需要錄音時也可以一邊錄音一邊用Evernote會議記錄。 要把「打開Evernote」變成反射,把「記下這件事」變成習慣,「Evernote」其實是一個動詞,最好有一隻智慧型手機,可以讓你隨時執行叫做「Everntoe」的這種行動。

    未來電腦、智慧型手機,甚至可能加上平板,這會變成許多人的標準配備。而所謂的「後PC時代」指的不是PC被淘汰,而是「可以離開PC工作」。 當你「可以離開PC工作」時(這裡的工作不只是職業的工作,也可以包含生活裡的各種數位活用),你的生活裡就可以隨時因為數位化而更有效率,甚至解決更多的問題。 而Evernote這樣一個記住你所有內容的大腦,就是你在後PC時代必須隨身攜帶的,你可以因此透過不同裝置找回自己的記憶。

  3. 2017年5月23日 · 1. 編輯者在修改文件時,主動開啟「追蹤修訂」 在 Word 文件中,我們可以進入〔 校閱 〕分頁,點擊開啟〔 追蹤修訂 〕功能。 當你要改別人的一份文件,但又不希望直接覆蓋他的原稿。 或者你正在調整自己的文章,想要同時保留原稿與修改搞來比對,都可以開啟這個〔追蹤修訂〕。 2. 用不同顏色標註各種文章修改. 啟用〔追蹤修訂〕後,我們就像正常編輯文件一樣,開始刪除、新增、移動文章的內容,但這時候會出現 各種顏色的標註 ,註記著我們改動了哪些地方,以及這些地方的原文是怎麼樣的。 這就是〔追蹤修訂〕的效果,可以追蹤每一個地方的文件改動,並且保留原稿,不會直接修改。 而如果想要像原本一樣直接修改文件,只要取消〔追蹤修訂〕即可,不過之前在〔追蹤修訂〕模式下新增的修改標記,都還會繼續保留。 3.

  4. 2018年5月31日 · 專業者必修的《知識內容寫作課》. 作者: Esor Huang 5月 31, 2018. 《 知識內容寫作課 》是我最近負責編輯的新書,作者是「 泛科學 」的總編國威。. 會做這本書,同樣是源自我自身的需求。. 我很好奇: 泛科學上的文章,是如何可以把專業知識寫得有趣生動 ...

  5. 2016年3月18日 · 1. 建立一個樹狀結構的知識庫、專案庫。 2. 建立一個能排列目標的索引目錄、行動大綱。 3. 建立符合不同工作情境的任務分類。 我常常對一開始使用 Evernote 的朋友說,先不要管分類,先從搜尋開始,如果搜尋就能找得到,那麼還不需要做分類。 但是,確實有些東西是搜尋找不到的,這些東西不是資料本身,而是「我們賦予資料的意義」。 這裡說的三個整理需求,都是因為要把資料價值化:「讓資料變成我專屬的知識結構」、「讓資料變成我的行動指南」、「讓資料變成工作任務」。 於是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就需要學會 Evernote 的整理術。 這篇文章開始,我將分成三部曲來討論這三大整理目的如何實現,而第一篇文章,我要討論的是: 「 在 Evernote 整理出多層樹狀知識結構。

  6. 2012年5月1日 · 01. Gmail : 心得:每天清空 Gmail 收件匣的 10個 待辦郵件清單處理法. Android版的Gmail App速度很快,並且保留了最完整的Gmail網頁端功能。 其中我特別會設定的就是「只通知」優先收件匣裡的重要郵件,這樣一來我不會被頻繁的通知打擾,只有真正重要郵件出現時,Gmail才會通知我。 02.Remember the Milk: 心得:Remember The Milk 2.0 for Android 免費同步與功能升級. 智慧型手機是待辦清單管理與提醒的好幫手,利用RTM App,我可以隨時記下臨時增加的新待辦事項,並且在正確的時間、地點到達時,提醒我要做的事情。 03.Gemini Calendar: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