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院士 或 會士 (英語: Fellow ),一種職位或頭銜,通常頒給頂級學術機構或科學研究組織的傑出人士,多由該等機構或組織透過評選後頒任的榮譽終身職務或頭銜。 [1] [2] 個別國家對院士的禮遇可能有些差異,院士在社會上普遍享有極高的地位和尊敬 [1] [2] ,而來自美英兩國的院士尤其世界各國網羅的對象,另外在蘇聯與中國的社會系統中,院士具有國家高級幹部的特權。 [3] 歷史緣由 [ 編輯]

  2. baike.baidu.hk › item › 院士院士_百度百科

    1957年增選了自然科學學部委員18人。 1980年,恢復學部委員增選,並取消了哲學社會科學學部。 1994年,中國工程院開始選聘工程院士。 截至2008年1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1100餘人,健在600多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有700多名,其中有一些人身兼兩院院士資格,院士為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根據院士章程,為維護老年院士的身體健康,在院士中實行資深院士制度,年滿80週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資深院士享有資深院士津貼,但不擔任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成員和各學部常務委員會成員等 領導職務 ,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和選舉工作,自由參加院士會議。 院士 選舉程序. 院士 國內標準. 相關圖片.

  3. 2024年4月30日 · 中央研究院院士具有中華民國國單一國籍或雙重國籍(名譽院士除外)係由院士會議選舉選出,每二年選出一次,原分為數理 科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三組,2014年起從數理科學組中分出工程科學組,每次新任院士名額至多40位,每組至多十位 [1]。

    當選屆數
    當選日期
    組別
    姓名
    第02屆
    1958年4月
    數理科學組
    第02屆
    1958年4月
    數理科學組
    第06屆
    1966年7月
    數理科學組
    第08屆
    1970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 概览
    • 制度由来
    • 选举程序
    • 组织机构
    • 增选
    • 津贴
    • 老龄化
    • 列表
    • 退休制度

    [yuàn shì]

    学术称号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2]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院士在中国,原来称为学部委员,就是在某一领域内的资深专家,中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过层层选拔,81人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著名学者,此次院士选举,比较充分展示了学术成就而非政治主张的推选理念,如民主人士郭沫若先生因为在甲骨文等考古工作方面的突出成果而获得胡适举荐并获选。这次选举中,除了中央研究机构以外,获选人数最多的四所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233人,华罗庚、苏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学家进入新中国第一批院士(学部委员)的行列。1955年学部委员(后称院士)包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部30人、化学部22人、生物学部60人...

    国内标准

    在科学技术领域有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均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各学部每次增选名额的分配,由院士大会的常设领导机构根据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院士候选人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 (一)院士直接推荐候选人。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推荐候选人限额不超过两名;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有效。对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的推荐,仅适用此款。 (二)国内各有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按组织系统推荐候选人。此类候选人,必须经过其主管部门、中国科协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初选。 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对候选人进行评审和选举。评审必须坚持标准,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对候选人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选举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差额比例为百分之四十。各学部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应超过本学部院士人数的二分之一。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本学部应选名额,根据得票数依次当选,满额为止。选举结果分别由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检查确认,经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审议批准后,以书面形式向全体院士通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三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其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的规定,院士加入外国国籍后,即为自动放弃院士称号。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或丧失科学道德,违背院士标准,有不少于5名院士书面提议,要求撤销其院士称号时,由其所在学部常务委员会受理并审议后,通过本学部全体院士投票表决,可做出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决定。做出此项决定时,参加投票表决的院士人数,不得少于本学部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赞同撤销其院士称号的票数不得少于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该项决定,需经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审查批准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外籍标准

    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下简称外籍院士)。选举外籍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选举,每位院士推荐1名候选人,获得不少于5名院士的推荐为有效。外籍院士由全体院士实行无记名投票选举,其选举工作与院士增选工作同年进行。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应超过院士总人数的二分之一,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当选。外籍院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有建议权;可应邀出席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的有关会议和学术活动;可获得中国科学院学部赠送的有关出版物。外籍院士不享有对院士候选人和外籍院士候选人的推荐权;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国国籍后,可直接转为院士或资深院士,并享有同等义务、权利及有关待遇。

    学部简介

    中国科学院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现设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等六个学部。院士按其所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分别参加一个学部。学部的全体院士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 各学部分别从本学部的院士中,选举产生若干名常务委员,组成学部常务委员会,负责本学部的工作。学部常务委员每届任期2年,可连选连任,至多任满3届。学部常务委员会,每届更换至少三分之一、至多不超过二分之一的成员。学部常务委员会推选学部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主持学部工作和学部全体院士会议。学部主任、副主任的任期与常务委员的任期相一致。学部常务委员和主任、副主任,由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批准任职。

    学部职能

    (一)受国家委托或根据院士的建议,组织院士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学科发展战略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推动科学技术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二)接受委托,组织院士对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计划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三)组织选举院士。 (四)开展学术活动,同国内外学术团体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五)在学部全体院士会议上,审议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各项职能、任务的完成情况。

    大会

    第十七条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是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院士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一般于公历逢双年份6月的第一周举行。 第十八条 院士大会的职能 (一)审议常设领导机构的工作报告。 (二)选举常设领导机构成员。 (三)制定和修订院士章程。 (四)决定学部的设置和调整。 (五)开展学术活动。 (六)提出重大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先要推荐院士候选人,然后进行学部评审和选举。推荐候选人有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两个途径,不受理本人申请。

    每位院士最多推荐2名候选人。2003年增选时,要求65岁以上的候选人需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被推荐人相同方为有效。

    学部评审要进行两轮,第一轮评审产生初步候选人,第二轮评审产生正式候选人。从2003年起,第一轮评审全部采用通信评审。评审院士们通过阅读被推荐人的有关材料,独立判断,行使选举权利。

    然后就是选举,由各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对本学部的正式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人半数的候选人,按本学部应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满额为止。如遇有获得赞同票数相同而超过增选名额时,则对票数相同者再投票表决,以增选名额为限,取票数多者入选。

    中国中央政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发放专门的津贴。

    自2009年1月1日起,中国中央政府大幅提高两院院士的津贴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2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000元,对于今后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则自当选之月起发给院士津贴。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在科学网发表题为《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的博文,文章虽寥寥数百字,却已有近8000次阅读,并引发学者和网友热议。

    在博文中,李侠分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年龄分布后认为,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界最高精英“老龄化太严重”。李侠根据“两院”官网的数据统计,现任“两院”院士年龄主要集中在70—89岁之间,而40—49岁年龄段的院士比例非常低。年龄在70—79岁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全部709名院士的四成以上,而中国工程院765名在职院士的平均年龄就高达74.3岁。

    长期从事科学史研究的李侠早先在分析1500—1950年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学术成就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时代发展,科学家发表学术著作的年龄在逐渐提前,年轻化趋势在加强。

    据李侠统计,16世纪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著作的平均年龄是50.1岁,而20世纪上半叶已降到了34.9岁,相当于提前了15年。李侠据此推测21世纪和22世纪科学家发表著作的平均年龄应为32.73岁和30.06岁。

    李侠认为,38—45岁是一位科学家最具创造力的工作峰值年龄段。过了这一年龄段,科研能力就会逐渐衰减。70岁之后就很难说有什么创造力了,“任何人,包括科学精英,70岁是一道门槛:思维活跃程度的临界点。”李侠如是说。

    但中国的“两院”院士中,处在38岁—45岁工作峰值年龄段的院士比例很低,绝大部分院士年龄都在45周岁以上。现年43岁的潘建伟和现年45岁的邓中翰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而这两位最年轻的院士也都已经接近或处于工作峰值年龄段的最大临界值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列表(截至2024年1月9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列表(截至2024年1月10日)

    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这可能意味着今后将实施强制性的院士退休制度,具体制度还需两院讨论和实际落实调整后推出。

  4. 2021年4月17日 · 點擊圖片放大. +5. 如何「畢業」? 相對於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經常正常升學途徑,必須要修讀相關課程才能獲得的學歷證明,榮譽院士及榮譽博士不需要修讀課程,也不需要繳交畢業論文。 簡單而言,榮譽院士及榮譽博士大學頒發給對大學、對社會有貢獻的成功人士,表揚他們在事業上的成就及貢獻。 名譽博士學位的頒發,沒有限定受贈者的最高學歷,榮譽博士學位在個人簡歷中通常位列「榮譽」或「獎項」,而非位列教育經歷,也極少用作頭銜。 TOPick推出小學各級工作紙,參考名校精選試題,鞏固知識,緊貼學習進度。 立即免費下載︰ bit.ly/2X96KAZ. 【hket TV家庭台】《湊得輕鬆啲》逢周三晚上10點伴你同行育兒路: https://bit.ly/35z6COD. 責任編輯:王明芳.

  5. 其他人也問了

  6.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1] 。 授予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的中国籍 科学家 。 院士不设任期,为终身称号。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学部自1955年成立以来一直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咨询机构。 中国科学院 负责组织院士的评选,每两年增选一次,但候选人不限于中国科学院的成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3年10月改为现名。 遴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遴选标准为“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 [1] 。 目前每两年(奇数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人数不超过60人。

  7. 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 袁國勇教授1981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並在2001年至2011年作為港大微生物學系的主任他是個傑出的微生物學家傳染病專家和外科醫生他在這三個領域的成功可以從他在總多機構獲得的榮譽體現出來袁教授是香港醫學科學院的病理學家外科專家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愛丁堡倫敦),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外科榮授院士和美國醫學院士他在2006-2007年間獲得裘氏資深研究員獎並在2007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士他在2002年在香港評為太平紳士並在2004年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頒發的銀紫荆獎章。 因為他在新發傳染病的專長和貢獻,袁教授在2000年被任命為香港大學巴斯德研究所所長以促進香港大學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之間的合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