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3月28日 · 一分鐘短片. 載入完畢 0% - 自願醫保5注意 有精神病住院先有得保. 自願醫保計劃(VHIS)4月1日就會推出市場,消費者可能會拿不定主意,究竟是否投保,或是應否從原有醫保計劃轉去自願醫保。 政府為自願醫保設下10項最低保障要求,但是,自願醫保與其他醫療保險一樣,投保前也要注意保費的加幅,以及保障範圍是否足夠等。 保險資訊平台10Life兩位創辦人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政府推行自願醫保計劃,要求保險公司保證續保至100歲、令保費標準化、承保未知已有病症、保障非手術癌症治療及精神科治療等,無疑有助釐清保單條款,讓消費者更容易理解保單條款及細則。 可是,自願醫保也是保險產品,當中有5項條款事項,消費者應該仔細留意。 1. 保險公司有權利加保費.

  2. 2019年3月22日 · 根據食衞局訂立的保單條款要求闡明精神科治療只會賠償受保人在專科醫生建議下在香港境内住院接受精神科治療所收取的合資格費用若受保人並非純粹為接受精神科治療住院本保障只會賠償與精神科治療相關醫療服務的合資格費用。 申索資格有限制 不賠償門診費用. 簡單而言,投保人在參考自願醫保計劃後,如需要申索30,000元「精神科治療」開支,必須基於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而入院的醫療支出,才符合資格獲發「精神科治療」賠償。 相反,一些較輕微的精神科治療,如精神科門診及心理輔導服務等費用,則不符合索償資格。 倫凱恩補充,提供精神科住院服務的公營醫療選擇不多,自願醫保的保單條款又限制了精神病患者的申索理據,如一些不需要入院接受治療的精神病患者則不能受惠。

  3. 2019年7月8日 · 事源須回溯至2000年其時一名患有產後抑鬱症的女人在某間私家醫院精神科留醫期間從平台墮地重傷導致全身癱瘓家屬遂向院方及主診醫生提出民事索償案件擾攘十一年後終庭外和解涉事醫院及醫生要向當事人賠償龐大金額。 自此基於風險管理,很多私家醫院開始不收精神病患者,而精神科醫生也只能將病人直接轉介至公立醫院。 加上過去市民對精神健康認知及關注度沒現在那麼高,本身已不多私家醫院提供精神科住院服務。 久而久之,就形成今日「有錢冇掟醫」的局面。 自願醫保效用有限. 因此,就算各位買了自願醫保,基於病情嚴重程度及私院病房不足等因素,或要繼續忍受於公立醫院長期輪候的煎熬。 不過行前一小步,總好過沿地踏步。 若市場有足夠誘因,吸引其他私家醫院或療養院仿傚,增設精神科住院服務固然最理想。

  4. 2019年3月17日 · 失眠可能只症狀. 張漢奇稱,病人往往以為自己只失眠,疏忽了引起失眠的原因,若沒有處理真正的病因,失眠問題便難以有效解決,就算使用安眠藥亦只治標不治本。 張漢奇分享,有一名病人十多歲時因為失眠而使用母親的安眠藥,持續10年依然用藥幫助睡覺,用量亦由最初的1粒增加至後來的超過10粒。 直至兩年前才求醫,始發覺她年少至今一直覺得不快樂,人生無意義,診斷她有抑鬱症,接受治療後人開心了好多,安眠藥量亦減至1粒,估計不久將來可完全停藥。 日間精神好便睡得夠. 失眠並不是必然,張漢奇說,如果經常失眠,包括「瞓唔着」、「睡得唔冧」、「經常紮醒」或太早醒來,又或失眠影響到日常生活、社交、家庭及工作,便需要正視,及早求醫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便能安眠。

  5. 2020年8月13日 · 遙距工作普遍遇到的6大挑戰. Mind HK於5月透過網上問卷訪問了1,031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以了解1月至5月期間疫情發展對港人精神健康的影響。 結果發現49%的受訪者感到孤獨,21%正受精神健康困擾的受訪者更指出在疫情下,安全隱憂成為了尋求精神健康援助的一大阻礙,難以獲得相關的資源和援助。 與此同時,Mind HK於本年5月亦委託了香港民意研究所(HKPORI)電話訪問1,031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 按世界衞生組織5項身心健康指標(WHO-5),43%受訪者獲評估為「精神健康較差」;43%受訪者表示在今年1月到4月的疫情期間,其精神健康狀況轉差。 為應對港人精神健康因疫情轉差,Mind HK推出一系列援助措施,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支援,服務包括: 精神健康援助計劃.

  6. 2019年4月24日 · 1分鐘自我測試. 有人話有壓力先有動力前進不過太多壓力太大壓力未必人人受得住特別是在職場上為公司業績拼博的上班一族若未能妥善釋放壓力處理壓力帶來的精神病困擾後果可以不堪設想想知道自己是否正面對沉重壓力有潛在壓力病不妨用1分鐘時間回答以下來自香港心理衛生會的自我測試問題分數愈高反映精神壓力偏高。 【計分方法:從未發生 0分,間中發生 1分,經常發生 2分】 請回想一下自己在過去一個月內有否出現以下情況: 1. 覺得手上工作太多,無法應付。 2. 覺得時間不夠用,所以要分秒必爭。 例如過馬路時衝紅燈,走路和說話的節奏很快速。 3. 覺得沒有時間消遣,終日記掛著工作。 4. 遇到挫敗時很易發脾氣。 5. 擔心別人對自己工作表現的評價。 6.

  7. 2024年2月28日 · 逾半Z世代與父母同住 節省租金卻抑鬱失意|研究:25至34歲仍住舊居者 10年後難以置業自立. Full Pay人士中有四成靠父母資助。. 雖然香港樓價近年回落,對於大部份青年而言仍是望塵莫及,畢竟並非人人可「靠父幹」... 在英美,置業對於Z世代(90年代中後至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