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雙失青年 ( NEET,全名叫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華語圈又叫 啃老族 、 吃老族 、 傍老族 、 尼特族 ,係指失學同失業嘅年青人,亦即係唔安排就學、唔 返工 、唔進修或者唔參加就業輔導嘅 後生仔 。. 2013年 英國 18歲至24歲嘅 青年 入面,有1/5無工作 ...

  2. 2021年3月19日 · 從崩世代到厭世代,「雙失青年」是憂鬱症最高風險群. 張家銘不諱言,社會風氣也是助長憂鬱症年輕化的原因之一。 2011年,台灣勞工陣線提出來當時的青年是「崩世代」,當時所面對的是「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年」。 但是,10年過去後,社會風氣進一步惡化。 所謂的厭世代,是90年代前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是第一代的數位化原住民,也是在激烈變化的時代,即便是再怎麼努力打拼,也必須與徬徨、不安以及疲憊相互為伴。 「看不到希望」進一步助長了負面的情緒,導致年輕人看似「什麼都不缺、應該知足」,實則難以找到目標,心理疾病風險上升。 張家銘表示,年輕族群中,「雙失青年」為最高疾病風險群體。 所謂的雙失,指的是失學以及失業。

  3. 香港稱之為雙失青年(失學兼失業的青年)或隱蔽青年 在 美國 稱為 歸巢族 ,意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持,在澳洲稱 袋鼠族

  4. 2015年9月29日 · 淺水灣泳灘,昨日清晨發現一具被海水沖上沙灘的男浮屍,警方經調查後,證實是日前離家後失蹤的19歲姓楊雙失青年。 據悉,楊患有情緒病,在輟學後一直失業,堪稱「雙失」青年。

  5. 雙失”或 “ 雙待青年是指界乎15 至24歲既沒有參與工作、也沒有接受教育或培訓的年青人。 而從九十年代後期起,在香港我們也開始用“ 雙失”或 “ 雙待” 來形容這些青年。 本研究旨在 : (1) 描述“ 雙失” 青年的社會經濟特徵、(2) 探討他們從學校到工作的過程、 (3) 分析他們“ 雙失” 、接受就業培訓及工作的經歷、 (4) 闡述他們的工作態度、事業期望及對香港社會的看法、以及(5) 了解他們各方面的生活狀況。 基於實証的研究結果,我們會提出有關的政策建議,以協助青年更好的參與主流社會,並能在勞動市場中找到立足之地,從而有把握的開展自己的個人事業。

  6. 其他人也問了

  7. 本文將聚焦一群被社會負面標簽為讀書不成、做不了事的所謂「雙失青年」身上,從不同行業及工作崗位的前景與勞動力供求競爭角度入手,系統性地分析其發展特質,為那些對讀書缺乏興趣,又不介意從事體力勞動的青年,提供一個選擇,並希望藉此打破社會對

  8. 2021年3月19日 · 從崩世代到厭世代,「雙失青年」是憂鬱症最高風險群. 張家銘不諱言,社會風氣也是助長憂鬱症年輕化的原因之一。 2011年,台灣勞工陣線提出來當時的青年是「崩世代」,當時所面對的是「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年」。 但是,10年過去後,社會風氣進一步惡化。...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