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6日 · 據調查,不少50歲或以上的香港人曾有持續性膝關節疼痛問題。本文邀來香港註冊骨科專科醫生何嘉棋醫生,探討導致膝關節退化的因素、各種減慢關節退化方法,及退化後的「補救」措施。

    • ▼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分成幾級(按圖細閱👇👇👇)
    • ▼關節保養三要點(按圖看清👇👇👇)
    • 避免關節痠痛惡化四關鍵

    相關文章:退化性關節炎|蹲下後就站不起來?醫揭6症狀女性停經後較易罹患 1. 關節會腫痛 2. 早上起床時會覺得關節僵硬 3. 關節活動時可能會出現喀喀聲 台灣陳炯瑜醫師分享:「但退化性關節炎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像是關節曾經受過傷、體重過重、經常久站者都是屬於高風險族群,可能在三四十歲就開始出現退化問題,因此要特別注重關節的保養。」 而挑戰過各大馬拉松比賽的陳炯瑜醫師,對於關節保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一、肌力訓練:我經常提醒患者,要保護關節一定要從訓練肌肉開始,肌肉力量夠強,關節才能穩定。日常中像是鍛鍊核心肌群,像是背部、腹部、腿部的肌群。同時也要補充足夠的優質蛋白才能有足夠的原物料去供給身體鍛煉肌肉。 二、護關節飲食:日常中多攝取膠質含量高的木耳、秋葵及納豆,可以幫助改善關節潤滑度,維護關節健康。 三、好好養傷、復健:如果關節處受傷,一定要及早就醫,並且有足夠的休息與完整的復健,才能避免留下舊疾,提高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的機率。 而台灣陳炯瑜醫師也提醒,退化性關節炎不只會發生在膝蓋,像是手指、頸椎關節和髖關節等部位也都會發生,面對身體的疼痛,千萬不要一忍再忍,積極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才能避免繼續惡化下去。 相關文章:關節炎|40歲膝關節提早退化只有2原因 8問題自我評估扁平足高危👇👇�...

    一、藥物治療:治療上主要以消炎止痛、類固醇藥物為主,但長期服用藥物,可能導致副作用如造成肝腎功能負擔、類固醇成癮等問題。 二、物理治療:主要透過電熱療、徒手按摩的方式,幫助鬆弛肌肉、增加關節柔軟度,減緩關節疼痛與僵硬問題。 三、手術:如果屬於比較重度的退化,也可以選擇開刀。像是包括關節鏡手術、人工關節置換等等,不過也提醒大家,手術往往是最後一個選擇,換了人工關節後也非一勞永逸,建議要多考慮,聽專業醫師的建議。 四、注射療法:對於不想吃藥和動刀的患者來說,注射治療亦是一個選擇。比較常見的有玻尿酸、PRP等治療方式,而目前也有升級版的I CARE PRP+優適骨,和傳統的PRP不同,並非直接抽血就回注,會經過實驗室的離心純化,讓血小板濃度更高,有效提高促進組織修復能力,幫助關節恢復行動力。 相關...

  2. 2024年2月3日 · 台灣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退化性關節炎人口高達350萬人,醫師說明,由於現代人生活習慣及新型態高強度運動種類增加,因此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的趨勢。

  3. 2023年10月22日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難治性疾病,全球約有10億患者,中國約有1.5億患者。 目前,國內外臨床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 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注射液是漢密頓生物研發團隊繼完成兩項國家衛健委幹細胞臨床研究備案後,首次獲得國家藥監局頒發的幹細胞新藥臨床試驗批件,是增城區首家獲批幹細胞臨床試驗批件的生物醫藥企業,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幹細胞藥物的臨床轉化應用和產業化。 藥物臨床試驗獲批。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 研發人員討論專案計劃. 廣州漢密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廖啟文說,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注射液具有關節軟骨再生和抗炎的作用,可以為廣大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帶來治療的新希望。 「目前,國外已經有十餘款幹細胞藥物上市,而我們國家一款都沒有。

    • 關節炎。關節炎的發生是因為各種原因使軟骨過度磨損,或是滑液分泌發生異常,就會產生疼痛、腫脹、發熱、僵硬等關節炎症狀,使得四肢出現紅腫疼痛的現象。而醫界主要將關節炎區分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等4種。
    • 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的病因可能是神經根病變或肌膜疼痛,患者的下背部會出現劇痛,並沿著臀部、大腿、小腿一路痛到腳底,都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就如同刀割一般,尤其是到了晚上疼痛感會加劇,用力排便或者打噴嚏咳嗽的時候也會有劇烈的疼痛感。
    • 骨質增生。骨質增生好發於40歲以上的人,發生的主因是骨關節退行性變病,而常穿高跟鞋或運動過量的人也有可能發生骨質增生的問題。患者群常常感覺四肢疼痛,伴有麻木的感覺,在其他關節進行活動的時候,這種疼痛會更加嚴重。
    • 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最早期出現的症狀是腰酸背痛,往往局限於特定部位,後來則可能散佈全身。當骨骼密度下降到每立方公分0.6公克以下時,骨折的機會將會明顯提高,骨折部位好發於腕部橈骨,髖部股骨頸,肩部及脊椎骨。
  4. 2021年6月29日 · 目前的統計資料顯示,60歲以上每2到3人中,就有1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這也是許多銀髮族常抱怨「腳無力、走不遠也走不久」的原因。 膝關節軟骨磨損(健康2.0授權使用) 她請教侯鐘堡醫師,退化性關節炎為什麼會引起疼痛和腳無力等症狀。 侯鐘堡以一張圖就讓大家了解健康和退化的關節有何差異之處,原來健康的關節中間有一層厚厚的軟骨,滑液囊內有豐富的關節液,可以預防關節上下兩個硬相互磨損,而退化的關節中的軟骨變薄又變硬,造成上下兩個硬在行動時互相磨擦,便引起疼痛、無力等症狀。 錯誤姿勢使用不當,是關節提早退化主因. 鄭凱云問道,可是常看到一些4、50歲的女性就有退化性關節炎,是什麼原因? 侯鐘堡解釋,有兩個原因會造成關節退化, 1是使用過度,2是使用不當 ,他認為使用不當是關節提早老化的主要原因。

  5. 2024年3月16日 · 台灣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任馮睿哲指出,多數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在接受以下5種非手術性的保守療法皆能獲得改善: 1. 臥床休息。 2. 藥物治療。 3. 牽引治療。 4. 局部熱敷與按摩。 5. 射頻燒灼、神經阻斷藥物等輔助治療。 若是上述保守療法皆無法奏效時,醫師可能才會建議患者考慮手術治療,改善不適症狀。 相關文章:骨質疏鬆|跌倒恐致嚴重骨折! 60歲以上高危族群如何預防及治療? 👇👇👇. + 8. 日常生活做出9大改變 有助緩解退化性關節炎. 馮睿哲建議患者之日常生活起居可做以下9個改變,亦有助於症狀緩解與避免惡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