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8月13日 · 巴掌大小的水泥唐樓,每戶窗框形狀、冷氣機位置各異,大廈外牆霸氣展示「章記樓宇」四個大字,大廈外有一輛電車緩緩駛過。. 本地創作單位「無瑣事事事務所」細緻還原即將拆卸的鰂魚涌英皇道「瑞士樓」,一幢逾六十年歷史建築。. 他們深感香港建築消失 ...

  2. 2023年9月13日 · 例如,每班會設有「能源大使」,負責開冷氣、 調節冷氣溫度、 以及全班離開課室時,負責關冷氣 ; 又例如,有一職務叫「室長」,負責清潔老師桌子附近的地面; 初小有「起立員」,當老師進入課室時,由起立員發施號令,叫全班起立。

    • 為何街市是最早一批現代建築?
    • 灣仔舊街市 現代流線型建築
    • 從開埠的維多利亞城 街市見證我城變遷
    • 我們如何去欣賞日常建築?
    • 出版《香港街市》 研究公共建築之重要

    徐頌雯的學術研究包括香港建築及城市規劃歷史,今次針對本地的現代主義建築(Modernist Architecture),為戰後最主流的建築風格,切入點選定從政府的建築物着手。她解釋,政府建築物數量龐大,尤其戰後經濟艱困,政府成為主要興建者,而很多公共建築都是採用現代風格。 然而她發現,戰後湧現的現代建築,其演變過程早於戰前已經開始。「其中有趣的是,在三十年代興建了一批為數不多的現代風格建築物,有好幾間都是街市,譬如中環街市、西營盤街市、灣仔街市,以及堅尼地城批發市場。我便好奇,為什麼是街市是最早一批現代建築之一?街市是否政府轉變建築設計的其中一個實驗品?」

    站在灣仔舊街市前的馬路口,雖然同處皇后大道東上有現時營運的灣仔街市,而舊灣仔街市大樓經歷市區重建計劃後,已活化為地產住宅項目,但徐頌雯依然直稱眼前的流線型建築物為「灣仔街市」:「『灣仔街市』在我眼中是香港建築史一個很重要的項目,但我有點覺得政府不太發現到這一點。」 回溯殖民地時期香港主要是帶古典式樣的建築物,如新古典建築(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外型講究整齊對稱,有規律,或是簡約古典主義(Stripped Classicism),如舊灣仔警署,簡化了裝飾藝術設計。 直至一九三七年,灣仔街市建成,換上不再一樣的建築式樣。 「當時興建灣仔街市,完全是摩登外貌,以流線型出現。當然跟其三角形地皮位置有關,但都是裝飾藝術後期流行的流線型建築做法。而且很強調建築物的橫向感,...

    在研究過程中,徐頌雯翻查一手歷史資料,包括殖民地部檔案、政府通函、舊建築圖則,追溯開埠後一八四二年第一所公眾街市落成,至一九八○年代獨棟公眾街市被多用途市政大廈取代為止。 「我發現街市是很有趣的東西。當英國人來香港後,其中最先興建的是軍隊建築物,還有道路,如興建皇后大道。街市是最早興建的公共建築之一,一八四二年就建中環街市,但其他公共建築如警署、監獄,主要為管治目的。」她認為,這反映街市的重要,見證逾世紀的社會變遷,走過殖民管治、鼠疫、戰後重建、糧食短缺等歷史時刻。 早期街市是開放式,逐漸出現單層、複層室內街市,反映人口轉變和社會實際需求。「現在我們看到的街市,很多時候都不是第一代,但多數都沒改變過位置,譬如灣仔街市只不過是對面街搬過來,中環街市一直都在同一位置。可能因為是政府地,也因為那是...

    對於現代建築的討論,徐頌雯指,不少人認為是簡單平凡,唔靚,這導致如何評價香港的現代建築,尤其涉及保育爭論。 「但是我想提出,現代建築所謂平凡或者實際,是一個時代背景之下所產生的。戰前戰後時期導致建築強調功能性,厭惡舊有裝飾,才會得出如此簡潔設計,當時的人覺得很摩登, 很有突破性。而在香港,很多這些現代建築,其實都是我們一些日常建築採用。」她坦言,很多時候建築研究者多偏好研究出色的地標建築,或者著名建築師,「如果在香港,只着眼某幾個較為出名的建築師,作品數量有限,我們不能從中有什麼結論。社會上關於保育、城市規劃發展的討論,很多時只集中於建築物本身,靚唔靚,誰人設計,沒有更宏大一點,看它和整個香港社會發展的關係。」 因此,她期望更能做到縱向研究,不只是聚焦單一建築,嘗試研究一個類型的建築,或者一...

    完成這次街市研究計劃,她期望未來有更詳細的香港建築史研究,「這本書(《香港街市》)忽略了很多戰後街市,包括一些公屋、徙置區,新界的街市,不能覆蓋所有東西,也不會是一個人或一本書做到的。期望這一代的學者,或者對建築有興趣的人,大家都參與,每人都解決一部分。」 「公共建築一個最重要的元素,是公眾可以使用到,無論是街市、圖書館,運動場,目的都是普羅大眾要去就去到。」她指,聽起來看似理所當然,但像舊香港大會堂曾有華人使用限制,「這點公平性,其實反映一個社會有幾接納所有人。所以欣賞或研究公共建築是重要的,因為都是普羅大眾會用到的東西。」

  3. 2024年9月20日 · 譚志榮 、部分由被訪者提供. 分享 留言. 未跟攝影師兼作家陳傑到灣仔藍屋之前,已閱讀過由建築師Andrew Ballantyne所撰寫的《Architec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牛津通識,2002),本書開宗明義要做的就是向讀者解釋建築是如何為其所為的。. 第一章節正是 ...

  4. 2019年7月19日 · 2019.07.19. 撰文:嘉栢 攝影:洪志富. 輝哥始終喜歡在香港生活,除了朋友多外,夏天四圍都有冷氣。 吳錫輝 和 鄧藹霖 為照顧一對在英國留學的兒子,多年來大部分時間在英國生活,去年幼子Eugene畢業決定返回香港工作,輝哥跟隨Eugene回歸,並開拍《輝哥為食遊2》,節目即將於周日在無綫播出,他接受訪問時提到去年在英國因天氣太熱,太太堅拒裝冷氣,最終離家出走搬到酒店居住。

  5. 2015年10月10日 · 騎樓柱. 騎樓是一種外廊式建築設計,在戰前時代,為確保建築物有足夠的承托力支撐露台建設,需要外加柱子放在街道上,用以承托建築物的重量。 由於建築物的露台部分會遮蓋整條行人路,就像騎在街道之上,故稱為騎樓,同時具有遮陽擋雨的功能。 走馬露台. 戰前的唐樓,整條街的建築物都是相同高度、闊度,間格也一樣,就像十多幢相連在一起,露台只是象徵式的以隔板作分隔,但是基本上由街頭到街尾的建築物,住客都可在露台上由頭走到尾,連結所有建築,所以俗稱為「走馬露台」。 樓梯. 當時唐樓的單位分佈多是一梯兩伙,門口對門口,樓梯大多陡峭而狹長,使用水泥人手鋪建,以致梯級的高度及闊度並不平均,甚至出現凹凸不平的情況。 Art Deco建築風格.

  6. 2024年4月22日 · 一個周三晚上,年輕演員們跟導演胡海輝盤坐地上,圍讀劇本。. 排戲室的空氣,除了冷氣顫動,亦共存兩種頻率不同的震動—演員們聲演法國人訴說為何來港、對在此生活的期盼的上揚,以及演員說出自己人生中與移民相關經歷時的沉穩。. 《香西法蘭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