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1月25日 · 2019-11-25. 狸美美. 第一次聽說「樹洞」,是20年前看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裡面,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在新加坡的小餐館裡告訴同事阿炳:有些人如果心裡有了秘密,又不想被人知道,就會找一個樹洞把秘密說進去,然後再用泥把洞封上,秘密就留在了樹裡。 電影結尾,在古老的吳哥窟,一個小和尚看到一個奇怪的遊客正對着一個樹洞輕輕地說話......王家衛的樹洞並不是原創,真正的樹洞起源來自希臘神話的寓言故事《國王長着驢耳朵》,裡面的理髮師因受不了被要求保密的壓力而在草地上挖了個地洞,然後把秘密說進了洞裡。 不管是地洞還是樹洞,都是指當人們承受不住壓力時,尋找的那個匿名傾訴的方式。 到了網絡時代,現代人找到了更方便的樹洞--不用爬山不用挖地,輕輕敲擊鍵盤就可以了。

  2. 2019年2月18日 · 通識教育科單元一中,有關身份認同的內容,通常教師在教學上都會以新來港人士和少數族裔為議題,探討兩者融入香港的困難,在此筆者建議同學們找出兩者在適應香港生活的共同障礙,以便在應考時可以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相關的概念與示例。 語文文化 難以融入. 首先,他們所用的第一語言多非廣東話或中文,因而面對溝通障礙,令他們難以適應香港生活。 以少數族裔為例,他們的第一語言並非廣東話,難以用中文溝通;但香港是以一個廣東話為主的社會,所以他們難以與港人溝通,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不少溝通障礙。 由於這些溝通障礙,所以難以融入香港社會。 因此,他們亦難以適應香港生活。 其次,他們因為行為或文化等方面不被了解,容易受到港人歧視。

  3. 2001年8月16日 · 遭三大漢掌摑. 到二月十二日,梁在香港電台做完「瘋show快活人」節目後,於下午三時獨自駕車返家,期間發現三架私家車一直跟尾,梁當時誤以為被傳媒「狗仔隊」跟蹤,故不以為意,當他駛至西貢寓所附近時,尾隨他的三部私家車中其中兩部上前將他攔腰截停,三名大漢隨即跳出直撲梁,並一言不發掌摑他三大巴掌,兇徒更要脅梁將事發地點向外說成在酒家廁所。 而當日一名自稱姓麥男子致電某報稱,當日下午三時半左右與太太在九龍一間食肆飲茶,目擊梁思浩被兩人在通往洗手間之走廊上攔截,其中一人更狠狠地勁摑梁三巴掌。

  4. 2015年5月8日 · 小販在多年前被嚴厲取締後,夜市這種熱鬧情況幾乎在港絕跡,但去年農曆新年深水 小販攤檔被「升級」成為「桂林街夜市」開始,到剛結束的青衣 ...

  5. 2020年2月7日 · 當有一人在網上討論區收到似是而非的訊息,就即時以「光速」將訊息分享給自己親友,而親友亦以同一速度將訊息分享給其他人,訊息的「擴散」能力,比病毒更為迅速和廣闊,一則謠言可以「一傳一萬,一萬傳一千萬」,甚至達到數學理論上所講的「無限大」(infinity)! 但是,各位在按掣發送訊息前,是否真正求證訊息的真偽(即是fact check)? 如果訊息未經求證,而又傳遞出去,你就成為「造謠者」。 現時社會就是出現了這種「盲發訊息」的陋習。 政府面對網上有過千萬條訊息,難於在短時間內逐一將謠言澄清,訊息亦隨情況轉變而不斷發酵,「變種」為另一則謠言。 政府只能作「捱打」還擊。 魯迅曾言:「謠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謠言殺人,也以謠言被殺的。 」假消息是把雙面刃,不想自己被蒙在鼓裡?

  6. 2010年9月3日 · 那是一種雲和鐘的荒謬感。 陳映真的《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裡,有一篇《雲》,寫的是美資機構裡華人的命運,像時刻變幻的雲那樣不可預測,主題倒是指向鐘一樣的「決定論」:外資企業及其資本霸權的必然本質。 除了上述兩個巧合得近乎信手拈來的例子以外,雲和鐘的辯證命題,其實有助於我們認識兩者互相滲透、互相發生連鎖關係的世界—就像馬格列特以繪畫回應哲學論題那樣,作家也可以透過觀看和發現,對文學原理作出反省和反證。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網是香港文匯報全資附屬網站,面向全球華人,溝通兩岸三地,每日提供大量及時準確的新聞及資訊。

  7. 2005年10月27日 · 韋基舜. 黃大仙籤第五十籤為「中吉——伍員出關」。 (續上期)且說東皋公見伍子胥一夜白頭,勸他無須悲傷,指此為佳兆。 子胥問何「佳」之有? 東皋公說子胥貌狀雄偉,容易辨識,今白了鬚鬢,一時難辨。 友人皇甫納外形相近,今已前來,可扮作伍氏闖關。 子胥既白了頭,旁人一時難辨,便可乘亂過關。 東皋公此計果然得逞,子胥出關後,疾行至江邊,只見江濤險湧舉目無舟,焦急之際,見有漁舟逆流而上,便急呼:「漁父(音傅,乃尊稱對方,猶若師父的「傅」)渡我! 漁父速速渡我! 」那漁父方欲靠岸,但見岸上有人行動,乃放聲歌曰:「日月昭昭乎浸已馳,與子期乎蘆之石奇」。 子胥登時會意,立刻沿江邊走到蘆洲,匿入蘆荻中。 未幾,漁舟駛至,漁父不見伍氏,又再高歌:「日已夕兮子心憂悲,月已馳兮,何不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