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7月31日 · 大相徑庭的波鞋街計劃. 重建後的波鞋街項目,和十年前市建局設計的「體育用品城」,有三點大不同。. 一、犧牲公共空間 增加住宅賺到盡. 原計劃:. 8,175平方米的零售及文娛康樂樓面,五層商場,商場三樓設有對公眾開放空中花園;. 13,935平方米的住宅樓面 ...

  2. 2021年1月20日 · 2021年的地圖. 重溫舊地圖,初時設計較為平面精簡。 初開幕的海洋公園只有「海洋館」、「海濤館」等十二個景點。 八十年代逐步建成「水上樂園」、「登山電梯」等設施。 九十年代的地圖,繪者開始在機動遊戲圖案畫上小孩,增添歡快氣氛。 一九九九年,中國送贈一對大熊貓安安佳佳,地圖首見「熊貓館」蹤影,而水上樂園因入場人數不足而關閉。 二〇〇三年,沙士事件令遊人大幅減少。

  3. 2023年7月17日 · 當大家追求「白就是美」的同時,有沒有想過「白」可能帶來的危機,臉上或身上突然多了一個白斑點,到底是白蝕還是汗斑?前者是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後者是常見的真菌感染,兩者引起的皮膚情況可大可小,如果不幸是白蝕,是否無藥可醫?照太陽燈、激光治療能不能改善?皮膚科專科醫生王 ...

  4. 2023年9月15日 · 港媽最怕之看眼科. 「You can’t scare me, I have kids 」當上港媽後,我的確變得天不怕地不怕。. 不過,其實我最驚看眼科醫生的。. 在這個差不多每名港孩也有手機的時代,每年開學,我也會帶三名子女驗眼,確保視力正常,特別子女的眼睛,在十二歲前是十分重要 ...

    • 流行文化 承先啟後
    • 本土成熟
    • 遍地黃金
    • 延伸閱讀:精神讀物

    八十年代對很多人來說是香港最美好的年代。經濟起飛,生活安穩,也造就了大量的消費與流行文化。音樂工業、電影與電視產業繁盛,還有種類多元破格的雜誌,都鋪展了一個光鮮亮麗的時代。其中隱含的,卻是最好與最壞的精神。 經歷八十年代的學者吳俊雄也受流行文化洗禮。他有兩個名字,本名以外還有「梁款」,吳俊雄寫社會學論文,梁款寫流行文化,兩個名字的交錯也是由八十年代孕育而成。

    1980年在香港大學畢業的吳俊雄,面對人生的新階段,也親睹香港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事後回想,那個時代對我們這些吃喝玩樂的人不薄。」他笑說。仔細爬梳,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十年從七十年代萌芽。「本土文化從七十年代中期已開始發展,粵語流行曲與電影逐漸取代國語,是時髦的象徵。」 七十年代的《狂潮》與《網中人》風靡人心,許冠傑的歌曲與許冠文的電影街知巷聞。踏進八十年代,成就了本地文化更趨成熟的時期。 「七十年代中許多本地文化的開山師祖從外國陸續回港,好像梁淑怡、徐克、譚家明與許鞍華等嬰兒潮世代,在外國吸收養分,回到香港作嘗試。」 1983年首次紅館演唱會;本地電視劇集繼續流行;還有從七十年代延續的流行曲頒獎禮,開始出現「樂壇」的概念。香港從過去的華南氣氛脫胎換骨,步向港式現代生活。

    八十年代也是個點石成金的年代。不論多好或多壞,幾乎也能大紫大紅。吳俊雄直言,那是個「遍地黃金,遍地糞土」的時代,流行文化其實充滿沙石。 「市場需求大,譚詠麟與達明一派也可同時流行,但黃金的年代卻忽略了往後是否仍然黃金。」 今朝有酒今朝醉,從精品到爛品,八十年代俯拾皆是。當人才逐漸凋零,今天便散失成荒蕪。「現在想找回八十年代的物件也不多,好像沒有留下什麼痕迹,因為當時太開心了。」

    八十年代的流行刊物紛陳,如《號外》主打中產市場,《年青人周報》的讀者對象是年輕人,內容多涉獵外國流行音樂,也有大量園地供讀者投稿。從過去《中國學生周報》,年輕人仍對文化中國抱持希冀,銳意在香港延續中華傳統,也融合西方科學理性思潮。到了《年青人周報》,中國不再重要,主打的是年輕人建立自我,以及塑造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從兩份報刊能窺見文化認同的轉變。

  5. 2021年3月1日 · 1997:公營機構土地發展公司公布「利東街麥加力歌街重建項目」(H15)。 2001:市區重建局成立,取代土地發展公司。 2003:市建局正式推行H15項目;街坊組成「H15關注組」,就重建項目爭取權益。 2005:H15關注組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交居民設計的「啞鈴」重建方案,遭城規會否決;市建局動用 ...

  6. 2019年3月12日 · 友人在大角咀開studio,高層單位,有兩排偌大窗子,我最愛站在窗前,透透氣。某天,從鳥瞰角度,瞥見一條謐靜小街,一排排安穩如昔的老房子,與毗鄰塵土飛揚的工廈,顯得格格不入。「那條就是詩歌舞街。」友人搭嘴。「我早兩天在那裏碰見阿P(編按:My Little Airport樂隊成員),然後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