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8月2日 · 2017年8月號. 著名科學期刊《自然》近日刊登了一篇令人驚訝的研究報告,指科學家首次成功編輯胚胎中的基因,消除致病突變,「製造」出健康的胚胎!. 不過,這次的成果也令人擔憂:將來會否真的有嬰兒可以「嬴在子宮裏」?. 這到底這是好事還是 ...

  2. 丹麥國民皮膚癌的發生率高居世界第 5,即與此有緊密的關聯。. 在丹麥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了日常生活習慣對罹患癌症的風險有很大影響。. 相信如果丹麥人可以戒煙戒酒,癌症死亡人數一定可以大幅減少。. 來源:.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health/news/8277418/Why ...

  3. 健康動力雜誌,為你提供最新的健康資訊,包括生活閒情、醫緣相聚、醫與研等專欄,讓你帶動健康生活,實踐動力人生。

  4. 青少年發展專家 Mandy Saligari 在一場教育座談會中指出,青少年花大量時間在 Instagram 和 Snapchat 上傳訊息的行為,其實與藥物或酒精上癮一樣危險。 而更危險的是,年輕人對螢幕成癮的行為被社會嚴重忽略! Saligari 將成人讓青少年自由玩手機的行為比喻為給了他們一瓶酒或古柯鹼一樣。 她認為,人們都以為對「物質」才有成癮行為,但是真正的成癮行為模式其實可以透過多種方式表現:例如食物成癮,自我傷害與發色情短訊等等。 英國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一的 12-15 歲英國青少年承認他們在螢幕時間和其他活動之間沒有很好的平衡。 而另一項研究針對 1,500 名教師調查發現,三分之二的人表示發現青少年在分享色情內容,其中更有不少是小學生。

  5. 日前,史丹佛大學的心胸外科主任 Joseph Woo 博士就表示,「光合作用無處不在,我想知道是否可以利用光合作用為缺氧的心臟補充氧氣。 」他的研究團隊先是嘗試讓研磨後的菠菜和羽衣甘藍與實驗皿中的心臟細胞結合,但過程不夠穩定;隨後,他們又嘗試藍綠藻類光合細菌,最終發現它們能夠共存。 之後研究人員將該光合細菌注射到一隻因冠狀動脈疾病而心肌缺血的麻醉大白鼠心臟中,並將光照下與黑暗中的白鼠心臟細胞對比,發現前者更健康。 雖然光合細菌在 24 小時後就消散了,但白鼠心臟功能的改善卻維持了一個月。 來源: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06/82l0RJ8e19iuJXU1.html. 雖然該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但未來很可能適用於人類。

  6. 心房顫動的全名是心房纖維性顫動,是心律不整中最普遍的一種,患者的心房出現問題,令心房快速顫動,無法正常收縮,心跳變得加快和不規律。 患上心房顫動的機會隨年齡增加,四分一的40歲或以上人士在去世前會有機會患上心房顫動 3 。 心臟科專科蘇睿智醫生. 心房顫動致中風後果嚴重. 心臟科專科蘇睿智醫生 解釋,心房顫動的病徵包括心悸、疲憊、頭暈、氣促、胸部疼痛。 過去多項研究均顯示,心房顫動患者出現血栓的風險較高,因此中風的機會比常人的高7倍 4 。 「當上心房內的血液無法正常泵出,滯留的血液便會凝固成血塊,血塊流至腦部,便會引致中風。 由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病情通常都比較嚴重及可引致殘障,大約一半病人會在一年內死亡 5 。

  7. 近日美國就有一項毒癮治療計畫表示大麻可有效治療海洛因成癮的症狀,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以毒攻毒有歷史. 原來早在上世紀,醫學界使不停嘗試「以毒攻毒」。. 在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有些美國的醫生便認為嗎啡是酒癮的最佳解藥。. 結果到了 1960 年代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