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腸道健康檢查計劃﹙「計劃」﹚ 是針對關注腸道健康人士而設的檢測服務。 計劃採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發、全球首創透過檢測糞便的細菌基因 (M3)的偵測方法*﹙ 「此檢測」 ﹚。 此非入侵性檢測方法除了能偵測早期大腸癌之外,亦能有效預測大腸瘜肉復發。 更多關於此技術的研究結果,請參考以下連結: https://www.med.cuhk.edu.hk/tc/press-releases/cuhk-develops-a-novel-faecal-test-that-can-detect-polyps-and-early-colon-cancers-with-sensitivity-over-90. 計劃特色. 非入侵性檢測** 簡單方便:只需糞便樣本.

  2. 1. 所有骨折都在手臂骨的下半部; 2. 所有骨折都是螺旋型態; 3. 所有骨折都是外旋變型,亦即是骨頭外側折斷的位置比內側(近身體的方向稱之為內側)折斷的位置為髙。 Eric,一位身型非常健碩的 20 歲肌肉男,右手臂包著石膏,左手把手機裡他拍下的 X 光照片遞給我看,說:「黃醫生,你可否幫幫我,我不小心弄斷了手臂。 」我望了照片上的X 光一眼,問他:「你是拗手瓜的嗎? 」Eric 面露尷尬的表情,說:「真不知道為什麼,我本來應該是很大力的,我的骨頭是太脆太弱了嗎? 拗手瓜拗斷手臂骨,其實是和年紀、性別沒有關係,雖然絕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但老人家、孩子也可因拗手瓜而導致骨折。 也雖然大部份受傷的人都是男性,女性也可以因此而受傷。

  3. 28 2月 2020. 健若驕陽:消化不良別輕視(刊登於蘋果日報) 蔡曉陽醫生. 2020 年 2 月28 日. 蔡曉陽醫生 ── 中大醫務中心全康診所顧問醫生. 健若驕陽消化不良別輕視刊登於蘋果日報) 抗疫關係,很多朋友這個月都要在家中工作,活動量減少加上各種社會問題,心情難免抑壓,很容易產生腸胃問題。 例如覺得飽飽滯滯、時有打嗝,甚至胃酸上湧的情況等。 在香港,大概有兩成人會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其他的腸胃病包括胃酸倒流(4.8%)及腸易激綜合症(4.1%)亦時有所見。 有些人會來求醫處理,亦有不少人會自行買些胃藥紓緩,甚至以為是偶爾不適而不加理會。

  4. 2023年10月14日 · 14 10月 2023. 香港名醫診療中心(深圳坪山)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 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環球醫療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定旭教授前排左一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與環球醫療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定旭教授就 “ 香港名醫診療中心 ” (深圳坪山項目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探討未來合作方案坪山區政府領導及相關部門參與並見證簽署。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是一間非牟利、私營教學醫院,由香港中文大學全資擁有。 貫徹非牟利的宗旨,中大醫院將所有盈餘投放於中大醫院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以支援醫院的長遠發展及醫學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 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中大醫務中心)是中大醫院的專科門診醫療中心。

  5. 2020 年4 月 24 日 彭慶茵醫生——中大醫務中心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綠茵醫道:難以觸摸的腸化生(刊登於蘋果日報) 不時也有病人在檢查時發現胃部有腸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而來向我尋求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看看應該如何處理才 ...

  6. 常見的症狀有兩種:在孩童階段此瘤會過早刺激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引起兒童早熟症;另一病徵就是「癡笑型腦癇發作」,此類發作初期常被家長忽略,以為小孩不聽話,被學校投訴上課時搗亂儍笑,又或無故痛哭(Dacrystic Seizures)。 隨着病情繼續發展,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社交,引致情緒低落、學習障礙,不少患者往往到後期進展成典型的運動型腦癇,才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癡笑性腦癇」可以先透過抗癲癇藥物治療,但療效因人而異,如電影中的「小丑」服用七種藥物也不能控制病情。 另一方法就是以手術切除,但因為腫瘤位於大腦深部,以往這類手術的風險較高,容易傷及下丘腦。 但隨着內窺鏡、電腦導航及放射外科等技術進步,手術也變得更為安全。 另一方面,「癡笑性癲癇」並不是唯一可以導致無意識、無法控制大笑的疾病。

  7. 11 10月 2021. 醫路同行:盲目體檢 浪費時間金錢. 謝雪兒醫生 明報. 2021 年 10 月 11 日. 謝雪兒醫生——中大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醫路同行盲目體檢 浪費時間金錢刊登於明報) 新冠疫情持續將近兩年,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毋庸置疑,大部分香港市民被困在這個小小的城市中,不論身體或心理都需要適應「新常態」。 疫情的確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但凡事都有兩面,作為家庭醫生,觀察到大眾變得更加關心自己的健康,這倒是一件好事。 由於擔心自己是否適合打疫苗,近來多了市民接受身體檢查,由20出頭年輕人到80多歲老人家都有,他們大多都沒有定期驗身習慣。 不少人擔心自己有沒有「三高」、內臟功能有否異樣。 究竟什麼時候需要做身體檢查呢? 醫學界並沒有既定指引。

  1. 相關搜尋

    to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