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6月22日 · Google. 是枝裕和或許料不到,《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在日本公映兩周多,票房逾23億日元,成了他從影以來最賣座作品。 是枝裕和在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後才開始攝製獨立電影,一直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日本社會風貌,無論任何題材,由他表現出來,就是跟主流的不一樣。 已經不少訪問提及他的紀錄片根基,在此不詳贅,然自首作《幻之光》後,他慢慢蛻變,由爭議性和帶著濃厚社會批判(奧姆真理教的精神空虛,赤貧孩子的生存問題等等),漸漸演化成《誰調換了我的父親》,不俗商業叫座力的影片,這些都是一步步走來的。 這當然有個人因素在內,他自言創作目光和興趣,慢慢從社會性的事件,走向較個人化的題材,明合了年輕時較理想化,著眼一些大題目,中年回望又回到人倫家庭等普遍趨勢。

  2. 2015年9月14日 · 《同命鴛鴦》(1960)是長城出品的名作,由朱石麟導演,長城的當家女星夏夢主演,影片改編自福建莆仙戲《團圚之後》,《同命鴛鴦》是徹頭徹尾的悲劇。 關於本片的藝術成就、 戲劇結構和悲劇意識,可參舒琪先生的章〈《同命鴛鴦》的悲劇成份〉(《戰後國、 粤語片比較研究:朱石麟,秦劍等作品回顧》,頁70-73)。 筆者只就悲劇一點作些許申論。 《同命鴛鴦》的悲劇性一方面來自封建儒家的道德觀念,令一個表面上體現了忠孝節義的家庭落入徹底崩潰的局面,另一方面影片體現了神秘的天意、 命運的無常,正如片名暗示兩代男女面對同一的悲慘命途。 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借用叔本華的悲劇學説,指出悲劇有三種之別,一是極惡之人交構,二是盲目的運命,三是普通之境遇,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3. 2015年3月10日 · 高峰秀子主演的二十四隻眼睛》(1954木下惠介浮雲》(1955成瀨巳喜男經常入選日本十大電影所以外國電影觀眾如果遇上木下惠介回顧展和成瀨巳喜男回顧展一定會看過她主演的多部傑作

  4. 2018年3月10日 · 由劉德華飾演的和尚了因,因為朋友小翠之死為而追捕逃犯孫果,在斷崖上極度悲憤而誤殺小鳥,看到因果,因此成了「大隻佬」,展開他的尋找開悟之旅。 其實小翠為和尚療傷時,和尚已動凡心,生了業慾。 而且這個和尚看到的因果,卻只是看到壞的一面,一直執著看不到的因果,在不見全然的情況下,他的因果律,反而造就一套個人的宿命觀,結果愈纏愈緊,終不能解脫。 《大隻佬》的三種執念隨著《大隻佬》登場演出的業,有三種。 第一種業,是活於當下的這個大隻佬明星,在與杜韋(杜琪峯及韋家輝)合成三位一體時,由《暗戰》(1999)至《瘦身男女》(2001),已種下利用特技化裝來玩「業隨身」之因果遊戲,而且肯定這套《大隻佬》未到果期,只不過是當下輪迴的一個中途站罷了,應該陸續有來,成為他們三位一睇的戲種。

  5. 2023年7月7日 · 影片儘管看似不乏香港情懷其實只是徒具軀殼貌合神離。. 鄭政恆 :. 電影的焦點當然是發哥,也令人想到《阿郎的故事》等多部電影,以及吊兒郎當的形象。. 發哥喜歡行山跑步,個人興趣也順理成章移入電影之中。. 本片的情節設計相當老土:患 ...

  6. 香港警匪動作片再生創造,結合人性惡的哲理考量,把握住「大邪若正,大惡若」的時代信息。 最佳男演員:張繼聰(《窄路微塵》) 張繼聰定下含蓄內斂的演出策略,處理不觸及往事的角色設定,以細密心思建構阿窄自我隔離在疫下與道德的淨潔世界裏 ...

  7. 2011年6月8日 · 〈黑髮〉是黑色,〈雪女〉是白色,〈無耳芳一〉是紅色,〈茶碗之中〉是灰綠色。 每個故事都有訴諸感官的象徵,如《黑髮》強調是武士觸摸到髮妻烏溜溜光亮亮的頭髮;〈雪女〉更是眼的故事,樵夫巳之吉是有眼無珠,看不到妻子是雪女,雪女則用是受巳之吉的色迷,也是由眼睛開始,最後兩人分別,亦是雪女看到子女熟睡的模樣,才放棄了殺死巳之吉的心念;〈無耳芳一〉是關於聽覺的,聽戲是享受,亦是亡魂懷念前事和印證歷史。 紀:《怪談》是要在電影院看的,正因為「聽」的元素很豐富,有劇場的音樂,亦有無聲靜默的時刻,有很新的聽覺經驗。 剛才提到聲效不同步時,已有強烈的疏離效果。 負責音樂的武滿徹,用了沒連接的音樂,主體就是無聲的一刻,有聲的地方像標點符號,要你留意無聲的時刻。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