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7月19日 · 評審主席姬蒂白蘭芝(Cate Blanchett)盛讚《小偷家族》完全擊中他們的心,但有日本國民直斥導演為「賣國賊」,批評電影抹黑日本形象。 《小偷家族》的主角都是社會的低下層,這些批評側面反映低下層在社會不被看見,甚至被視而不見的情況。 是枝裕和關心社會現況,除了早年的紀錄片外,部份電影亦取材自生活實況。 《誰知赤子心》(2004)取材自東京巢鴨遺棄兒童案,講述媽媽出走後,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如何在困乏中求存。 《小偷家族》的靈感則來自子女隱瞞父母死亡,騙取養老金的新聞。 電影透過以犯罪來維繫的家庭,反映日本的社會問題。 這一家人主要以犯罪為生,過著偷偷摸摸的生活。 治(Lily Franky 飾)、祥太(城檜吏飾)和樹里(佐佐木美雪飾)都是小偷。

  2. 2021年2月5日 · 這故事嘗試探問血緣/親情、貧窮/犯罪、珍惜/拋棄、親暱/家暴、工作/生活、孤獨/性愛、退休/死亡、家庭/飄零等等多樣的主題,層次無疑相當豐富,因此是枝裕和說「我將這十年來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全部融入在這部電影當中」,其努力是可信的,不過欲發掘的人事太多,難免容易顧此失彼。 比較可惜的是亞紀這角色,加插她在這「家族」中,目的比較曖昧;安排她在半色情店的工作,雖說能「反映」到日本貧窮社會的一面(雙失少女的可憐處境),但是否有這必要,倒是可以思考的——這類角色往往不容易寫,若寫她慘遭剝削,容易落入苦女子公式,現在遇上善良恩客,卻也沒多深刻。 是枝裕和很懂得在「文藝」和「大眾」間取得平衡,但近年他借用小孩、美女、帥哥去發揮故事、吸引觀眾的意圖越趨明顯。

  3. 2020年12月30日 · 起初得知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開拍《小偷家族》,從那簡短的劇情簡介,推敲可能會是像大島渚《新宿小偷日記》,或今敏動畫《東京教父》,甚至姜大衛導演的《聽不到的說話》,結果全部都不似,最初宣傳著重的「小偷」元素,其實不是重點,這部電影回歸到 ...

  4. 2020年12月30日 · 《小偷家族》的主角家庭裏只有兩個人仍有血親,分別是電影開首被治從街上撿回來的小女孩裕里,以及芳華正茂的亞紀。裕里與亞紀與原來家庭的關係,從不是創作與觀眾需要費心的焦點。

  5. 2021年5月18日 · 家庭」的組成、因果大同小異,不外是父母子女、弟兄姊妹,但裏頭的喜惡、恩怨、情仇卻是千差萬別的。 「家庭」可以令人感覺溫暖,又可以很冰冷無情。 「家庭」可以是做人的「支柱」,又可以是「負累」……。 「家庭」不只關於人的,往往也牽涉空間。 我們說「返屋企」時,「屋企」指甚麼? 另一句老話:「何處是吾家? 」香港人對「樓宇」、「單位」最敏感,但除此以外至少還有「社區」、「城市」,甚至「土地」等概念。 羅大佑八十年代名曲〈家〉有這段歌詞:「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那是後來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 電影是如何呈現「家庭」的? 當然洋洋大觀了。 電影也許更好玩,因為larger than life,因為百無禁忌,因為源自不同的時代及文化。

  6. 2021年3月19日 · 根據東京理科大學學者荻原佑二的研究,平田家的家庭結構其實一直從日本社會中漸漸淡出。 從二戰後到2015年的日本家庭規模持續收縮,從平均每戶4-5人減少至2-3人;三代同堂家庭從1960年代中的19%持續減少,至2015年低於7%;獨居人口比率則持續上升,至2015年超過25%。 由夫妻/親子兩代組成的核心家庭比例有波幅,大體上持續增長,成為日本家庭的主流型態,佔約60%。 [1] 然而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人類學者L. Keith Brown 指和美國這類西方社會相比,以「祖父—父親—兒子」為軸心的主幹家庭(stem family)在日本其實仍為平常。

  7. 2018年7月6日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新作《小偷家族》近日在香港公映,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影評頻道」請來登徒和鄭政恆,對這部早前贏得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的電影作出評論,分析它有什麼優勝處。

  1. 家族榮耀之繼承者 相關

    廣告
  2. Uplifting Worship Music for Jesus. Worship Jesus together with FREE worship music that bring peace and hope. Sound of Heaven.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