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首頁. 消費全攻略. 2020.11. 健康美容. 特集. 《不要讓「貪靚」沖昏頭腦,簽約預購要小心》 不論男女,「貪靚」也是人的天性。 為了塑造完美輪廓及體態,我們很多時都會購買不同的醫療程。 不過,由一般醫學美容,以至脫毛豐美容服務或療程也危機處處,當中更存在了不少謬誤。 如果選擇不慎,隨時花了冤枉錢還換來反效果。 追求健康體態的你,馬上看看以下的精明「貪靚」攻略! 醫學美容. 讓人步步為營的美容療程. 近年醫學美容成為女士寵兒,他們的服務多元化,從輪廓、體態到皮膚護理等等都有涉獵。 醫學美容服務除了以專業、科學見稱,當中部分商戶所用的不良營銷手法亦「聞名遐邇」,讓不少愛美的女士跌進消費陷阱。 消委會曾點名譴責包括「凱詩美容集團」在內的公司,以高壓硬銷美容療程。

  2. 瞄準這心理豐胸產品層出不窮聲稱能促進胸部發育令乳房增大及脹滿。. 本會搜集了11款豐胸口服或塗搽產品,標籤成分多是中藥或草藥,據中醫、西醫、藥劑師及營養學者的意見,它們未必能達到豐胸功效。. 中藥須配合個人體質而用,胡亂服用可能對 ...

  3. 現在是女士們最好的時代,也可以是最壞的時代。市面上的化妝品種類越來越豐富,用法也越來越多變,在選購和使用方法上有一定的難度。化妝品的功效和安全性同樣重要,今日就和大家聊聊必備的底妝、時興的氣墊粉底和潤唇膏。選得好、用得對,絕對能令妳眼前一亮! 底妝 肌膚「起粒粒 ...

    • 先試用後購買
    • 仔細閱讀成分資料
    • 慎選購物渠道
    • 收貨後仔細檢查
    • 避免囤積護膚品

    消費者在網購護膚品前,宜先試用有關產品,減低用後出現過敏反應的機會。尤其皮膚容易出現問題的人士,並不建議在未清楚產品詳細成分情況下,貿然選購未曾使用過的護膚品。現時部分品牌的官方網店會提供套裝產品,一般包括數款試用裝或容量較少的產品,用家可先購買產品的試用套裝,以確保產品合用才決定是否購買容量較大的產品。

    建議消費者挑選產品時留意有否清楚說明產品使用方法、成分及使用期限等資料,並在購買前細閱成分列表,避開容易令皮膚出現不良反應的成分。例如MIT(methylisothiazolinone)及CMIT( 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均屬於致敏性較高的防腐劑,消費者應多加留意。

    用家可按照自身對品牌的熟悉及喜愛程度,決定於官方網店還是綜合購物網站購買護膚品。一般而言,官方網店方便忠實用家可以一次過購買其品牌多款產品,甚至可以搶先購買品牌新品;部分更會提供「官網限定」的套裝產品,讓對品牌不太熟悉的人士,可先購買試用。 相反,綜合購物網站可讓消費者一次過網購各大品牌的明星護膚品,部分價格亦可能較官網低。不過,綜合購物網站較適合對心儀護膚品已有認識,甚至曾經使用相關護膚品,熟悉其質地、氣味、用法等的用家,萬一購買的產品有異常也能及時察覺。 了解更多,請參閲【549期《選擇》月刊 護膚品網店 產品成分資料透明度低 促改善】。

    收到貨品後,應盡快檢查貨品包裝是否完好,亦要留意產品標示的使用期限。另外,在打開產品前,宜再次檢視標籤上的成分列表,查看是否與網站所列資料相符,及是否含有已知的過敏成分。如發現產品含致敏成分,或者產品即將到期甚或已過期,建議聯繫相關產品供應商,商討可否安排換貨甚或退款。

    皮膚狀況或會隨季節轉變,宜按照當季的肌膚狀況及需要購買和選用護膚品,例如夏天著重控油,冬天著重保濕,建議避免過量「囤貨」導致產品過期。若考慮嘗試新款護膚品,建議購買小容量先行試用,因每個人的膚質及皮膚反應不同,勿因大容量相對較便宜,而大量購入未曾使用的護膚品。

  4. 選擇月刊. 選購文章. 2021.03. 533期. 聲稱天然、草本、有機染髮劑 或可致敏及含大量細菌. 【蔣家旻X染髮劑安全大檢閱】 不少人因為愛美或工作而染髮,近年市面上因此出現了不少聲稱成分「天然」、「草本」或「有機」的染髮劑。 本會測試了市面上26款在包裝或名稱上聲稱「天然」、「植物成分」或「有機」的染髮用品,售價由$18至$450 不等,顏色型號主要是以黑色和深啡色為主。 測試發現部分樣本檢出致敏物質、重金屬和細菌,使用含化學成分的染髮劑,可引致過敏,甚至有致癌風險,情況令人關注。 HK $8. 測試樣本及項目. 測試結果. 篩選比較. 不同類別的染髮用品. 致敏物質. 天然染髮劑成分. 選擇和使用染髮用品小貼士. 衞生署、海關、廠商回應. 訂戶限定內容. 立即購買以瀏覽全篇文章.

  5. 2016年12月12日 · 首頁. 資源中心. 新聞稿. 逾9成消費者認同立法規管醫療美容 消委會倡議引入清晰定義和牌照制度. 2016.12.12. 近年,「醫療美容」大行其道,縱使發生了致命的美容事故,為人詬病的銷售技巧和服務質素言猶在耳,愛美一族仍願意為塑造完美體態和動人容貌,大灑金錢。 消費者委員會發表研究報告,揭示目前本港在「醫療美容」定義和全面監管的情況下,無論產品服務涉及的風險、醫療儀器的監管、以至業界的資歷認證要求、銷售手法,資訊披露和申訴機制等每個環節都出現潛在問題,消費者難以判斷和往往低估所需承擔的風險,難以自我保護。 ( 詳細報告:醫療美容服務的消費保障 - 引入新規管制度)

  6. 新聞稿. 醫學美容事故不斷 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進行療程宜三思. 2021.08.16. 近年醫學美容大行其道不少愛美人士期望透過科技令外貌力臻完美甚至讓肌膚重回青春。 消費者委員會亦視察到不少高能量或入侵性注射療程在推廣時以其快速有效為招徠,但往往鮮有提及其存在風險,容易令消費者誤以為屬一般美容療程。 然而,在消委會多年來的投訴個案中顯示,醫學美容療程的風險不容忽視,療程過程中若出現問題,有機會令皮膚受損,嚴重的可導致變美不成,造成長遠及難以撫平的身心創傷,實非金錢賠償足以彌補。 儘管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容院於過去一年多以來停業多時,消委會今年上半年仍接獲479宗涉及美容服務的投訴,情況令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