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門診保險 相關

    廣告
  2. Best Home Insurance in 2024. Trusted By Millions. Get Quotes Now! Fast & Easy. Bundle with Auto to Save More. Quotes 24/7. Insure Your Home Today!

  3. 上個月有 超過 1 萬 名用戶曾瀏覽 bluecross.com.hk

    保障包括個人意外、教育基金及在升學期間前往的消閒旅程等。 保障包括個人意外、學業取消、中斷、教育基金、醫療費用及在升學期間前往的消閒旅程等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6日 · 藥餘要減,從派藥模式說起. 文章日期:2021年06月06日. Share.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醫生給你的藥,有沒有試過沒吃完,病就好了?. 又或不幸惡化,趕往求醫,獲發新藥,吃剩的又如何處置?. 傷風感冒買來的成藥,有時在過期前也未必趕得及全數 ...

  2. 2020年8月2日 · 許樹昌指出香港只由公立醫院治療新冠肺炎病人不像外國私家醫院亦會治療高度傳染病患者原因在於醫療保險和醫療架構制度的不同,「外國好多人都會買醫療保險所以私家醫院不介意提供多一點服務有部分醫院的環境是適合處理傳染病」。 但由於本地私家醫院一直以商業模式運作,將重心放在能夠帶來盈利或帶來住院病人的專科服務,故一直沒有特別投放資源在傳染病設施上,「因為這些大型的傳染病很多年才有一次,例如2003年SARS、2009年豬流感大流行,到了今次都隔了好多年,私家醫院是不會擺資源去做這一類的傳染病。 因為私家醫院的目標是要有盈利,公立醫院就是服務」。 許樹昌表示,本地私家醫院傳統上有兩類個案是不接收的,第一是高度傳染病,第二是有自殺傾向的病人,例如抑鬱症病人,因為擔心嚴重影響醫院運作。

  3. 2020年2月24日 · 明報專訊醫管局進一步縮減非緊急服務包括延後逾半專科門診專職醫療門診及普通科門診覆診不少長者對應否如期覆診有所疑慮請來賽馬會流金匯高級經理高級護士長鄭小慧解答常見疑問Q長者近日有覆診應否如期應約

  4. 2020年5月19日 · 他打開箱和袋,就是一個流動小診所,除了基本的量血壓、篤手指量血糖工具、基本的止痛止嘔藥等,還有採樣本、吊鹽水工具等。 「現時大約跟20多個長者院舍服務每周兩天上門診症這都是和NGO合作。 因為這部分已逐漸穩定,我去年開始又發展在宅醫療! 港在宅醫療落後 赴日台考察. 「去了幾年長者院舍,我有一些反思,見到不少長者情况都很差,插了喉管,沒法和人溝通,一有事院舍會call我們上門。 我在想,自己將來老了也會病,有些情况也無可避免,DoctorNow Needs應怎樣走下去? 於是我去了日本和台灣,考察人家的在宅醫療,香港無理由這些方面落後於人。 」不要說在宅醫療,就算是視像看診等遠程醫療,香港似乎也是比其他地方落伍。

  5. 2021年8月15日 · 明愛向晴軒危機專線長者安居協會近月接獲多宗長者相關求助大部分是自己留港擔心無力自理生活的個案長者安居協會建議移民子女離港前要安排好照顧計劃例如解決長者預約門診復康車覆診等。 生活轉變對長者造成身心和精神壓力,子女如何在臨行前讓他們釋懷? 現今科技發達,移民不像幾十年前般像生離死別,即使分隔兩地,子女也可遙距關心長者,讓他們感受家人從未走遠。 按父母能力 建支援網絡. 「很多人移民都是被迫取捨,因下一代讀書,要在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取捨,故最重要讓父母不要覺得被遺棄。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副總監林一星教授指留港父母的情况大致分為三種: 一˙依賴子女照顧. 大小事情如覆診等,平時都由子女幫忙,「能力未必做不到,但已經有子女幫忙,自己沒有好上心。

  6. 2021年5月3日 · PAST ARTICLES. 實心實意:智能照顧系統 全天候監測獨居長者安全. 文章日期:2021年05月03日. Share. 樂齡科技——透過人工智能技術,辨識長者生活模式及相關轉變,幫助社區建立數據基礎,可作為樂齡科技研發的參考。 (設計圖片,圖中手帶與內文無關,cruphoto@iStockphoto) 【明報專訊】獨居長者失救的不幸消息時有聽聞,例如在2017年,葵青區同一屋邨同一座於半年間有3名長者因失救而去世,死者為獨居、單身或配偶離世,無兒無女,平時甚少人探望。 去年冬天,同是葵青區,另一個屋邨在3天內有3戶居民出意外,2死2獲救,當中1名死者為獨居長者;另1名為病發暴斃長者,其老妻跌倒求救無力,幸最終獲救;而另1名患病的獨居中年男士則暈倒獲救。

  7. 2021年11月14日 · PAST ARTICLES. 未來城市:社會不公可「攞命」 按梯度分資源 為99%人爭健康平權.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14日. Share. 馬穆將社會地位與健康的關聯稱為「健康的社會梯度」,提倡調查梯度的成因、梳理政策對健康不平等的影響,從而促進改變。 《致命的不平等》書中以大量研究支持他的論說,仔細反駁各種質疑,認為改變富國中的窮人承受健康不平等的其中一個重點,是令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權。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扶貧委員會日前發表《2020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分析計入政府在疫情下向全民派1萬元等「非恆常現金項目」,得出政策介入後貧窮率減至7.9%的結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