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5月11日 · 5大食藥小貼士. –. 慎防止咳化痰變氣管炎. 大部分咳嗽的成因,都是受病毒感染,刺激呼吸道引致過敏情況,蘇曜華表示,「有時會分泌痰涎,有時無,即是我們講的乾咳。 喉嚨出現痕癢,就會刺激大腦中樞神經,作出一個條件反射,想清除喉嚨中的痰涎或不適,便會咳嗽。 」要治療咳嗽,最基本要分清屬乾咳還是痰咳。 大家要慎防止咳化痰變氣管炎(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藥物多功能合一或須承受副作用. 不過,作為消費者,每次去到藥房,看見一排排不同牌子的藥,有傷風咳、有化痰、又醫頭痛、收鼻水,真係令人頭暈腦脹,有時實在難以選擇時,好多人都會索性選多合一功能,覺得抵啲及夠全面。

  2. 2016年11月2日 ·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藥劑師蘇曜華表示:「喉嚨出現痕癢,就會刺激大腦中樞神經,作出一個條件反射,想清除喉嚨中的痰涎或不適,便會咳嗽。 喉嚨有時會分泌痰涎,有時冇,當冇痰涎時,即是我們講的乾咳。 要治療咳嗽,最基本要分清屬乾咳還是痰咳。 多功合一藥未必最好. 不過,作為消費者,每次去到藥房,看見一排排不同牌子的藥,有傷風咳、有化痰、又醫頭痛、收鼻水,真係令人頭暈腦脹,有時在難以選擇時,好多人都會索性選多合一功能,覺得划算及夠全面。 那是否真的可行? 蘇曜華說:「現時生活態度是多合一,藥廠推出產品也是順應人們需要,不過,多食了不需的藥效,亦要承受一定副作用,如收鼻水的藥會容易有眼瞓等。

  3. 2023年9月21日 · 腸胃不適 肚瀉 噁心 嘔吐 頭痛服用屬於撲熱息痛類別的退燒藥後可能出現以下的副作用: 腸胃不適 頭痛. 此外,長期或過量使用某些退燒藥可能導致肝臟或腎臟損傷,因此應注意劑量。 哪類人不適合服用退燒藥? 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和撲熱息痛相對安全,適合大部分人士服食。 不過,以下人士應在服用退燒藥前諮詢醫生意見: 1.兒童 2.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3.正在服用醫生處方藥物 4.肝臟或腎臟疾病患者 5.哮喘、心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統疾病患者 6.對某類藥物過敏,如阿士匹靈. 如何判斷需要服用退燒藥? 一般而言,正常成人的體溫範圍介乎 36.5 度和 37.5 度之間。 當體溫超過正常範圍並伴隨不適症狀,如頭痛、不適、肌肉疼痛等,可以考慮服用退燒藥。

  4. 2023年1月3日 · 布諾芬的消炎作用較強,減低急性及慢性發炎,退燒。類風濕性關節炎, 痛風,神經肌肉疾病,軟組織發炎以及一般痛症如頭痛,牙痛,經痛等痛症都常用布諾芬。 (圖片來源:新媒體圖片庫)

  5. 2022年8月20日 · 健康. CentralEditor_Kiss. Aug 20 2022. 奇異果好處及禁忌|奇異果好處多,除了之前介紹過的奇異果減肥法,這款高維他命C及高膳食纖維的水果還可以有助美顏和暢便排毒。 註冊營養師徐穎妍接受Sunday Kiss訪問,詳細解說奇異果對身體的好處和解答奇異果酵素能有助減肥的迷思,她更提供吃奇異果的最佳方法,讓大家可以從食用奇異果中吸收最多的營養。 3大奇異果好處. 註冊營養師徐穎妍今次為大家解答各3個有關 奇異果 好處和食用方法的問題,更提供2款使用了奇異果做材料的鹹甜食譜,讓大家對奇異果有更深入的了解。 奇異果好處1. 奇異果能達至美顏功效? 為人熟知的奇異果好處是它含有豐富的 維他命C ,具抗氧化作用,有助抵抗自由基對皮膚的傷害。

  6. 2022年11月3日 · 治療皮膚病最常用三大中藥材. 「苦參、地膚子、蛇床子」三藥是出自皮膚經典方劑「苦參湯」中的主要組合,「苦參和地膚子」均性寒,配上溫性的「蛇床子」,中醫學中稱之為「寒溫並用」。 三藥共同有「清熱除濕、殺蟲止癢」的功效,涉及濕邪熱毒的皮膚病,幾乎都會用到。 由於這組合亦有「殺蟲」的功能,固又能治真菌引起的體癬、腳癬等菌性傳染性的皮膚病,幾乎是治療皮膚專用中藥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藥物,內服外用也常見得到。 濕疹藥膏|殺蟲功用3大中藥材. 殺蟲力量方面,主要是「狼毒、百部和土槿皮」三藥。 三隻藥物皆有殺蟲功效,當中「狼毒」平性,有毒,有破積殺蟲的功效,由於這藥物有毒,比較適宜外用多於內服,其破積的功能適合用於治療癬疥等頑固結節堅硬的皮膚病。

  7. 2024年2月27日 · 1. 濕熱屬急性濕疹. 皮膚會起水泡或滲出組織液。 2.脾虛生濕為亞急性濕疹. 皮損一般較急性濕疹輕,常以丘疹、鱗屑、結痂為主,亦可有少量水皰及輕度糜爛。 3. 慢性濕疹. 多血氣虛弱,皮膚會又乾又粗,且極為痕癢,並有鱗屑脫落。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濕疹|3大成因一覽. 西醫角度成因. 1. 生活環境或飲食含有致敏源. 坊間有不少研究證實,生活的環境是影響濕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可能是日常接觸到的清潔劑用品、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化學燃料燃燒所產生的氣體、動物毛髮等。 都可以引發濕疹。 為了解不同致敏源,醫生會先叫病人避免接觸或食用致敏源,再配以醫生處方藥膏減低或紓緩病情。 2. 腸胃不適或者壓力太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