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月3日 · 香港疫情升溫,根據《香港 01》報導指出,香港 2 日新增 20230 例確診個案,另新增 74 人死亡,創下 4 月 8 日以來的新高,根據每週統計顯示,去年 12 月 26 日至今年 1 月 1 日新增 16 萬 4182 例確診病例,較再前一週新增逾兩成半確診個案。

  2. 2022年12月12日 · 香港 11 日新增 14918 例確診個案,也創下八個月以來新高的病例數,《香港 01》報導,香港醫管局表示,11 日新增 467 人住院治療,此外,香港自 9 日起,確診者與密切接觸者隔離期縮短為 5 天,不過民主黨醫療政策發言人袁海文認為,香港應放寬防疫 ...

  3. 2023年12月19日 · WHO表示,JN.1變異株有較高的傳染力及免疫脫能力,但疾病嚴重度未明顯增加,評估公衛風險低,但接種XBB疫苗產生之抗體,能中和XBB及BA.2.86系列 (含JN.1),故 WHO 仍建議接種 XBB 疫苗。 另外目前新冠肺炎的 快篩 ,多測定N蛋白,而此變異株為S蛋白的變異,評估應不會對快篩敏感度造成太大影響。 目前尚無現有使用抗病毒藥物對JN.1個案失效報告。 JN.1 變異株為「低風險」 近期國內疫情略升,併發症及死亡發生風險持續,全球COVID-19陽性率處高點且部分國家疫情上升,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病例數亦呈上升趨勢,須密切監測疫情變化。

  4. 2018年12月6日 · D-dimer數值是什麼. 健檢時會有一個抽血的自費檢測項目是D-Dimer的血中濃度,其實D-dimer就是一種纖維蛋白的代謝產物,在發生靜脈栓塞的時候會分解、所以血中濃度就會增加,表示血管可能已經塞住了。 這項檢驗特別應用在肺栓塞的初步篩檢上,因為肺栓塞是 腦中風 、心肌梗塞導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一般來說,大家都知道靜脈的栓塞容易發生在下肢,也就是小腿靜脈因為長期血液循環不良或是其他原因,導致血流卡在靜脈裡無法流動、當然也無法提供血中帶來的養分跟氧氣。 但如果這個血栓破裂、順著血流回到了肺部,就可能在肺部造成阻塞。

  5. 2022年5月10日 · 如果單純一般輕症症狀,主要仰賴「通訊診療」,如果經過醫師評估有需要進一步看診,就會安排就醫。 如果是緊急醫療,可以由家屬駕車、防疫計程車或 119 載送 提醒若自行開車或撥打119送醫,請主動告知為確診者,進入急診檢傷醫師看診評估,必要時進行影像檢查、抽血檢驗,評估是否需住院。 班上有人確診要隔離多久? 現今確診如果是居家照護,只要隔離 7 天以後,就可以恢復為自主健康管理 7 天,也可以回到學校上課,如果好不容易復課又遇到班上同學確診,這時候該隔離多久? 有時未必是自己孩子確診,而是家中孩子同班同學的確診,到底這時該怎麼隔離、規範,教育部在先前公布最新的版本,依照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族群制定不一樣的條件。 文、王芊淩/圖、蘇鈺婷、吳翌華.

  6. 2024年4月30日 · 「抗利尿分泌不當症候群(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sis, SIAD)為體內分泌不正常濃度的抗利尿激素繼而導致水份滯留體內,水分滯留在體內,造成血液內滲透壓下降及低血鈉,引發昏睡、反應遲鈍等中樞神經的症狀。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症候群(SIADH)可能是很多老年人引起低血鈉症的原因之一。 張智博強調,新冠肺炎病毒會攻擊腎臟造成腎功能損傷,使得留鈉排鉀的功能受到影響之後,容易出現低血鈉的狀況。 此外,新冠肺炎病毒引起的肺炎也會造成低血鈉症。 而造成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的可能原因相當多,包括:某些抗憂鬱藥物、高血壓藥物、心臟病藥物、麻醉藥、糖尿病藥、癌症藥物,或是服用合成的抗利尿激素。

  7. 2019年3月18日 · 在出院返家前,周先生的兒子便是透過XR氣切決策衛教,學習到正確氣切知識,及如何居家照顧氣切病人。 台北榮總院長張德明表示,綜觀全球,將XR科技運用於醫療及衛教中的仍有限,不過北榮教學部結合「醫學教育」及「醫病共決」理念,結合擴增實境 (AR)、虛擬實境 (VR)及混合實境 (MR)軟硬體技術,正是透過新科技促進正確衛教的優秀案例。 未來,會計劃將這款教材推廣到全國社區、醫院及新南向政策國家等,讓所有氣切的病患都能享有高品質的照護。 延伸閱讀: 我要讓爸爸插管還是安寧? 醫病共享決策讓決定不再後悔. 達文西機械手臂合併神經偵測手術 讓甲狀腺結節患者免割喉.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