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1日 · 《彭博社》在2019年曾報導,一座城市擁有3,000萬美元以上資產的富豪人數,臺北高居世界第8位,但普遍的的特性是低調;與此同時,瑞銀集團(簡稱UBS)臺灣區總經理陳允懋表示,客戶中有高達90%來自未上市公司;瑞士信貸(目前已被瑞銀集團收購)於2022年也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未來5年資產達100萬美元的高資產族群會增加4成,至於臺灣更是被預估到了2026年會增加9成,是趨近於翻倍的數字;再看UBS於2024年1月公布的《臺灣財富金字塔淨資產排行榜》,當中所謂的「準富裕層」高達960萬人,在在都顯示出未來臺灣高資產族群將愈來愈多。

  2. 2024年4月1日 · 新光人壽營業推展部協理林保霖指出,價值觀的建立,能夠使業務員穩定存留在保險團隊中,保持長期競爭優勢,並確保業務員在不同情境下都能保持一致且有力的表現。 團隊價值觀由「願景、使命、價值觀」三者構成,願景指出未來想要達成的景象,使命促使人們尋找路徑和行進方式,而價值觀則是形塑出最後的行為模式。 這亦呼應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提出的「黃金圈」理論,唯有在從事保險業的過程中,瞭解行業特性和自身背負的使命,才能藉此找到正確的行銷態度和方法。 「從事保險業最核心的願景,就是要認識到保險業『可以幫助別人,成就自己』。 」當業務員瞭解保險保障的核心意義,無論是在帶領團隊、銷售產品,或是招募組織時,才會有長遠經營的思維,而非把客戶或增員對象當作行業中的「過客」。

  3. 2023年8月1日 · 已故知名作家畢璞於其1988年的散文著作《第一次真好》中講述「第一次」的經驗往往是令人印象深刻甚至終身難忘,而「第一次」所帶來的印象,有些僅只是因為新鮮感而深刻,像是自小在都市成長的畢璞,在田園鄉間初次親眼看到結實累累並收果豐碩的柚子樹,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然而有些「第一次」則是代表著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重大轉變。 比如說當領到出社會後的第一份薪水,可能會延伸出「我長大了」、「我能自食其力了」甚至是「我有能力照顧家人了」等想法,當然從實際上來看,僅僅是單月份量的薪水不足以稱得上能自食其力或照顧家人,但這第一份薪水背後代表的可能是從被撫養者到勞動生產者的身分轉換,是一種新的開始,因此會產生「從今而後我不一樣了,能自食其力甚至照顧家人」這種想法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4. 2020年1月1日 · 近兩年國際局勢變化快速, 美中貿易戰尚未穩定,英國脫歐事件影響難料, 全球主要金融市場持續低利率; 臺灣保險業亦面臨IFRS 17及ICS接軌在即、 高齡社會帶來的效應, 種種時局或政策、制度上的變化, 以及金融保險科技發展的收放拿捏與掌握。

  5. 2022年2月1日 · 2021年以來,「匹配」一詞頻繁被保險業提及,壽險業一直在強調增員、培養能匹配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性、必要性。. 站在另一個角度看,留存「發展的種子」亦是同樣的道理。.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壽險行銷的內部環境若 ...

  6. 2023年6月1日 · 首先,準增員對象必須要對保險業有一定的瞭解,明白保險業的情況,並且具備決心與堅持的毅力,因為保險業是充滿挑戰且重視自律主動的行業,如果缺乏決心與毅力,很快就會因為逆境而流失。 另外,則是看準增員對象的人脈,是否能夠在入行初期帶來可經營的既有市場。 這項條件並非強制要求,但是如果具備可開發人脈的話,對於前一項條件的評估要求可以適度降低。 張耀光強調,這並不是為了業績而妥協,而是因為具備人脈條件時,從業的堅定心態更容易培養。 透過人脈經營,這些準增員對象能夠更早獲得業績,充足的收入與成就感會推動他們更加認同保險業,並且在成交中不斷累積自信與從業決心,而決心又會推動他們持續成長進步,再獲得更多業績與市場,形成良性循環。 不過自疫情愈發嚴峻後,張耀光增員時便更加偏重於前1項條件。

  7. 2024年5月1日 · 第1個階段是「機率經營」,也就是看到有什麼樣的市場、有機會開發客戶,就去試試看,例如緣故市場(朋友、親戚)、陌生市場(路演、街訪、電話行銷)、孤兒保單市場等。 所謂的「機率」,就是它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需要保持高活動量每天勤奮地跑客戶,才有機會成功簽單,「這就像是買樂透一樣,要頻繁地買,才有機會中獎。 」他笑著比喻。 他形容創業初期的自己處於「4大皆空」的狀態:沒有人脈,沒有能力,沒有形象,也沒有資金,但也正因為與同行的業務員相比沒有突出的優勢,不是站在一個較佳的起跑點,讓他知道一定得要非常努力,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有賴於在這段時期一點一滴所累積的客戶量,使他的業績穩定成長,邁入「規律經營」的第2階段,許多客戶不但主動加保,還樂意將他轉介紹給其他友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