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1日 · 袁醫生解說:「與壓力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等原發性頭痛偏頭痛是較痛的痛感達致中度至嚴重量化為數字0至10分10分為最痛可高達7至8分的痛楚。 偏頭痛高峰年齡為35至40歲. 偏頭痛男女患者比例為1:3袁醫生指導致偏頭痛的原因至今仍未清楚可能與基因因素有關亦有指與女性賀爾蒙周期有關連部分女士在經期前後偏頭痛的發作會特別強烈。 部分患者在年輕時已有出現症狀,但因年紀小不懂表達,甚至不知這就是偏頭痛,診斷出此症的高峰年齡為35歲至40歲,不少患者是這時因頭痛得嚴重去求醫而確診。 從生活習慣入手預防. 要預防偏頭痛,要從生活習慣入手。 誘發偏頭痛的原因,包括睡眠不足、生活壓力大、天氣轉變、食物因素(如紅酒、芝士等)、女性周期等等,也有情況是當事人患上傷風感冒,也可能引致頭痛發作。

  2. 2022年1月15日 · 正因為一些新冠病毒感染者只感覺到像重感冒一樣皆是頭痛喉嚨痛和流鼻水這些病徵難免會令人把兩者混淆英國疫情追蹤應用程式ZOE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症狀研究」,詢問了數十萬感染者上報他們的病徵到目前為止他們發現最常出現的5個共同病徵是流鼻水頭痛疲倦輕度或重度疲倦)、打噴嚏及喉嚨痛。 發燒的疑惑. 當體溫超過攝氏37.8度為發燒,發燒意味着身體正在抵抗外來的感染,有可能是任何感染,而不只是新冠病毒。 如果只是得了普通感冒較少機會發燒,雖然發燒並不一定是感染新冠病毒,但有發燒症狀就必須進行新冠病毒檢測。 疫情肆虐的當下,現在於公眾場合聽到人咳嗽連連都有所擔心,其實普通感冒或流感都有可能會咳嗽,並伴以其他症狀。 和普通感冒相比,流感通常發作得更突然,症狀更明顯也更嚴重。

  3. 2021年7月17日 · 香港每8個人有1個患偏頭痛你有無徵狀要點預防?:按此】 (節錄) 【原文鼻咽癌病徵易與傷風感冒混淆 早期鼻咽癌 DNA 檢測助確診】 作者、責任編輯:周美好 ===== 一鍵攞齊全港所有「疫苗優惠」、「疫苗抽獎」的參加辦法及連結【按 ...

  4. 2022年4月5日 · 吳醫師指根據臨床數據和觀察中發現確診Omicron初期症狀以外感風寒病徵為多沒有痰以乾咳喉嚨如刀割痛頭痛低熱少數中熱鼻塞等中醫以一貫宣肺祛風治療方法為主。 但到了中期,會出現肺熱、咳嗽、痰多(以黃痰為主),到後期則着重益氣養陰。 「會以潤肺化瘀為治療原則,如潤肺的沙參、玉竹、石斛之類的和活血改善肺纖維化的桃仁、紅花、田七等。 若出現氣短促,屬於氣虛下陷兼陽虛者,可使用益氣升提,酌加補陽之藥物,如:黃芪、人參、柴胡、升麻等,需要時可再加麻黃、杏仁、桔梗等宣通肺氣。 如康復者出現痰多,可適當服用海蜇、化橘紅、陳皮、雪蛤膏、荸薺等藥食兩用的食療調理。 至於寒底、熱底是一般市民將病情簡單化去分別。 如果硬要簡單的分寒、熱,可以痰的顏色和質地去區分:白稀為寒、黃黏痰為熱。

  5. 2019年11月23日 · 微軟人工智能科學家Eric Horvitz的研究顯示在網絡搜尋器上輸入關鍵字眼如頭痛搜尋結果可能與咖啡因戒斷病或腦瘤有關惟人類天生容易往壞方面想盡管後者的機率遠低於前者多達三分一人會繼續搜尋愈來愈嚴重的疾病引致不必要的焦慮。 【延伸閱讀】 【飲食健康】鼓勵市民減吃糖鈉 看各國如何從營養標籤入手. 扭轉負面思維 先求醫勿盲目. 在本港,健康情緒中心2010年的數據顯示,15至65歲人士有10.9%有過度疑病行為,當中45至54歲者最普遍。 澳洲的網上CBT治療計劃仍在試驗階段,但本地其實已有精神科醫生提供面對面的認知行為治療,每周或兩周見面一次,旨在改變人的負面思想。 健康情緒中心官網上亦有Whiteley 7問卷,填妥後可判斷是否有必要就疑病症見醫生。

  6. 2021年10月2日 · 其實麻疹與玫瑰疹的病徵確是近似但仍可從下列各項區分但若病情嚴重如高燒不退寶寶神情呆滯嚴重不適家長便要及早求醫。 1.病源. 玫瑰疹:過濾性病毒感染,最常見是人類皰疹病毒第六型(HHV-6),及人類皰疹病毒第七型(HHV-7),主要透過飛沫傳播,病毒潛伏期為5至14天。 麻疹:經由麻疹病毒感染,屬高傳染性,可由空氣傳播,透過咳嗽及打噴嚏及飛沫傳播。 麻疹的潛伏期一般為7至18天,但可長達21天。 2.病徵. 玫瑰疹:初期沒有任何徵狀,但已具傳染性,之後會發燒,通常3至4日,最多可長達7至10日,發燒後便出疹,隨着紅疹退卻,傳播性相對降低。 麻疹:初期有發燒、咳嗽、流鼻水、眼紅等徵狀,個別病者口腔內會出現白點;病發後3至7天會出紅疹。 3.病者表現.

  7. 2019年7月28日 · 註冊脊醫伍兆聰指這些習慣容易造成頸椎損傷導致頭暈他續稱上頸椎部位滿佈控制人體平衡力的感覺神經,「頸椎病變性頭暈是指頸椎病直接刺激壓迫或牽拉頭部敏感組織使患者感到頭痛及頭暈。 患者主要表現為突然頭暈發作,但往往不以為意,他說:「以為耳水不平衡或腦部有事,向不同專科求醫檢查都找不出實際原因。 」這源於日常不良姿勢致頸椎神經功能失調,平衡力減低而引發長期頭暈。 【延伸閱讀】: 研究:卵巢癌風險或與陰道細菌有關. 常「拗柴」或與頭暈有關. 另外,時常「拗柴」的人或以為是腳部肌肉不足有關,伍兆聰續稱,這些人的本體感覺較一般健康人士差,故較易與「頸椎病變性頭暈」同時出現,而本體感覺影響最大的部分就在於平衡能力的好壞。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