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1日 · 2020 年 6 月 1 日. 1206. 0. 說到學習,總讓人回想起學生時代的填鴨式教育,不知不覺就苦起了臉。 中國人壽誠山通訊處高級處經理簡聰穎活用教練式學習方法,不但夥伴願意學習,更對績效有正面助益,讓夥伴更想學習,產生良性循環。 搭上順風,養成夥伴學習的習慣. 誠山通訊處的固定學習機會不少,除了每天都有早會,每週有團隊經營發展委員會的會議外,每月還有邀請金融理財專家開設的創富講座,再加上每年的策劃會報與進修會等活動,以及大量的雜誌與專業書籍,可以說只要身在誠山通訊處,你永遠都不用愁沒有學習的資源與機會。 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無法有效學習,恐怕只能說──你並沒有那份心去學習。 所謂「心門不開,法門不入」,如果沒有學習的意願,教材再精彩、講師再厲害也是白費力氣,但是如何才會有意願?

  2. 2023年10月1日 · 1.強化能力。 這類學習內容最常見的就是學習商品知識、金融資訊、銷售做法等與保險直接相關的內容,不過林千鳳強調,有些非直接相關的能力同樣也在業務員應該學習的範疇之內。 例如,曾經有位夥伴明明活動量很夠,一日三訪從不懈怠,業績依然不見起色,後來林千鳳在某位客戶的啟發之下,將這位夥伴帶去上了形象管理的課程,不久後業績果然得到很大的突破。 這類課程有時候在網路上也能找到許多資訊,但透過課程能夠系統性地學習,將內容轉化為確實能夠改變自己的做法,而非只是單純地蒐集資訊卻無從下手。 而這正是花錢系統性學習,而非在網路上隨意蒐集資源的優勢之處。 2.知所以然。 許多時候,業務員雖然會銷售商品,但要是再更深入探討相關議題,卻又因為未曾涉獵而啞口無言,前述林千鳳銷售終身壽險卻無法回答客戶疑問,便是最好的例子。

  3. 2020年1月1日 · 異議處理戰帶給你實務整合性的指引, 透過普世異議循環,認同、提問、解決方案與例子、相關聯的例子, 逐步解套示範,教導你正向面對並解決準客戶的拒絕。

  4. 2023年5月1日 · 具體來說,可參考以下4種做法,將自己變成一個愛學習的人: 1. 深度理解並認可持續學習的必要性. 團隊長的工作是十分忙碌的,在諸多業績指標、團隊瑣事面前,很多時候學著學著就停下來了。 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沒有深度理解,並且認可學習的必要性,所以當「學習」這件事與其他工作發生衝突時,往往選擇放棄前者。 為此,團隊長要成為一個好學的人,首先要瞭解學習的重要性,發自內心願意學習,可以透過不斷反問自己幾個問題,以持續提醒自己學習的必要性: 我是要賺一時的快錢,還是要建立能經營百年的老店? 若團隊朝著百年老店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屆時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管理好團隊? 怎樣才能保證自己有足夠的能力? 毫無疑問,唯有持續學習,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2.捨得在學習上投資.

  5. 2019年9月1日 · 第1步是溝通,負責人要徹底與每一個團隊成員溝通,瞭解他們的專長、態度及習慣,並對任務的完成達成共識。 同時也必須要求團隊成員之間互相溝通,試圖理解彼此。 第2步則是磨合,直接進入工作,從工作接觸的過程中,進一步互相適應。 這時候就會真正瞭解彼此工作習慣的差異,這些差異就是衝突的來源。 磨合就是要求大家互相容忍對方的工作方式,但也要調整自己的方式,因為在大家互相的容忍與自我修飾中,才會找到能一起工作的方法。 互相適應、忍耐、尋求平衡,就是磨合。 第3步是讓衝突顯化,有些事是不可能只靠溝通與磨合就化為無形。 這些觀念、原則與立場的歧異並不容易調整,此時就要不怕衝突,讓不易改變的歧異表面化,這就是衝突。

  6. 2019年12月1日 · 2019 年 12 月 1 日. 0. 1668. 每個人的信念不同,相信和選擇什麼,之間的差別在於自己本身的素質。 從業近三十九年,前期經歷了數次團隊人才流失挑戰,朱憲華發現招募高素質人才與強化團隊文化是必要的關鍵,堅毅不拔發展成為上千位成員的頂尖優質團隊。 提高就業機會及增加民眾選購保險的多元化,澳門政府開放市場,讓更多保險公司來澳門開展業務。 然而,這樣的美意卻被辜負,有些新保險公司為了要快速起步,選擇從其他保險公司的團隊中挖掘人才,用各種利益誘惑人才跳槽,造成保險市場的惡性競爭,影響保戶權益。 意想不到的打擊. 在保險業從業近三十九年的朱憲華,在過去經歷了數次因同業招攬而造成人才流失的挑戰。

  7. 2017年9月1日 · 「我的人生因書逆轉。 」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說,自己一輩子都在看書、讀書、寫書、出書,這一生幾次關鍵性的人生抉擇與轉換,都是因為書而改變。 書影響了自己一輩子。 第一個逆轉,是在一九八七年創辦了《商業周刊》,它是臺灣最早出版的第一本商業性週刊雜誌,一路經營非常辛苦、連續虧損五年,幾乎讓他傾家蕩產,產生自我懷疑,每天總問自己:「這樣選擇真的是對的嗎? 是不是應該放棄了? 就在此時,一本書拯救了他,這本書是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著作《創新與創業精神》,這本書的觀點讓何飛鵬下定決心,決不放棄《商業周刊》,持續堅持做這樣一件事。 到底關鍵原因是什麼?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