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3年11月22日 · 道家主張體「道」,要人順應自然規律,得以養生。. 在《莊子.養生主》中,莊子透過寓言,說明養生之道。. 話說庖丁牛技巧高絕,文惠君 ...

  2. 2018年9月14日 · 綜而述之,莊子認為,人的精神才是其生命中最重要、最需要保養的主宰。. 所謂養生,即要「安時處順」,能守着自己的「平常心」,順應自然 ...

  3. 2018年11月23日 · 2018-11-23. 人到底有無本性? 如果有,人的本性到底如何? 對於這個問題,《孟子.告子》嘗引述告子及時人所論,提出不同看法:有人認為,人性根本無惡之分;也有人認為,本性既可為善,也可以不善;還有人認為,有些人性,有些人性惡,不可一概而論。 面對諸家異說的挑戰,孟子始終堅持「人性本善」,《告子》載其說道: 孟子曰:「乃若①其情②,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③之罪也。 惻隱④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⑤我也,我固⑥有之也,弗⑦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舍⑧則失之。 』或相倍蓰⑨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4. 2018年12月19日 · 書籍簡介︰古文的世界豐富而廣闊,本書從中甄選近百篇文辭優美、感發人心的文章典範,加以註釋和賞析,適合日常閱讀,可培養傳統文化素養 ...

  5. 2019年12月13日 ·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⑩,不思則不得也。. 此天之所與11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12弗能奪也。. 此為大人而已矣。. 孟子認為,人的心性由 ...

  6. 2015年5月15日 · 上文可分三個層次:(一)首先以「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兩個比喻作為襯托,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正面闡明學習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

  7. 2018年12月21日 · 我們拭目以待。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他人的心。 先王具有這種心性,於是便有體恤民眾的善政。 以憐恤他人的心性,推行體恤民眾的善政,治理天下就會像運物於手掌上那樣輕易。 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他人的心』,是因為今下不論何人,若突然看見有小孩即將墮入井中,皆必會有驚懼同情之心。 這並非是為了與孩子的父母攀結關係,並非是為了在鄉里朋友間博取聲譽,亦並非是厭惡見死不救的污名。 (而是因為他本身具有憐憫他人的善心。 )由此看來,沒有同情之心的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愧之心的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讓之心的不能算是人,沒有是非之心的也不能算是人。 註釋. ① 不忍人之心:不忍他人受苦的心,尤指同情心、憐憫心、慈悲心。 ② 斯:連詞,表示承接意義,尤「則」、「便」義。 ③ 乍:忽然。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