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6月16日 · 2017-06-16. 近年粵港兩地粵劇界合作機會不少。 圖為廣州粵劇團年前來港演出由本港粵劇編劇李居明新編的《情話蘇東坡》。 資料圖片. 穗以港澳為端口 戲班「出埠」常態化. 剛在廣東落幕的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總結了過去15年18次會議的合作成果。 三地文化藝術交流合作機制日趨完善,在涵蓋演藝人才交流、文博合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等六方面合作中,三地在粵劇非遺傳和保護上火花碰撞最為激烈,結出纍纍碩果。 2003年,粵港澳三方攜手申報,粵劇成功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9年再下一城,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 2019年7月18日 · 2019-07-18. 集華認真創作。 集華,1959年10月出生,祖籍江西鄱陽,景德鎮泥寶齋第三代傳人,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世界陶瓷藝術大師、新中國國禮藝術大師,自稱「畫匠老」。 集華師從中國著名陶瓷鑒定專家馮先銘先生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王錫良先生。 集華從藝四十餘年,擅長青花釉下荷花、山水、雪景、葡萄、人物繪畫。 1991年,作品《映日荷花》(採用釉下青花肌理紋技法)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陶藝協會藝術金獎,本人被授予「世界陶瓷藝術家」稱號,作品被大英博物館收藏;2007年,作品《映日荷花》肌理效果獲科技部創新金獎。 讀文匯報PDF版面. 相關新聞.

  3. 2019年7月7日 · 2019-07-07. 上期介紹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部分內容概括而言締約國成員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系統的保存研究推廣教育及發展究竟過去十年香港特區政府的粵劇承傳力度是否足夠就要看它在上述領域的工作成績如何了。 可能部分讀者不知道粵劇「申遺」進行了兩次,第一次在2004年,當時香港特區政府成立粵劇發 展諮詢委員會(簡稱「粵諮會」), 就推廣、保存、研究及發展粵劇的政策及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以及於2005年成立粵劇發展基金,支持粵劇人才培訓、研究、推廣及持續發展的計劃和活動。 這個基金最初以籌款方式進行,獲得超過4,000萬元的捐款,包括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捐助900萬元及華人廟宇委員會捐助700萬元。 2009年獲麥理浩爵士信託基金捐助1,500萬元。

  4. 2019年4月7日 · 2019-04-07.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香港戲院改以播放電影為主,粵劇改以空地戲棚為演出的主要場地。 踏入八十年代,隨着政府興建大量室內綜合表演場地,粵劇戲班便成為這些表演場地的常客。 究竟粵劇在現代劇場表演有什麼特點呢? 我以一個傳媒製作人的身份,把過去觀察所得,向大家陳述一下。 特點之一是保留技藝性表演特色。 當演出者走進專業劇場,由於在封閉的環境演出,充足的燈光、靈敏的話筒,令觀眾集中精神觀看台上的演出,所以他們的要求必定較高,傳統技藝性的特徵理應減弱和淡化,例如上海越劇「歌劇化」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但粵劇除了在1920年代以白話代官話,用「軟弓組合」代替「硬弓組合」外,其它成功的改革都只達到豐富和提高傳統表演形式的效果,而沒有徹底改變它的面貌。

  5. 2017年9月28日 · 香港文匯報記者鄧學修 攝. 清遠市政協委員、清遠商會主席、明慧國際幼稚園及幼兒園校長陳杏,雖在港出生,但年少時已每年隨父母返鄉,對家鄉清遠一點也不陌生。 這位長輩眼中的「清遠妹」,地區服務中人稱「杏姐」的她,2010年接掌清遠商會,成為第一位女主席。 近日她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細述38年來由幼師到校長,身兼數十社會公職,透過政協、社區及商會等不同平台,服務香港及家鄉,永不言休的心路歷程。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鄧學修. 談及自己的清遠市政協委員身份,陳杏表示這與清遠商會密不可分,是家鄉對商會多年貢獻的肯定,而非屬於個人。

  6. 2018年12月10日 · 香港國際道教文化協會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弘揚中華道教優良文化傳統,傳道教的普世價值。 我們的董事會成員來自香港及國際各地的大德,大家都樂於獻出寶貴時間,積極參與會務,服務社會,將道教傳統文化向大眾推廣。 這些年來,憑着大家的努力,協會做了許多的工作,包括:支持中國道教協會「上善慈善基金」、資助重修內地各省的道教宗教場所、道觀;興教助學幫助許多山區貧窮學生;舉行道教論壇及書畫展弘揚道教文化;帶領慕道者到中國大陸各名山宮觀及海外參訪,致力推動兩岸三地和國際間的道教文化交流和合作。

  7. 2017年9月4日 · 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第四屆組織架構. 創會會長:陳守仁. 永遠榮譽主席:陳守仁 黃志祥. 首席榮譽顧問:黃建華. 永遠榮譽會長:盧文端 盧溫勝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