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絕對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菌

      • 酪酸菌 (Clostridium butyricum) 是一種絕對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菌,最早由日本宮入近治博士於 1933 年所發現,因此最早發現的菌株 C. butyricum MIYAIRI 又被稱為「宮入菌」,除此之外,由於丁酸為酪酸的同義詞,加上酪酸菌的菌體呈現梭狀,於細菌分類學上被歸為梭菌屬 (Clostridium),因此酪酸菌還有「丁酸梭菌」的別稱。 酪酸菌是梭菌屬中唯一的好菌,更是嬰兒腸道早期進駐的益菌,亦存在於少數成人腸道中,其產生的芽孢能抵抗外界的惡劣環境,具有較強的耐酸、耐鹼及耐高溫特性,且於室溫下相當穩定,可保存三年以上,因此,酪酸菌 ...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簡介. 酪酸菌又稱酪酸桿菌酪酸梭菌 。 拉丁文:Clostridium butyricum。 是人的正常腸道菌之一,嚴格 厭氧 ,為革蘭陽性菌。 由於產生的酪酸又叫丁酸,所以也被稱為丁酸梭菌,丁酸桿菌或丁酸菌。 酪酸梭菌是1933 年由日本千葉醫科大學宮入近治博士首先發現並報告的, 因此又名宮入菌。 本菌存在於土壤、動物和人體的腸道中。 我國 青島東海藥業有限公司 創研的酪酸梭菌CGMCC0313.1活菌製劑( 阿泰寧 、 常立寧 、 寶樂安 、助寶康等),於2004年獲得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證書。 2005年3月,青島東海藥業公司通過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GMP認證,商業化生產酪酸梭菌膠囊、片劑和散劑,醫患雙方對其都有較好的評價。 藥理作用.

  3. 2024年3月1日 · 酪酸菌 (Clostridium butyricum) 是一種絕對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菌最早由日本宮入近治博士於 1933 年所發現,因此最早發現的菌株 C. butyricum MIYAIRI 又被稱為「宮入菌」,除此之外,由於丁酸為酪酸的同義詞,加上酪酸菌的菌體呈現梭狀,於細菌分類學上被歸為梭菌屬 (Clostridium),因此酪酸菌還有「丁酸梭菌」的別稱。 酪酸菌是梭菌屬中唯一的好菌,更是嬰兒腸道早期進駐的益菌,亦存在於少數成人腸道中,其產生的芽孢能抵抗外界的惡劣環境,具有較強的耐酸、耐鹼及耐高溫特性,且於室溫下相當穩定,可保存三年以上,因此,酪酸菌作為益生菌進入人體時,不會受胃酸和膽鹽之影響,能順利抵達消化道發揮其效用。

  4. 2018年12月20日 · 酪酸菌又稱為酪酸梭菌」、「丁酸菌」,然而並非所有的酪酸菌都具備益生菌的特質都能被稱為酪酸益菌」。 目前此領域的研究先驅為日本針對屬於酪酸益菌的宮入菌已擁有的腸躁症」、「憂鬱症」、「異位性皮膚炎」、「過敏等研究報告。 宮入菌有三大特點:一是耐熱達攝氏55度,耐酸達PH1.4,能順利通過胃酸、膽酸抵達腸道發揮作用。 二是能與乳酸菌相輔相成,提高乳酸菌在腸道的數量。 由於酪酸菌能分解大腸中的澱粉粒成為寡糖,從而促進腸道乳酸菌的增加,醫生常笑稱補充酪酸菌真是一箭雙鵰的妙方。 三是能與抗生素併用,增加腸道益菌,降低壞菌產生的毒素,縮短病程並緩解抗生素造成的不適症狀,如腹瀉等。 市面最常見的「乳酸益菌」 . 益生菌. 大部分是「乳酸菌」,然而乳酸菌只有少數菌株可以被稱為益生菌。

  5. 酪酸菌為人體腸道正常菌群之一約有700多株其中安全性高且具有治療效果的菌株編號為第588株稱為宮入菌 (CBM 588),其能代謝腸道內的植物纖維而產生短鏈脂肪酸。 能通過胃酸、腸液和膽汁,具有抑制多種致病菌生長和繁殖,促進結腸上皮細胞增殖,有利於損傷上皮的修復,平衡腸道菌叢生態等功能。 酪酸菌在日本 [7] 、韓國以及中國 [8] 等亞洲國家和地區已被廣泛用於防治腸道菌群失調所致的急慢性腹瀉、抗生素相關性腸炎、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症、胃十二指腸潰瘍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過敏性腸易激綜合症狀 (IBS)等疾病、免疫調節以及癌症輔助治療,療效良好 [9] 。 特性. 耐酸性: 能在胃酸(pH1~2)中生存,而後在腸道增殖。 耐熱性: 55℃下仍然可全數存活菌數。

  6. [7] 益生療法並非傳統醫學的一部分,其發展時間甚至晚於現代醫學,因此被視為非正式的治療方式。 其原因在於人體攝入益生後腸道內會發生複雜變化,而這些變化對於當前的醫學來說難以進行準確的測量與標準化。 因此,各國的食品安全和衛生機關看待益生對於人體健康的療效與功效持有非常保守的態度。 益生一般來說安全的,但在極少數個案中可能造成細-宿主交互作用及 不良反應 [8] [9] [10] 。 2018年,美國 喬治亞州 奥古斯塔大学 (英语:Augusta University) 醫學院的一份研究指出長時間攝取益生會導致細在小腸中大量分泌D-乳酸,從而導致嚴重腹脹、腦霧。 使用益生時須注意每天是否太多的問題。 [11]

  7. 酪酸菌為人體腸道正常菌群之一約有700多株其中安全性高且具有治療效果的菌株編號為第588株稱為宮入菌 (CBM 588),其能代謝腸道內的植物纖維而產生短鏈脂肪酸。 能通過胃酸、腸液和膽汁,具有抑制多種致病菌生長和繁殖,促進結腸上皮細胞增殖,有利於損傷上皮的修復,平衡腸道菌叢生態等功能。 酪酸菌在日本 [7] 、韓國以及中國 [8] 等亞洲國家和地區已被廣泛用於防治腸道菌群失調所致的急慢性腹瀉、抗生素相關性腸炎、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症、胃十二指腸潰瘍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過敏性腸易激綜合症狀 (IBS)等疾病、免疫調節以及癌症輔助治療,療效良好 [9] 。 特性 [ 編輯] 耐酸性: 能在胃酸(pH1~2)中生存,而後在腸道增殖。 耐熱性: 55℃下仍然可全數存活菌數。

  8. 拉丁文:Clostridium butyricum. 酪酸菌是1933 年由日本千葉醫科大學宮入近治博士首先發現並報告的, 因此又名宮入菌。本菌存在於土壤、動物和人體的腸道中, 細菌學分類歸屬於梭菌屬, 為 革蘭氏陽性 厭氧桿菌 。 菌體中常有圓形成或橢圓形 芽胞, 使菌體中部膨大呈梭形。 該菌在37℃、PH7 時為 生長發育 的最適條件, 它能利用多種糖類, 如 葡萄糖 、 乳糖 、 麥芽糖 、 蔗糖 和 果糖 等, 並能利用 澱粉 。 本菌的主要 代謝 產物為丁酸、 乙酸 。 酪酸菌是調節人體腸道微生態平衡的有益菌, 其在人體腸道內可體現五大生物特性: